导语
城市污水管网内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发生着大量生化反应,可以称其为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微生物作为影响污水管道中水质浓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却常常被忽略。本文主要对污水管道中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以及其对部分水质的影响进行简单介绍,以期为提升污水管道中的水质浓度,进而为实现污水“提质增效”的目标提供新思路。
1污水管网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分布原因
许多中外学者对微生物在管道的分布情况以及微生物对污水水质的影响进行过研究,Ozer和Kasirg[1]等人通过对一根长3m的管道进行研究,发现污水经过管道输送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降低,附着在管道内壁上的生物膜在有机物去除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光浩[2]等人以一条长1.5km的混凝土污水管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布在沉积物和污水中的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明显,污水在流经管道的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去除。下文主要介绍微生物在管道不同位置的分布情况及其成因。
1.1 微生物在管道不同长度中分布特征
管道内生物膜的厚度反映了微生物数量的多少,细菌的种类反应微生物的丰富度,在管网不同长度中,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都会发生很明显的改变。
图1-1 孙光溪-管道中微生物分布示意图
1.2 微生物在管道中不同长度分布成因
造成微生物在管道不同长度组成不同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污水管道沿程有机物组成成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是污水管道内部环境状况。
1.21有机物组成成分
污水管道沿程生物膜结构不断发生改变,生物膜由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微生物生存所依靠的有机物成分不同,故当管道中有机物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时,微生物的种群分布也会随之改变,尤其对发酵菌群、甲烷菌群等功能性微生物的生存与群落结构会造成显著影响。管道前端大量污水汇入,污水中含有丰富的大分子有机物,拟门杆菌等以大分子有机物为基质生存的微生物种群分布于此;在管道中间部分,由于前端微生物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乳酸等小分子有机物逐渐增多,以此为生存基质的菌属数量逐渐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在管道后端部分,污水中的污染物逐渐被消耗,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随之减少,由于管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水水质得以改变。Wang A[10]等人在研究中发现,以有机物或氢为电子供体的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细菌会产生竞争以获取更适应自己的生存条件。通过上述研究,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情况,每种微生物会为汲取生存原料选取更适合自身生存的位置,不同种类微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有机物成分不同是导致微生物污水管道中不同长度分布特征变化的原因之一。
1.22 污水管网内部环境
污水管网内部环境条件,如pH、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等参数会影响生化反应过程,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当这些参数发生改变,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可能会产生影响。石烜[4]等人利用便携式测定仪测定管网污水pH、DO,结果发现,沿程污水中pH变化不大,DO呈现降低的趋势,污水管网内部环境由缺氧向厌氧转变,管网沿程溶氧量逐渐降低,好氧细菌逐渐减少,厌氧细菌逐渐增多,生物膜群落发生改变,污水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相应降低。Gerardi M H[9]在研究污水处理过程中发现,ORP会影响微生物的硝化、脱氮以及BOD的降解反应。Gutierrez[14]等研究管道内PH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发现当污水中pH值分别为8.6与9.0时,生物膜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分别降低了30%和50%。因此据大量研究表明污水管网内部环境条件也会对微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微生物在管道内的分布。
2 微生物对水质的影响
2.1对COD浓度的影响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对污水COD浓度产生影响的微生物主要是碳类污染物还原菌,包含明串珠菌、梭菌、甲苯单胞菌、气单胞菌等水解发酵菌(FB),在管道中主要是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影响污水管道中TCOD的含量。管道前端有机物质含量较高,发酵菌主要分布于此,随着有机物被不断消耗,菌群数量减少,种类逐渐趋于单一。发酵作用产生的丙酸、异丁酸、乳酸等,可为其它微生物提供基质,进而减少水中其他污染物含量。魏亮亮[11]等人对一段1000m的污水管道进行研究后发现,管道中COD浓度由原来的107.4~212.9mg/L降低至94.4~188.6mg/L。王斌[6]在研究中发现,室温条件下,模拟管段在流经200m、400m、600m、800m、1000m、1200m的管段时,测得TCOD由初始平均浓度370.0mg/L降为343.3mg/L、319.4mg/L、297.5mg/L、279.2mg/L、264.3mg/L、251.0mg/L,TCOD含量沿程呈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以大分子有机物为生存原料的碳类还原菌,大量分布在管网起始端,消耗碳原子数大的有机物,随着大分子有机物不断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以小分子为生存基质的微生物逐渐增多,由于某些有机物被消耗,管道内的有机污染物不断减少,污水中的COD浓度降低。
由于污水管网内滋生大量高活性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菌群,管道前端存在着大量分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微生物,导致有机物减少。管道中后端需要完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溶解氧量与管道前端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表现为BOD5的浓度降低变缓。
总氮是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包括NO3-、NO2-和NH4+等无机氮和蛋白质、氨基酸、有机胺等有机氮。总氮(TN)包括DTN(溶解态总氮)和STN(悬浮态总氮)。氮类污染物转化菌属包括硫单胞菌、拟杆菌属和氨化菌,氨化细菌的氨化作用是将有机氮转化为NH3-N,导致污水管网NH3-N浓度升高。郝晓宇[5]在对一段32m的污水管道模拟装置进行研究后,发现管道污水中TN由58.04mg/L降至51.54mg/L,去除量为6.5mg/L,DTN由46.18mg/L降至42.94mg/L,去除量为3.24mg/L,根据质量守恒计算出STN由11.86mg/L降至8.60mg/L,其去除量为3.26mg/L。根据各自的去除量,可计算得到DTN和STN的去除量占TN去除总量的百分比,即物理沉积和生物降解作用分别对TN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50.17%、49.83%。焦丁[8]通过研究一段1200m的管道,反应装置在沿程保持厌氧条件,DTN浓度由初始浓度的47.01mg/L~49.03 mg/L变为45.97mg/L~49.09mg/L,浓度未发生明显改变,是因为在厌氧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硝化-反硝化反应。金鹏康[12]通过研究一段管径25 mm的PVC管,总有效长度1200 m,坡度设为5‰,发现NO3--N进水的平均浓度为3.99 mg/L,流经1200 m后平均浓度降为0.92 mg/L,造成这种变化应该是反硝化菌、脱氮硫杆菌等微生物的脱氮作用。
氨化菌在管网沿程逐渐减少,管网中氨化作用逐渐减弱,相应氨氮浓度的增加变缓,而反硝化细菌(产碱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则随着管网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多,菌群的反硝化作用增加,逐渐地将水中的硝氮转化为氮气,从而造成硝氮含量的降低。
3 总结
相关资料推荐:
广东省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池CAD环保节点设计图纸
https://ziliao.co188.com/zbd121159.html
知识点:城市污水管网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5人已点赞
分享
市政给排水
返回版块23.65 万条内容 · 84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城市水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一)中国水污染分布与水污染现状 当今世界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的污染更为突出。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看一下。。增加下这方面的知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