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当十分慎重,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污水量和污水水质以及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优先选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低投入、占地少、操作管理方便的处理工艺。
对于常规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生活污水为主,工业水含量较少)进行活性污泥法处理,满足一级 B 出水标准后,再进行深度处理,基本能够满足一级 A 标准的要求,而二级处理可选的工艺很多,如 A/O 法、 A 2 O 及其改进工艺、氧化沟及其改进工艺、 SBR 法及其改进工艺等等,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对于某些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于工业废水所占比例较大,有机物浓度远高于城市生活污水水质,其 B/C 、 B/N 、 B/P 的比值波动较大,会对常规的 A/O 、氧化沟法等工艺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得系统运行不稳定,影响处理效果。
进水多为工业废水(化工废水较多),为保证后续处理工艺进水水质稳定,避免因 BOD 5 /CODcr 和 C/N 比值不稳定影响后续处理效果,本工程工艺前段增加水解酸化池,进一步提高 BOD 5 /CODcr 比值,满足易生化处理要求。水解酸化池的作用是在进水水质 B/C 和 C/N 比不稳定的情况下,在水解阶段把固体物质降解为溶解性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在酸化阶段把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脂肪酸,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维持后续处理工艺正常运行,保证出水水质。
根据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见下表。
处理级别 |
处理方法 |
主要工艺 |
处理效率(%) |
|
SS |
BOD 5 |
|||
一级 |
沉淀法 |
沉淀(自然沉淀) |
40 ~ 50 |
20 ~ 30 |
二级 |
生物膜法 |
初次沉淀、生物膜反应、二次沉淀 |
60 ~ 90 |
65 ~ 90 |
活性污泥法 |
初次沉淀、活性污泥反应、二次沉淀 |
70 ~ 90 |
65 ~ 95 |
对于受人们生活、生产影响而受污染的污水,其主要成份具有较高得可生化性,污水中的污染物易被微生物所降解。因而,选用“脱氮(除磷)二级处理 + 深度处理(化学除磷)”工艺。
对于以工业废水(占 60% 以上)为主要成份的污水,由于此类污水中含有含有大量的难降解化学成份,可生化性较差。因而,选用“水解酸化 + 脱氮(除磷)二级处理 + 深度处理(化学除磷)”工艺。
生物处理段是污水厂的核心部分,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对污水厂的投资以及运行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进出水水质要求,所选工艺应具有除磷脱氮功能。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除磷脱氮工艺大多是在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种类及形式较多,如传统的 A 2 /O 及其改良工艺(如 UCT 工艺)、 SBR 类及其变型工艺( CAST 工艺等)、各种氧化沟工艺等,但不外乎活性污泥法工艺和生物膜法工艺两种。目前活性污泥法占有绝对优势,仅有少数污水厂采用生物膜法工艺。
传统 A 2 /O 法即厌氧 / 缺氧 / 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流经三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在不同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其流程简图见图 1-1 。
该工艺在系统上是最简单的同步除磷脱氮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小于其它同类工艺,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可抑制丝状菌繁殖,克服污泥膨胀, SVI 值一般小于 100 ,有利于处理后污水与污泥的分离,运行中在厌氧和缺氧段内只需轻缓搅拌,运行费用低。由于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区严格分开,有利于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长,因此除磷脱氮效果非常好。目前,该法在国内外使用较为广泛。
但传统 A 2 /O 工艺也存在本身固有的缺点。脱氮和除磷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脱氮要求有机负荷较低,污泥龄较长,而除磷要求有机负荷较高,污泥龄较短,往往很难权衡。
为了克服传统 A 2 /O 工艺的缺点,出现了多种改良型 A 2 /O 工艺,其中一种就是 UCT 工艺。 UCT 工艺的流程简图见图 1-2 。
与传统 A 2 /O 法相比, UCT 工艺不同之处在于污泥先回流至缺氧池,而不是厌氧池,再将缺氧池部分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池,从而减少了回流污泥中过多的硝酸盐对厌氧放磷的影响。但是 UCT 工艺增加了一次回流,多一次提升,运行费用将增加。
此工艺流程较长,构筑物较多,设备维修不便,操作管理较复杂,投资略高,相对成熟可靠,处理效果稳定,一般运用于较大规模且具有较高运行管理水平的城市污水厂。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BR )又称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早在 1914 年就由英国学者 Ardern 和 Locket 发明的水处理工艺。 80 年代前后,由于自动化、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普及与应用,此项技术获得重大进展。使得间歇活性污泥的运行管理也逐渐实现了自动化。由于 SBR 在运行过程中,各阶段的运行时间、反应器内混合液体积的变化以及运行状态等都可以根据具体污水的性质、出水水质、出水质量与运行功能要求等灵活变化。对于 SBR 的反应来说,只是时序控制,无空间控制障碍,所以可以灵活控制。因此, SBR 工艺发展速度极快,近几年来,已发展成多种改良型,主要有: ICEAS 法、 CAST 法、 Unitank 法和 DAT-IAT 法。
CAST 工艺和 SBR 不同,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中结合有生物选择器、生物反应池二个区域,容积较小的第一区作为生物选择器,第二区为主反应区。第一区和第二区在水力上是相通的。用泵将主反应区的活性污泥回流到选择器中。
UNITANK 的工艺思想、池子布置和运行方式与三沟式氧化沟相类似,但在池体构型、曝气方法、出水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一般由一矩形池子组成,内分三格,三格在水力上是相通的。池子外侧二格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中间池始终作为曝气池,在每一格池子中设置曝气装置,可以为表面曝气设备,也可以是鼓风曝气系统。
SBR 类 活性污泥法工艺操作灵活,可采用多种运行方式,但是单池处理能力较小,在较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厂中采用,分组数多,控制点多,给操作管理带来了不便。为减少平面占地,该工艺也可在较大水深下运行(取决于撇水设备的能力),但水深加大,浪费的水头较大,运行能耗较高,同时对运行过程的自控技术要求较高。
故国内仅有十余座城市污水厂采用该工艺。
氧化沟是上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因其构筑物呈封闭沟渠而得名,属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在实际运用中发展成多种型式,能够同时实现碳有机物氧化、氮硝化以及生物脱氮是氧化沟的基本特征。
常规氧化沟相当于普通活性污泥法中的曝气池,氧化沟可以在高、中、低不同负荷条件下运行。一般氧化沟都在低负荷条件下运行,属于延时曝气范畴,氧化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a 、处理流程简捷,构筑物少,一般不设初沉池、污泥消化系统。
b 、采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少,运行管理较方便。
c 、耐冲击负荷,出水水质稳定,一般不发生污泥膨胀现象。
d 、产生的污泥量少,并且污泥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简化了污泥处理流程。
e 、采用氧化沟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总占地和其它工艺的二级处理厂相比,氧化沟单体体量较大。
氧化沟工艺形式较多,主要有 O rbal 氧化沟、 T 型三沟式氧化沟、 DE 型氧化沟、 C arrousel 氧化沟等。近年来以 O rbal 、 DE 氧化沟和三沟式为主导的氧化沟工艺在污水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曝气生物滤池属于生物膜法的范畴。现代曝气生物滤池是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基础上引入饮用水处理中过滤的构思而产生的一种好氧废水处理工艺。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生物氧化和过滤结合在一起,滤池后部不设沉淀池,通过反冲洗再生实现滤池的周期运行。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多孔性的滤料作为生物载体,单位体积的生物量数倍于活性污泥法,因此具有处理负荷高,池体体积小,占地省的特点。此外,曝气过程中气泡行程长,气液接触时间长,经滤料多次剪切,氧的利用率高,能耗低。
生物滤池运行的基本原理如下:经预处理后的污水与经过硝化后的滤池出水混合后通过滤池进水管进入滤池底部,并向上流经填料层的缺氧区,一方面反硝化细菌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物将进水中的 NO 3 --N 转化为 N 2 ,实现反硝化脱氮;另一方面, SS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化过程被填料及其上面的生物膜吸附截流在滤床内。经过缺氧区处理的污水进入好氧区,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和发生硝化作用,同时继续去除 SS 。以 SS 形态被截留在滤床内的有机物和被生物膜吸附的有机物实际被降解的时间接近一个运行周期(通常一个运行周期为 1d 左右)。随着过滤的进行,填料层生物膜增厚,截留的 SS 不断积累,过滤水头损失增大,达到一定值后进行反冲洗。反冲洗采用气水反冲。如果对出水磷要求较高,可在滤池进水中投加药剂,经滤床截流达到除磷的目的。国内已有污水厂采用生物滤池技术。
为延长滤池的过滤周期,强化一级处理以尽量减少进入滤池的 SS 是必要的。强化一级处理大致有两类方法,一是投加药剂絮凝沉淀,另一类是利用生物的絮凝吸附作用。
工艺特点:
( 1 )反应时间短、占地少、需空气量少,节能等
( 2 )对水量变动有较大适应性,具有很强得消化功能。
( 3 )反冲洗水量大。
深度处理旨在进一步降低出水的CODcr、BOD5、SS、TN、TP等污染物指标,尤其是氮、磷的存在对于污水再生利用影响很大,从一级B标准到一级A标准,氮磷、磷等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要求较高,必须通过深度处理单元才能满足出水要求。
常规深度处理工艺为混凝(化学除磷)、沉淀(澄清、气浮)、过滤、消毒工艺,根据国内外常用工艺,本着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管理方便、节省占地等原则,深度处理工艺流程选择为 高效混凝沉淀池+滤池。
工艺原理:二级出水经提升泵房提升后,进入机械加速澄清池(高效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和沉淀分离,随后进入气水反冲洗滤池,滤后水消毒后可达标排放。
机械加速澄清池属泥渣循环型澄清池,是集混合、絮凝、沉淀于一体的构筑物,其特点是利用机械搅拌的提升力作用来完成泥渣回流和接触反应,生产能力高,处理效果好,可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剩余的胶体、悬浮颗粒、 CODcr 等污染物,降低水中溶解性磷酸盐、钙、镁离子和某些重金属浓度。
高效混凝沉淀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个“反应池”,一个“预沉池-浓缩池”以及一个“斜管分离池”。高效混凝沉淀池生产能力高,处理效果好,可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剩余的胶体、悬浮颗粒、 CODcr 等污染物,降低水中溶解性磷酸盐、钙、镁离子和某些重金属浓度。
V 型滤池为重力式快速滤池,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CODcr 、 BOD 5 、磷、色度、细菌等。采用均粒石英砂滤料,滤层厚度大,截留细小的悬浮物,滤速较高,过滤周期长;冲洗采用气水联合反冲和表面扫洗;冲洗时,滤层呈微膨胀状态; V 型进水槽(冲洗时兼作表面扫洗布水槽)和排水槽沿池长方向布置,池面积较大时,有利于均匀布水。
D 型滤池是快滤池的一种。它采用 863 纤维滤料,小阻力配水系统,气水反冲洗,恒水位或变水位过滤方式。 D 型滤池具备传统快滤池的主要优点,同时运用了 DA863 过滤技术,多方面性能优于传统快滤池,是一种实用、新型、高效的滤池,可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CODcr 、 BOD 5 、磷、色度、细菌等
翻板滤池是具有世界水平的气水反冲滤池。所谓“翻板”是因为该型滤池的反冲洗排水阀(板)在工作过程中从 0 o ~ 90 o 范围内来回翻转而得名。翻板滤池的反冲洗系统、排水系统与滤料选择方面有新的技术型突破,因为滤池拥有自己独特的过滤技术,允许滤料任意组合,有较好的截污能力。同时具有特殊的反冲洗系统,不需洗砂排水槽,反冲洗强度大,滤料不会流失,耗水量少且滤料冲洗的干净,反冲洗时间短,反冲洗周期长,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施工简单等一系列优点。
工艺特点:
( 1 )作为深度处理工艺流程比较先进,占地面积小、节省土建投资、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适用性广、效率高等特点,出水水质好。
( 2 )对 BOD 5 、 CODcr 的综合去除效率分别约为 60 ~ 70% 、 35 ~ 45% 。
( 3 )对于 NH 3 - N 和 TN 的去除效果不高,约为 10 ~ 20% 。
工作原理:曝气生物滤池是接触氧化和过滤结合在一起的工艺,是普通生物滤池的一种变形方式。由于填料细小,过滤作用强,因此出水不再进行沉淀。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多孔性的滤料作为生物载体,单位体积的生物量数倍于活性污泥法,因此具有处理负荷高,池体体积小,占地省的特点。此外,曝气过程中气泡行程长,气液接触时间长,经滤料多次剪切,氧的利用率高,能耗低。
深度处理中生物滤池运行的基本原理如下:原污水处理厂生化池出水经沉淀后,通过滤池进水管进入滤池底部,并向上流经填料层的缺氧区,一方面反硝化细菌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物将进水中的 NO 3 - N 转化为 N 2 , 实现反硝化脱氮;另一方面, SS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化过程被填料及其上面的生物膜吸附截流在滤床内。经过缺氧区处理的污水进入好氧区,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和发生硝化作用,同时继续去除SS。以SS形态被截留在滤床内的有机物和被生物膜吸附的有机物实际被降解的时间接近一个运行周期(通常一个运行周期为1d左右)。随着过滤的进行,填料层生物膜增厚,截留的 SS不断积累,过滤水头损失增大,达到一定值后进行反冲洗。反冲洗采用气水反冲。如果对出水磷要求较高,可在滤池进水中投加药剂,经滤床截流达到除磷的目的。
但是为了减少反冲洗次数,其进水SS浓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需要设置初沉等预处理措施,以尽量减少进入滤池的SS。预处理大致有两类方法,一是投加药剂絮凝沉淀,另一类是利用生物的絮凝吸附作用。本工程污水深度处理是在二级处理沉淀出水之后,故不需再增加预处理设施。
曝气生物滤池根据功能上可划分为DC型曝气生物滤池(主要考虑碳氧化的滤池)、N型曝气生物曝气池(考虑硝化的滤池也可将去 除 BOD 5 和硝化功能合并一池)、DN型曝气生物滤池(硝化反硝化滤池)以及DN-P滤池(脱氮除磷的滤池)。
根据滤池进出水情况,划分上向流(同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水流、气流由下向上方向一致)和下向流(逆向流)曝气生物滤池(水流向下、气流反之)。
曝气生物滤池自20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以来,目前应用越来越多,在选择应用上要根据进出水水质要求、当地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工艺特点:
(1) 滤料比表面积大,处理负荷高,池容小。
(2) 将滤池和生物反应器结合,因此出水不需要沉淀池。
(3) 占地面积小,节省用地
(4) 由于滤池上部为清水区,污水停留在密闭的空间内,臭味少,对环境影响小。
(5) 工艺布水、布气不易均匀,要求特殊的布水布气系统。
(6) 过滤水头要求 2.5m 左右,提升能耗高。
(7) 投资高,常年运转费用高
膜分离法是利用特殊膜(离子交换膜、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溶剂(通常是水)中的溶质或微粒进行分离或浓缩方法的统称。溶质通过膜的过程成为渗析,溶剂通过膜的过程称为渗透。在污水深度处理中常用的膜分离设备有 5 种。
微滤器( MF )
膜孔径 >0.1 ~ 5.0 μ m ,工作压力 300kpa 左右。可用于分离污水中的较细小颗粒物质( <15 μ m )和粗分散相油珠等或作为其他处理工艺的预处理,如用作反渗透设备的预处理,去除悬浮物质、 CODcr 、 BOD 5 成分,减轻反渗透的负荷,使其运行稳定。
超滤器( UF )
膜孔径 0.01 ~ 0.1 μ m ,工作压力 150 ~ 700kpa 。超滤器可分离水中细小颗粒物质( <10 μ m )和乳化油等;在用于污水深度处理时,可去除大分子与胶态物质、病毒和细菌等;或者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
纳滤器( NF )
膜孔径 0.001 ~ 0.01 μ m ,操作压力 500 ~ 1000kpa 。纳滤器可截留分子质量为 200 ~ 500 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于分离污水中多价离子和色度粒子,可除去二级出水中 2/3 盐度、 4/5 硬度以及超过 90 %的溶解有机碳和 THM 前体物。纳滤进水要求几乎不含浊度,故仅适用于经过砂滤、微滤、甚至超滤作为预处理的水质。
反渗透( RO )
膜孔径 <0.001 μ m ,操作压力 >1.0Mpa 。反渗透不仅可以去除盐类和离子状态的其他物质,还可以除去有机物质、胶体、细菌和病毒。反渗透对城市二级处理出水的脱盐率达 90 %以上,水的回收率在 75 %左右, CODcr 、 BOD 5 去除率在 85 %以上,反渗透对含氮化合物、氯化物和磷也有良好的脱除性能。为防止膜堵塞,二级处理出水通常采用过滤和活性炭吸附等预处理工艺,为了减少结垢的危险有时需要去除铁、锰等。
工艺特点:
( 1 )出水浊度 <5NTU ,悬浮颗粒 SS 去除率高达 99 %以上。
( 2 )结构紧凑,占地小,模块化组合设计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处理。
( 3 )投资高,膜寿命短,一般为三年。
在目前公司发展以中小城镇型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定位指导下,优先选择稳定、高效而经济的传统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工艺。根据前面所述,对于受人们生活、生产影响而受污染的污水,其主要成份具有较高得可生化性,污水中的污染物易被微生物所降解。因而,选用“Orbal氧化沟+深度处理(化学除磷)”工艺和“ DAT-IAT 工艺 + 深度处理”工艺。工艺图如下:
1)奥贝尔氧化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平面形状,比渠道较长的氧化沟更能利用水流惯性,可节省推动水流的能耗。
2)采用多沟渠串联可以减少水流短路现象。
3)尤其适用于中小规模得城市污水处理厂,该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简单的优点;
可不设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
4)对水质适应性强,该工艺属于多反应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较其它型氧化沟,对城市污水中含有较高比列工业废水的污水有较高得适应性。
5)奥贝尔氧化沟对系统水量有较强的适应性。
1)工艺稳定性高,反应池维持很高得MLSS浓度值,对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得抗冲击能力。
2)处理构筑物少,工艺中可省去初沉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泵房。
3)IAT池交替处于好氧、缺氧、厌氧状态,可以脱氮除磷。
4)节省投资,包括减少滗水器的安装、所需鼓风机的额定风量比SBR法小,池体采用共用墙,可节省土建费用。
对于以工业废水(占 60% 以上)为主要成份的污水,由于此类污水中含有含有大量的难降解化学成份,可生化性较差。因而,选用“水解酸化+脱氮(除磷)二级处理+深度处理(化学除磷)”工艺。
水解酸化的目的是将一些难以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使废水的可生化性和降解速度大幅度提高,即BOD5/COD的比值提高,经水解处理后出水更易为后续好氧处理的好氧菌所讲解。水解酸化池还起到厌氧选择器的目的:一是抑制丝状菌得增值,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二是聚磷菌在厌氧段进行磷得释放。
1)传统A/O工艺,具有较好的硝化和反硝化效果,总氮的去除率在60%~70%之间。
2)由于该工艺缺少厌氧条件,工艺中磷的去除效果较差,为了达到有效去除磷的效果,必须工艺中添加化学除磷。
1)该工艺的双沟交替周期运行,形成厌氧、缺氧和好氧阶段,为反硝化和磷得释放及硝化和磷的吸收创造有利条件。
2)无需内回流,省去内循环系统。相较其它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方面有较好的稳定性。
传统A/O工艺、双沟DE氧化沟工艺都是传统的的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工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它活性污泥法如A2/0工艺在脱氮除磷、稳定出水性拥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从经济性、系统出水稳定性以及一级 A 出水水质的要求,由以上分析可确定污水深度处理得工艺:“ 二沉池出水+高速混凝沉淀池+翻板滤池 ”工艺,若工艺中无除磷功能( A/O 工艺),需要投加药剂进行除磷。
城镇污水处理厂最后处理步骤是消毒,消毒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加热、冷冻、辐照、紫外线和微波消毒等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氯及其化合物、各种卤素、臭氧、重金属等。下表列出各种消毒方法的比较。
几种消毒方法的比较表
项目 |
液氯 |
臭氧 |
二氧化氯 |
紫外线 |
加热 |
卤素( Br 2 、 I 2 ) |
重金属离子 |
|
使用剂量( mg/L) |
10 |
10 |
2 ~ 5 |
— |
— |
— |
— |
|
接触时间( min) |
10 ~ 30 |
5 ~ 10 |
10 ~ 20 |
短 |
10 ~ 20 |
10 ~ 30 |
120 |
|
效果 |
对细菌 |
有效 |
有效 |
有效 |
有效 |
有效 |
有效 |
有效 |
对病毒 |
部分有效 |
有效 |
部分有效 |
有效 |
有效 |
部分有效 |
有效 |
|
对芽孢 |
无效 |
无效 |
无效 |
有效 |
无效 |
无效 |
无效 |
|
优点 |
便宜、成熟,有后续消毒作用 |
除色、臭味效果好,现场溶解氧增加,无毒 |
杀菌效果好,无气味,有定型产品 |
快速,效果好,无化学药剂,运行成本低 |
简单 |
同氯,对眼睛影响较小 |
有长期后续消毒作用 |
|
缺点 |
对某些病毒、芽孢无效,残毒、产生臭味 |
比氯贵,无后续作用 |
维修管理要求较高 |
无后续作用,对浊度要求高 |
加热慢,价格贵,能耗高 |
慢,比氯贵 |
消毒速度慢,价格贵,受胺及其它污染物干扰 |
氯的价格便宜,消毒可靠又有成熟的经验,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剂,氯气通过自动添加系统注入水中,随后在槽体中保持约 15~30min ,使氯气与病原菌反应,达到消毒目的。在我国的污水处理消毒工艺中,加氯技术是当今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加氯消毒的结果可能弊大于利,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加氯后产生的卤化物是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型的三 致化合物;第二是加氯消毒对杀死扑食动物比消灭致病性的胞囊及病毒更有效,结果造成水体中的扑食动物减少,使致病菌在自然水体中残存的时间更长;第三是氯气对鱼类有毒副作用。因此,采用其他更先进的替代消毒技术,减少有害物的生成和对水环境的影响就成为目前我国市政污水消毒领域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紫外线消毒具有广谱性,即对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均有效;合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会产生三卤甲烷和致癌物质;不需要运输使用贮藏有毒或危险化学药剂;无需巨大接触池,占地面积小。紫外线是利用紫外波段(波长在 180nm~280nm ),破坏水体中各种病毒、细菌以及其他致病体中的 DNA 结构(键断裂等),使其无法自身繁殖,达到除去水中致病体,以及消毒的目的。特别是 253.7nm 波长的紫外光的杀菌效果较为理想。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环境、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新型设备的出现,紫外线消毒技术正在逐渐推广使用。
因此在污水厂消毒方式选择中推荐采用紫外线消毒技术。
1 ) . 栅条间隙宽度要求:
粗格栅:机械清除时宜为 16 ~ 25mm ;人工清楚时为 25 ~ 40mm ,最大间隙可为 100mm 。
细格栅:宜为 1.5 ~ 10mm 。
2 ) . 栅前流速: 0.6 ~ 1.0m/s ;机械清楚格栅安装 60° ~ 90° ;人工清除格栅安装角度宜为 30° ~ 60° 。
3 ) . 粗格栅栅渣宜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细格栅栅渣宜采用螺旋输送机输送 。格栅除污机、输送机、和压榨脱水机的进料口宜采用密封形式,根据周围情况,可设置除臭装置。
1 ) . 最高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 30s 。
2 ) . 设计水力表面负荷宜为 15 0~200m 3 /(m 2 .h)。
3)有效水深宜为1.0~2.0m,池径与池深比宜为2.0~2.5。
4)池中应设立式桨叶分离机。
5)污水的沉砂量按0.03L/(污水.m 3 );合流制污水沉砂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6)砂斗容积不应大于2d的沉砂量,采用重力排砂时,砂斗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55°;采用机械除砂时,先经砂水分离后在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径不应小于200mm,排砂管考虑防堵塞措施。
1)廊道式反应池宽深比:1:1~2:1;有效水深:4.0~6.0米;好氧区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m 3 。
2)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合建式生物反应池宜采用圆形曝气区的有效容积包括导流区部分;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宜为 0.5 ~ 1.0m 3 /(m 2 .h) 。
1 )反应池中缺氧区(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 0. 5~3h;在无资料时,20℃的脱氮速率(K de )值为0.03~0.06(kgNO 3 -N)/(kgMLSS.d);污泥总产率系数(Yt),无试验资料时,系统有初沉池时取0.3,无初次沉淀池时取0.6~1.0;
主要设计参数如下表所示:
项 目 |
单 位 |
参数值 |
BOD 5 污泥负荷Ls |
kgBOD 5 /(kgMLSS.d) |
0.05~0.15 |
总氮负荷率 |
K gTN/(kgMLSS.d) |
≤0.05 |
污泥浓度(MLSS)X |
g/L |
2.5~4.5 |
污泥龄 |
d |
11~23 |
污泥产率系数Y |
K gVSS/kgBOD 5 |
0.3~0.6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h |
8~16 |
其中缺氧段0.5~3.0h |
||
污泥回流比R |
% |
50~100 |
混合液回流比R1 |
% |
100~400 |
总处理效率 |
% |
90~95(BOD 5 ) |
60~85(TN) |
||
需氧量O 2 |
K gO 2 /kgBOD 5 |
1.1~2.0 |
项 目 |
单 位 |
参数值 |
BOD 5 污泥负荷 Ls |
kgBOD 5 /(kgMLSS.d) |
0.1 ~ 0.2 |
污泥浓度( MLSS ) X |
g/L |
2.5 ~ 4.5 |
污泥龄 |
d |
10 ~ 20 |
污泥产率系数 Y |
KgVSS/kgBOD 5 |
0.3 ~ 0.6 |
需氧量 O 2 |
KgO 2 /kgBOD 5 |
1.1 ~ 1.8 |
水力停留时间 HRT |
h |
7 ~ 14 |
其中缺氧段 0.5 ~ 3.0h |
||
厌氧 1.0 ~ 2.0h |
||
污泥回流比 R |
% |
20 ~ 100 |
混合液回流比 R1 |
% |
≥200 |
% |
85 ~ 95(BOD 5 ) |
|
总处理效率 |
% |
50 ~ 75(TN) |
% |
55 ~ 80(TN) |
1 )氧化沟可不设初次沉淀池;可设置厌氧池;氧化沟可与二沉池分建或合建。
2 )延时曝气氧化沟主要设计参数,主要设计参数如下表所示:
项 目 |
单 位 |
参 数 值 |
污泥浓度( MLSS ) X |
g/L |
2.5 ~ 4.5 |
BOD 5 污泥负荷 Ls |
kgBOD 5 /(kgMLSS.d) |
0.03 ~ 0.08 |
污泥龄 |
d |
> 15d |
污泥产率系数 Y |
KgVSS/kgBOD 5 |
0.3 ~ 0.6 |
需氧量 O 2 |
KgO 2 /kgBOD 5 |
1.5 ~ 2.0 |
水力停留时间 HRT |
h |
≥16 |
污泥回流比 R |
% |
75 ~ 150 |
总处理效率 |
% |
> 95(BOD 5 ) |
3 )氧化沟有效水深 3.5 ~ 4.5m ;根据氧化沟渠宽度,弯道处可设置一道或多道导流墙,氧化沟的隔流墙和导流墙宜高出设计水位 0.2 ~ 0.3m ;氧化沟内的平均流速宜大于 0.25m/s 。
SBR 反应池宜按平均日污水量设计; SBR 反应池前、后的水泵、管道等输水设施按最高日最高时污水量设计。
1 ) SBR 反应池数量宜不少于 2 个,沉淀时间 ts=1h ;排水时间 tD 宜为 1. 0~1.5 h ;、
2 )反应池宜采用矩形池,水深宜为 4.0 ~6.0m;反应池长度与宽度之比:间隙进水时宜为1:1~2:1,连续进水时宜为2.5:1~4:1。
1)选用曝气装置和设备时,将计算的污水需氧量换算为标准状态下清水需氧量;曝气器的选择应具有较高充氧性能、布气均匀、阻力小、不宜堵塞、耐腐蚀、操作管理和维修方便;曝气器可满池布置或池侧布置,或沿池长分段渐减布置。
2)采用表面曝气器供氧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A:叶轮的直径与生物反应池(区)的直径之比:倒伞或混流型为1:3~1:5,泵型为1:3.5~1:7。
B:叶轮线速度为3.5~5.0m/s。
C:生物反应池宜有调节叶轮(转刷、转碟)或淹没水深的控制设施。
3)计算鼓风机的工作压力时应考虑进出风管路系统压力损失和使用时阻力增加等因素。输气管道中空气流速宜采用:干支管为10~15m/s;竖管、小支管为4~5m/s。
1)深度处理采用混合、絮凝沉淀工艺时,投药混合设施中平均速度值宜采用300s-1,混合时间宜采用30~120s。
2)絮凝、沉淀、澄清、气浮工艺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A:絮凝时间为5~20min。
B: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时间为2.0~4.0h,水平流速为4.0~12.0mm/s。
C:斜管沉淀池的上升流速为:0.4~0.6mm/s
D:澄清池的上升流速为:0.4~0.6mm/s
3)滤池的设计
A:滤池的进水浊度宜小鱼饼10NTU。
B:滤池的虑速应根据滤池进出水水质要求确定,可采用4~10m/h。
C:滤池工作周期为12~24h。
4)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经混凝、沉淀、过滤后,仍不能达到再生水水质要求时,可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
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时,宜进行静态或动态实验,合理确定活性炭的用量、接触时间、水力负荷和再生周期。当无设计资料时,可按下列标准采用:
A:空床接触时间为20~30min
B:炭层厚度为:3~4m
C:下向流的空床虑速为7~12m/h
D:炭层最终水头损失为:0.4~1.0m
E:常温下经常冲洗时,水冲洗强度为11~13L/(m 2 .s),历时10~15min,膨胀率为15%~20%;定期大量反冲洗时,水冲洗强度为15~18 L/(m 2 .s),历时8~12min, 膨胀率为25%~35%。经常反冲洗周期为3~5d。
1 )紫外线消毒:
A :二级处理的出水为 15 ~22mJ/cm 2 。
B:再生水为24~30 mJ/cm 2 。
C:照射渠水流均布,灯管前后的渠长度不宜小于1m。
D:紫外线照射渠不宜少于2条。当采用1条时,宜设置超越渠。
2)二氧化氯和氯
A:二级处理出水的加氯量应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经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二级处理出水可采用6~15mg/L,再生加氯量按卫生学指标和含氯量确定。
B:二氧化氯或氯消毒后应进行混合和接触,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
1 )污泥处理构筑物个数不少于 2 个,按同时工作设计。污泥脱水机械可考虑 1 台备用。
2 )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水应返回污水处理构筑物进行处理。
3 )重力浓缩中污泥浓缩池 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 3 0~60kg/(m2.d)。
B:污泥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2h。
C:进入污泥浓缩池的含水率为99.2%~99.6%,浓缩后污泥含水率为97%~98%。
D:有效水深宜为4米。
F:采用栅条浓缩时,其外缘现速度一般宜为1~2m/min,池底坡向泥斗的坡度不宜小于0.05。
4)污泥浓缩池宜设置去除浮渣装置。
5)当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进行污水处理时,不应采用重力浓缩。
1 )污泥脱水机的类型,应按污泥的脱水性质和脱水要求,经济技术经济比较后选用。
2 )污泥进入脱水机前的含水率一般不应大于 98% 。
3 )污泥机械脱水间应设置通风设施。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 6 次。
4 )压滤机宜采用带式压虑机、板框式压虑机、箱式压滤机或微孔挤压脱水机,泥饼含水率可为 75% ~80%;应按带式压滤机的要求配置空气压缩机,并至少应有一台备用;应配置冲洗泵,其压力宜采用0.4~0.6Mpa,其流量可按5.5~11m3/[m(带宽).h]计算,至少应有一台备用。
5)板框式压滤机和箱式压滤机的设计,过滤压力为400~600kPa;过滤周期不大于4h;每台压滤机可设污泥压入泵1台,宜选用柱塞泵;压缩空气量为每立方米滤室不小于2m3/min(按标准工况计)。
6)污水污泥采用卧式螺离心脱水机脱水时,其分离因数宜小于3000g(g为重力加速度);离心脱水机前应设置污泥切割机,切割后的污泥颗粒不宜大于8mm。
7)脱水污泥输送一般采用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机和管道输送三种形式。
8)皮带输送机输送污泥,其倾角应小于20°;螺旋输送机输送污泥,其倾角宜小于30°,宜采用无轴螺旋输送机。
9)管道输送污泥,弯头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5倍管径。
1)絮凝池宜与沉淀池合建;絮凝池型式的采用,应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和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或通过实验确定。
2)当设计隔板絮凝池时,应符合夏利恩要求:
絮凝时间宜为20~30min;絮凝池廊道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进行设计,起端流速宜为0.5~0.6m/s,末端流速宜为0.2~0.3m/s;隔板间静距宜大于0.5m。
3)当设计机械絮凝池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絮凝时间为15~20min,池内设3~4挡搅拌机;搅拌机的转速应根据桨板边缘处的线速度通过计算确定,线速度宜自一档的0.5m/s逐渐变小至末挡的0.2m/s;池内应设防止水体短路的设施。
4)当设计折板絮凝池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絮凝时间为12~20min。絮凝过程中的速度逐渐降低,分段数不宜少于三段,各段的流速可以分别为:
第一段:0.25~0.35m/s
第二段:0.15~0.25m/s
第三段:0.10~0.15m/s
折板夹角采用90°~120°;第三段宜采用直板。
5)当设计栅条(网格)絮凝池时,宜采用下列要求:
絮凝池宜设计成多格竖流式。絮凝时间宜为10~20min,用于处理低温或低浊水时,絮凝时间可适当延长。
絮凝池竖井流速、过栅(过网)和过孔流速应逐段递减,分段数宜分三段,流速分别为:
竖井平均流速:前段和中段0.14~0.12m/s,末端0.14~0.10m/s;
过栅(过网)流速:前段0.30~0.25m/s,中段0.25~0.22m/s,末端不安放栅条(网格);
竖井之间孔洞流速:前段0.30~0.20m/s,中段0.20~0.15m/s;末端0.14~0.10m/s。
絮凝池宜布置成2组或多组并联形式;絮凝池内有排泥设施。
1)平流沉淀池
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宜为1.5~3.0h;平流沉淀池的水平流速可采用10~25mm/s,水流应避免过多转折;平流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可采用3.0~3.5m;沉淀池的每隔宽度(或导流墙间距),宜为3~8m,最大不超过15m,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得小于4;长度与深度之比不得小于10;平流沉淀池宜采用穿孔墙配水和溢流堰集水,溢流率不宜超过300m 3 /(m.d)。
2)上向流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区液面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5.0~49.0m 3 /(m 2 .h);斜管设计可采用下列数据:斜管管径为30~40mm;斜长为1.0m;倾角为60°;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宜小于1.0m;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
3)侧向流斜板沉淀池
斜板沉淀池的设计颗粒速度、液面负荷宜通过实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设计颗粒沉降速度可采用0.16~0.3mm/s,液面负荷可采用6.0~12m3/(m2.h),低温低浊水宜采用下限值。
斜板板距宜采用80~100mm;斜板倾角角度宜采用60°;单层斜板板长不宜大于1.0m。
1 )普通快滤池
单层、双层滤料滤池中冲洗前水头损失宜采用 2. 0~3.0m;滤层表面上的水深,宜采用1.5~2.0m。
单层滤料滤池宜采用大阻力或中阻力配水系统;三层滤料宜采用中阻力配水系统;冲洗排水槽的总平面面积,不应大于滤池面积的25%,滤料表层到洗砂排水槽的距离,应等于冲洗时滤层的膨胀高度。
当采用水箱(塔)冲洗时,水箱(塔)有效容积应按单格绿翅膀冲洗水量的1.5倍。当采用水泵冲洗时,水泵的能力应按单格滤池冲洗水量设计,并设置备用机组。
2)V型滤池
V型滤池冲洗前水头可采用2.0m;滤层表面上的水深不应小于1.2m;V型滤池采用长柄滤头配气、配水系统;V型滤池冲洗水的供应,宜用水泵。水泵的能力应按单格滤池冲洗水量设计,并设置备用机组。
V型滤池冲洗气源的供应,宜用鼓风机,并设置备用机组。V型滤池两侧进水槽的槽低配水孔口至中央排水槽边缘的水平距离宜在3.5m以内,最大不得超过5m。表面扫洗配水孔的预埋管纵向轴线应保持水平。
V型滤池进水槽断面应按非均匀流满足配水性均匀要求计算确定,其斜面与池壁的倾斜度宜采用45°~50°;V型滤池的进水系统应设置进水总渠,每格滤池进水应设可调高度的堰板;反冲洗空气总管的管低应高于滤池的最高水位;V型滤池长柄滤头配水系统的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同格滤池滤帽或滤柄顶表面在同一水平高度,其误差不得大于正负5mm;V型滤池的冲洗排水槽顶面宜高出滤料层表面的500mm。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水处理回用
返回版块9874 条内容 · 20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这些污水厂常用的流量计,到底该怎么安装?我都帮你总结好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毫无疑问,流量计是污水处理厂中应用最广的测量仪表。因此, 关于「流量计安装位置」的讨论 自然而然也就“热闹”了起来: 有的水友认为, “流量计怎么安装”应该以设备厂家建议安装的位置为准。 而有的水友则认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