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北京平安大街东段街道更新

北京平安大街东段街道更新

发布于:2022-09-08 09:15:08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一条平安街,半部北京史。平安大街横贯北京内城,始于元朝,繁荣于明清两朝,衰败于民国,又以更加辉煌的姿态展现于今日。平安大街的名称源于1998年的街道改造,由历史上的多条街道组成,包括著名的铁狮子胡同(后于1947年改为张自忠路)。它南邻皇城、北依漕运,沿线有闻名于世的地安门、南锣鼓巷、众多王府故居、四合院等,人文历史丰富。它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也成为古都北京最精良的文化缩影。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市更新”战略。2021年,平安大街完成了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变革,更新改造后得到了市民和各方面普遍的好评,我们作为设计单位有幸参与了这次更新建设,更体会了其中不断变迁更新的生活和观念。


图片

2020改造前街景照片


图片

2020改造设计效果图


图片

2021改造后街景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平安大街各时代的平面图


一、契机与目标




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说的是沧海桑田的变迁,平安大街从上次的大改造到2021年基本完成的提升改造,是二十多年的光景。1999年完成的改造,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城市发展主要矛盾:内城区东西向交通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拆除了一些建筑和胡同区,完成了官园桥至东四十条桥约7公里长道路的改建工程,将原宽度为12.5~13.5 米的路面拓宽为28~33 米,拓宽成双向6车道(局部7车道)的城市主干路。给市民们带来了很大的交通便利,道路交通通行能力提高了约5倍。




1999年的道路贯通遗留了很多问题和诟病。首先,当初的街道拓宽受限于避让众多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使得街道的宽度并不统一,尤其是人行道从3.5米到2米不等,路上还有灯杆电箱等市政设施的阻碍。非机动车道窄的地方2.5米通行不舒畅,宽的地方时常被机动车占道堵塞。其次,由于道路拓宽,行人过马路时常来不及完成,而被阻隔于道路中间很窄的隔离栏杆空间,造成很大的交通隐患。另外,由于拓宽道路,原来道路的宽高比扩大了一倍多,绿树成荫、灰墙坡顶、绿色慢行的古城街景风貌消失了,代之以满眼穿梭的机动车、宽阔的柏油马路、夏天的热岛效应和噪音灰尘。




2020年8月,北京市出台了酝酿已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巷层面)》,里面清晰地界定了平安大街,随着历史的变迁,要从满足机动车交通,转为绿色出行为主的林荫街道,从而恢复成符合北京内城的风貌和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定位。这成为20年来平安大街进行再次综合改造的主要契机。


图片


图左:过街斑马线过长,缺少过街安全岛 图右:人行道宽度3.5 米,有设备占道现象,通行不畅



图片


图左:存在路内停车带,机非混行 图右:非机动停车带限定不明确,占用人行道




二、问题和对策




一条内城街道,需要解决与更新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交通和街道风貌。由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内城的交通通行需求得到很大满足。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体规划定位,要求内城疏解非首都核心区功能,“建设健步悦骑城区,打造安全出行环境;推进林荫街巷建设、强化特色风貌街巷塑造,描绘鲜活的生活图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年—2035 年)》(以下简称《控规》)这就给我们提升改造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规划依据。


2.1 中央绿化带的故事




如何积极有效地梳理好各级交通,创造绿色、高效、友好的交通出行环境,同时缝合这个古城肌理裂痕,实现控规目标,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绿化带的设计。



2.1.1绿化带位置的探讨



绿化带方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争论和探索,其中重要的不同方案是将绿化带放置于机非隔离带,设计理由是分离机非交通、避免路中央地下管网的限制,但问题是需要设置两组绿化带,靠减少车道数目来解决。而平安大街的交通流量依然是市民生产生活需求必不可少的,猛然减少车道数目将带来很大不便,不是明智之选。同时路中央20多米宽的硬质路面依然会裸露于绿荫之外,难以成为林荫大道,也不能弥合割裂的空间肌理。



图片


图片


地安门东大街管线与中央绿化带剖面图


设计团队与规划、交通、市政、园林等多部门论证后最终的实施方案,是保持现有的车道数目不变,通过合理整合道路断面空间设计,适当缩小道宽,挤出平均3米宽的中央绿化带。同时,做出450mm高的绿化台,来规避对地下管网的影响,得以种植冠幅大的乔木,这样从根本上改善了街道的“绿视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25%),实现了控规要求,同时3米宽的缓冲空间做成安全岛,也解决了过街斑马线过长带来的生活不变和安全隐患问题。




2.1.2绿化带植物空间营造




中央绿化带上大乔木的选择,过程方案包括白蜡树、玉兰树等,经过了多部门、多轮次论证和示范段建设的效果比选,最终选择与道路两侧现状一样的槐树,有利于与内城的种植风貌取得和谐统一。槐树作为北京的市树,也最能跟内城街巷的气质相符,对被割裂的内城空间肌理是最适宜的粘合剂。




这一排中央槐树带的种植间距经过反复推敲,参考了道路两侧现状槐树的平均间距,考虑近期效果和远期植物生长习性,最后以7米为宜。同时,由于道路中央市政管线埋深的差异,中央绿化带有些部分很难种植大乔,代之以海棠、白玉兰等亚乔、花灌木,建成后高低错落、色彩变化的街景效果更丰富,弥合效果更自然和谐。




中央绿化带的下层种植设计上,我们结合平安大街各区段不同的历史风貌,提出“府邸蕴玉 兰棠富贵 民国氤氲 季色芬芳 古韵新生 林荫慢行”的设计理念,选择景观效果与耐养护的花草地被相结合的形式。经多方论证,最终以北京市花月季(攀爬月季和矮生大花月季)为特色植物贯穿整条大街(黄色、红色、粉色为主),为使下层种植更加丰富和多样,在中央攀爬月季花架两侧交替种植耐养护同时具有色叶变化的黄杨篱、金叶女贞篱及色彩丰富的宿根花卉如八宝景天、马蔺、萱草、玉簪等。同时,参考街道的设计车速50km/ 时, 实际车速平均30km/小时的视觉观赏特点,景观变化节奏的长度控制在30m-40 m左右。




在十字路口和过街人行路端头位置采用品种相对丰富、低矮的地被花卉为主,一方面使得道路景观色彩和形态有了节奏变化,另外,也是对十字路口“视距三角形”交通规范要求的回应,以保证行人车辆的交通安全。




建成后,平安大街由一条裸露干硬的机动车干道,华丽转身为绿荫掩映、鲜花满路、生机勃勃的“景观大道”。




图片

中央绿化带种植设计理念图

 

图片

中央绿化带下层种植设计图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中央绿化带建成前后的对比



2.1.3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设施带的个性化设计




除了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路也通过这次更新有了很大的改善:

自行车道由原来宽窄不一整治成平均3.5米宽,特殊路段不低于3.0米,保证自行车骑行的舒适性,同时避免之前过宽的路段反而会经常被违章停靠的机动车堵塞,形成堵点和交通隐患的情况。之前对自行车通行有较大影响的公交车站,做成港湾式站点,自行车道路迂回顺畅,避免去挤占机动车道带来的通行和安全问题。



图片
图片


<滑   动查看更多>  

公交港湾改善了自行车出行的舒适和安全



人行道交通,是绿色出行的主体和重点,设计采取几个有效措施:(1)疏通拓宽人行道空间,沿街两侧步行空间宽度3.5M-6.0M,狭窄地方做平接树池篦子,以保证步行空间宽敞。(2)根据人行道宽度设置1.5米左右设施带;保证步行通行宽度2M以上。设施带综合设置座椅、垃圾桶、非机动停车位、树池绿化、设施杆、公交站等功能。(3)对影响人行的市政设施,如变电箱和灯杆,进行迁移或“箱体三化”和“多杆合一”等方式处理。

 

图片

人行道设施带效果图


图片

人行道设施带实景照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取消路内停车带、扩容十字路口人行空间和绿化设施带前后对比图



2.2 街头绿地的更新:从市政空间到公共空间的蜕变




从古城的平面就可以看到:窄的街巷、被厚实的墙体界定,除了极少的几个点状的市集,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很少。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开放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蓬勃发展,但对城市道路上公共空间的影响还是慢了半拍。各个属地单位的森严围墙、街头绿地的尖头金属围栏,这些外在的形态,似乎一直在提醒着我们这个矛盾的存在。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出于市政管理的原因:这些金属栏杆不能缺少,否则市民会进入并对绿地造成损害。诚然这个理由很客观和务实,但它同样带来一种僵化和尴尬的结果:街头公园绿地,与市民在空间上被尖锐的栏杆隔离,进而在情感和文明上形成了一道裂痕并会持续下去。在平安大街的街头绿地和小微公园设计中,我们做了尝试来柔化黏合这道裂痕,希望更好地促进解决这个问题。


图片

街头随处可见的市政围栏


张自忠地铁站的街角公园(简称双亭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绿地四周被挡土墙和金属栏杆围合起来,绿地中的双亭(连体攒尖顶古亭)被一丛竹林遮蔽,从路上看不到,走进去则发现垃圾与饭盒散置在座椅后面。公园北侧相邻的社区人们在房屋边的下棋等休闲活动与公园被一道短墙分割。




设计尝试以一种柔和与悦人的方式来取代现有的“市政化”边界,即以一条带状的分2-3层的台地花园,替代原来的冷硬挡土墙。时令与多年宿根生的花卉地被,分层次种植其中。这样,原本尖锐排斥人的消极边界,被一个柔美悦人、花草繁茂的带状花园取代。公园内小路边及转角处,我们也将原有的一条隔离性的绿篱带做出曲线变化,使得市政感的绿篱“围栏”,转变为公共空间的边界景观。周边来去匆忙的人们,被这美丽的花园和应季而生的花草所吸引进而感染,体验生活中不止每日的奔波苟且,还有路上的花朵与风景……


图片


双亭公园改造前


图片

双亭公园改造效果图


图片

双亭公园改造后




除了边界,这个街角绿地对于城市还有更大的贡献,以体现其应有的公共空间属性:




一是这个双亭与大街对面的贝子奕谟府遗存的单亭,应该遥相呼应形成平安大街的特色十字路口景观,以使主路上来往的人和车,都能够看到这对古色古香的景观地标,所以我们将双亭前遮挡的竹林移除,让古亭展现于街景,并配植了春天开花的海棠树、增补了场地上已有的紫叶李,如此,“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景观意境就出来了。




其二,双亭公园使用密度很高,每天通勤地铁的行人、街对面放学的小学生们、公园北侧的市民,都是它的使用者。我们保留了内部原来通畅的小径,将原来市政感强的残旧水泥砖铺装,改换成立铺的灰色筒瓦。通往双亭的台阶,用现场原有的北湖石拼接打磨而成。北侧在现状挡墙基础上,增加座凳、柔化边界,并增种了一棵带伞冠的白蜡树,以为北侧休闲居民夏季遮荫纳凉。经过这些精细化的改造,一个精致朴实的街角花园脱颖而出,并成为公众喜爱的公共活动空间。


 


图片

双亭公园内部空间的更新改造效果


2.3 古城内有烟火气(活力)的街道




雅各布斯说过,街道有生气,城市才有活力。要将建筑景观的更新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只是做一条街道的美化,更是通过这条街道辐射到街区纵深,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内城的建筑密度相对较高,留给人们生活交往的公共空间很少,基本是沿着街巷的线性空间,我们梳理激活有限的街角旮旯的“闲散”空间,来为市民服务。




2.3.1建筑的改造与房前屋后的纵深空间相结合




以张自忠路8号院为例,除了对建筑形象的提升改造,我们将院前的空间以绿化划分出两个层次,人行道上过路的人们可以感受第一层景观的优美环境,第二层的空间则可以为8号院的居民生活服务,以解决当代四合院居住形式中公共空间缺乏的问题,形成了8号院居民的室外会客厅。



图片
图片


<滑   动查看更多>  

张自忠路8号院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2.3.2口袋公园的改造利用




皇城根遗址公园,这段明代遗存的红色古城墙之前有一块约1500平米的硬质广场,是这里难得的公共空间。




设计从对外对内两个层面一起入手,一是将公共属性的遗址公园保护好、展示好:设计方案将城墙前打造一条带状的草坪,并于适当距离设置LED灯带。将原来位于城墙对面的古迹“铭石”移到古城墙一侧,城墙边上几棵碧桃也替换为更大更优美造型的植物,来呼应和展示古城墙遗址的魅力。另一个层面,就是完善此公园兼做本地市民活动公园的功能和形象:我们重新设计了更舒适而有文化特色的长条座椅、增设了特色景观草坪灯、替换了部分残破的铺装、增加了垃圾桶等配套设施。经过这些细致的微更新设计,放学后孩子们在夕阳古城墙下嬉戏奔跑的场景,成为一道优美独特的古城生活的风景,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活力交融共生。


 


图片


皇城根公园微更新改造后的效果


 


以下视频来源于一合建筑 ,时长

皇城根公园小视频


2.4 场所精神的挖掘和发扬




挪威建筑学者诺伯舒兹所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化艺术品包括建筑和场所、历史古迹,它们既有艺术品本身保存并传达的意义,同时也应满足人们在功能和精神上的需求。




平安大街全线共有38处区级以上的历史文物景点,这些宝贵的“场所”资源,需要更好地融入到市民生活中。比如玉河遗址(澄清中闸和东不压桥)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元代时是大运河漕运起点,是北京漕运重要的标志物,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设计重点就是要把这个场所的精神和价值挖掘并展示出来,只有经过了人的眼睛和身体的感受互动,才会有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场所的精神也就生成并历久弥新。




我们将原来封闭保护这块场地的临街绿篱打开和降低,使路上行人方便看到遗址场地和石碑,并沿场地四周开辟贯通四面八方能观赏玉河遗址基地的环线,将这宝贵的历史文化场所,融入到新的时代和人民的生活场景之中。同时以一道简洁造型的玻璃栏杆替换原来陈旧的木制栏杆,以保护这个国家级文保景点不被侵入损坏。




图片

玉河遗址更新改造策略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玉河遗址更新改造前后对比



2.5 “微创型手术”与精细化设计策略




平安大街的改造非常复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包含市政设施、交通改造、园林景观、建筑提升、牌匾统一等内容,涉及的管理部门、土地权属单位很多,需要区市和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协调统筹。同时它不是一条街道涂脂抹粉式的面子工程,是包含道路两侧街区纵深空间,深入解决市民生活、文化展示的系统工程。再者,由于它是市中心承载着交通和生活功能的主要道路,无法进行休眠式改造,只能在保持其基本功能运转下进行微创式手术,而任务却是调理整个系统的大手术。




例如:平安大街交通流量很大的特点,设计方案论证时,我们和交通局等部门进行了交通数据的细致分析和实地的车辆数据采集验证,不是粗放的大拆大建模式。像在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相对东四十条交通压力较大,早晚高峰东西向社会车辆最高流量1700pcu/h,接近主干道一级服务水平饱和状态。基于交通功能重要性,设计维持原车道数量不变。




而根据核心区控规要求适当降低道路限速并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在满足通行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设计速度50公里/小时,车道宽度调整为3.25-3.5 米,局部最小可调整为3-3.2 米。再以东四十条西口平面优化为例,设计以多措施并举:(1)适当缩窄渠化段宽度,取消路内停车带,还路于民,扩容街角空间;(2)渠化段车道数量适当减少,进口道宽度为3M,出口道宽度为3.25M; (3) 缩小并统一转弯半径;(4)设置过街安全岛,保障行人过街安全。这些改造措施的选择是在经过论证和实地测试后实施,建成后都很顺利达成目标。


 


图片

现场用水马围挡方式测试渠化段改造对车流影响


“微创手术”模式是应对旧城改造的有效方式,但工作强度和困难很大,比如建筑改造,整条街道的建筑年代、类型和权属差异都很大,针对的改造方式也不同。




平安大街东城段从西向东分为: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三大路段,建筑风貌呈现明清传统风貌、民国府邸、四合院民居、直到现代风格的办公楼商业的演变,三者既有连续又有各段特色。建筑设计团队首先根据不同时代、类型的建筑制定了详细的建筑风貌改造导则,然后就是与每个建筑权属单位、个人进行耐心细致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既要保持整条大街的风貌统一性,也要避免简单生硬的一刀切情形。以地安门大街为例,建筑风貌改造提升包括住户26户、商铺71户、单位15个、院门28处、围墙16处、公共卫生间3处;重新设计更换牌匾66处等。只有通过设计师各个专项的精细化的工作,才能呈现出总体风貌统一协调、个体自然丰富的城市景观。这种微创型手术+精细化工作的策略,是推动城市更新改造的科学方法。



图片
张自忠路段建筑改造平面图


图片

繁重而精细化的城市更新改造工作



三、街道更新的难度与经验教训




平安大街更新改造带给我们很多经验,总结有这样几点:




一是要有政府领导的决心和信心、各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的统筹协调,这样才能解决很多复杂问题,避免留下很多“三不管”伤疤。




二是城市更新项目涉及规划、交通、市政、建筑、园林、文保等诸多分项,需要综合的设计团队紧密合作,精细化工作,这样才能解决很多“接口”类的问题,比如本次更新中对于电箱的改造就非常典型,以前的各自为政,制造了很多人行道上的路障,这次都系统地以“箱体三化”的方式移位、景观改造。




三是城市更新类似“微创手术”,甚至比微创手术更复杂,它需要中医的系统思维、科学的工作方法、西医心脏搭桥手术式的精准细致,而且“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依然需要保持清醒和基本功能的运转。




四是更新改造的风险控制,尤其是北京内城的平安大街,各方面都非常关注,为了确保实施效果,采取了“示范段”的方式,即张自忠路约300米道路先期实施,在得到了市民、市区领导和各部门的认可后,再推广到整条平安大街。以此方法,使得整条7.4公里长、跨越东城西城两个行政区的大街实现了一体化的林荫大道的历史转变,也得到了市民们的欢迎。




改造存在的遗憾:




南锣鼓巷原本是个改造重点,这个著名景点的牌楼立在马路边缘,很多游人打卡照相会拥堵到街道中间来,非常危险。设计改造方案是将牌楼后移,与周边用地整合出一个文化小广场,留出网红打卡地。牌楼东侧的停车场,方案也是希望改造成立体停车场,疏解平安大街停车难问题;可腾让出临街空间,补植槐树以形成连续的街道林荫。但由于土地权属等问题,很遗憾没能实施。




南新仓节点是街道向纵深空间延续的重要节点,设计方案希望改善现有元代遗存的仓廪建筑群的周边环境,一方面改造原来的绿化空间给更多的户外商业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以伞冠型乔木弱化仓廪建筑对面的高大现代风格商业楼对它形成的压迫感及违和感,并通过传统内涵现代感设计的石材铺装、座椅、景观灯等加大传统文化建筑的场所感和外延影响,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同样,也是因为建筑权属、投资等问题,没能一起实施。




图片


南新仓 现状照片


图片

南新仓 文化建筑场所感的更新营造方案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平安大街东段街道更新

项目业主: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澳斯派克(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于海为、李伦

城市空间结构及规划研究:刘晏晏、穆灵君

景观设计及道路交通设计:程刚、翟丽娟、隋艳华、李薇、李少华、郭月秋、穆灵君、郑淼、胡小燕、卢易德、赵红丽、欧鸥

建筑立面更新导则及界面设计:刘晏晏、程刚、许跃、黄启东、庞天一、肖冲、杜超、李兵、姚玉龙

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王宾波、金璞、冯晓辉、蔡勇、李俊卿、李俊鹏、张京、程媛媛

交通设计顾问:赵光华、杜倩雨

主要设计咨询单位:北京市东城交通支队、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局、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公司东城分公司、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北京市电车公司

设计时间:2020-2021




————END————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Aedas、dpall联合竞得重庆两江新区鱼嘴组团OPN分区概念规划暨TOD中心区详细城市设计

龙盛片区作为重庆新城市三大副中心之一,汇聚了一众高新产业,地处两江新区几何中心的绝佳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公园生态景观,使其成为重庆转型公园城市、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由Aedas执行董事温耀春带领团队,与戴文工程设计(上海)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共同打造的重庆两江新区鱼嘴组团OPN分区概念规划暨TOD中心区详细城市设计,正位于龙盛片区的中心地段。项目紧邻复盛高铁站核心区,基地内轨道交通及高快速路将相继开通,便捷的交通与绝佳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片区“三轴三区四子”规划中重要的连接枢纽,尽享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同时基地内景观资源丰富,流经的御临河与西侧三板溪、南侧石桥沟将场地围合,形成生态优越的半岛环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