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延时调节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
延时调节设施具有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双重功能,进水口入流、设施内水位、多级溢流口出流过程动态精细化的水文水力计算是合理确定设施规模的关键。
结合案例,与SWMM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有限差分法满足工程设计精度要求,可弥补我国规范中传统峰值调节设施规模设计方法的局限。
1雨水延时调节设施概
雨水延时调节设施是指兼有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等多重功能的设施,可应用于源头建筑小区、片区等不同尺度,在美国,雨水延时调节设施由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的具有单一峰值控制功能的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设施——调节设施衍生而来,常见的形式为延时调节塘;与同时期推广应用的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设施相比,延时调节设施具有更有效的峰值控制功能。
延时调节设施的主要构造包括进水口、前池、微型池、出水口等,如图1所示。
进水口包括管道与地表径流通道两部分。前池主要作用是拦截较大的颗粒物与垃圾。
为控制径流污染,设置水质控制容积(Water Quality Capture Volume, WQCV),并通过控制其排空时间来提供足够的停留时间,以有效去除雨水中的颗粒物,排空时间一般取40 h,主要利用多级溢流口的侧壁孔板①限制出流流量实现。水质控制容积在排空时间内沉积下来的颗粒物通过微型池收集。
为保护下游自然河道不被侵蚀,设置相应的调节容积,使上游区域2年一遇设计暴雨条件下的外排径流峰值维持开发前后不变,或开发前后径流体积增量控制在特定时间(一般为52~72 h,即在水质控制容积排空时间的基础上再加上12~32 h)内排空,设施出流通过多级溢流口的侧壁孔板①和出水口②进行控制。
为解决10年一遇乃至100年一遇设计暴雨条件下的排水防涝问题,设置相应的调节容积,出流通过侧壁孔板①和出水口②、③、④进行控制。对于超过设计标准的降雨,则通过溢洪道排出。需注意的是,延时调节设施的峰值控制标准应综合考虑开发前外排峰值流量及上下游管网、排涝除险系统的排水防涝能力确定。
2基于有限差分法的雨水延时调节设施规模计算方法
2.1
入流流量过程
设施入流流量过程线计算包含产流及汇流过程,其中产流过程计算方法有径流系数法、变径流系数法、林斯利公式法、霍顿下渗法等,汇流过程的计算方法有推理公式法、等流时线法、瞬时单位线法、非线性水库法等,由于推理公式法不能真实反映径流流量过程,瞬时单位线法对实测资料依赖性大,而非线性水库法及等流时线法有一定物理概念基础,参数也较容易确定,流量过程线更接近实际。因此,本文采用等流时线法计算集水区汇流过程,并用SWMM模型(汇流模型为非线性水库法)进行对比分析,产流过程采用径流系数法。
等流时线法假定流域上各点的流速不随时间变化,用等流时线将集水区划分为若干等流时面积,通过径流成因公式计算集水区末端断面流量过程线。由于城市集水区面积较小,形状较为复杂,难以精确划分等流时面积,一般将集水区形状作均匀性的概化,如矩形或扇形等。
划分等流时面积需确定集水区汇流时间,其中地面汇流时间可按经验确定,地面汇流距离宜为50~150 m,汇流时间为5~15 min,也可按照坡面流Kerby公式计算,如式(1)所示:
式中 tc——汇流时间,min;
N——地表种类参数,平铺砌地取0.02,草地取0.4,森林取0.6,当有几种地表类型时,可用加权平均法求得;
S——地表平均坡度;
L——坡面长度,m。
假定各时段净雨所形成的流量在汇流过程中相互没有干扰,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是降落在各等流时面积上的净雨按先后次序出流叠加而成,则第k时段末出口断面流量如式(2)所示:
式中 Qk——k时段末出口断面流量,m3/s;
K——单位换算系数,0.167;
ri——第i时段净雨强,mm/min;
fj——汇流时间(j-1)Δt和jΔt两条等流时线之间的面积,hm2,Δt为相邻等流时线的汇流时间间隔。
2.2
出流流量过程
设施出流过程通过对多级溢流口的堰流、孔口流水力计算获得,出流流量与设施水位相关,关于多级溢流口的水力计算,已有相关研究,本文进一步补充梳理如下。
2.2.1多级溢流口出流
降雨过程中,随着调节设施内水位变化,出水口淹没状态不同,其流量计算方法也不相同,且孔口形状不同,其计算公式也有差别,本文以常用的矩形孔口为例计算。
当出水口未完全淹没时,出流量采用堰流公式,见式(3):
当出水口完全淹没时,出流量计算采用孔口出流公式见式(4):
假设多级溢流口各级出水口对应的水位分别为h1~h4,设施内水位为hw,各级出水口开口宽度分别为B1~B4,高(长)度分别为L1~L4,面积分别为A1~A4。如图2所示,随设施水位hw变化,设施总出流量按下述过程计算。
(1)当hw≤h1时,出流量为0;
(2)当h1< hw<(h1+L1),一级WQCV出水口出水方式为堰流出流,出流量见式(5):
WQCV出水口可设置为单孔出流或孔板出流,孔板一般为不同高度上的多排小孔,同一高度上的孔口的总流量为单孔流量的叠加,对排空时间进行校核时,较单孔出流复杂。
(5)当(h2+L2)< hw≤h3时,一级、二级出水口均为孔口出流,出流量见式(8):
实际设计时,应选取上述式(11)、式(12)计算的较小值进行保守设计。
2.2.2外排管出流
根据外排管出流状态,可分为两种情形:
(1)外排管自由出流,管内处于重力流,出流量为多级溢流口的总出流量。
(2)外排管淹没出流,管内处于压力流,即流量受下游影响。
上述两种情形下的流量均可通过建立设施水面及下游自由表面的伯努利方程推导得出,可按式(14)~式(17)计算,实际设计时,应选用两种情形下计算结果的较小值进行保守设计:
2.2.3溢洪道出流
溢洪道的出口形式一般为明渠,其出流量按式(18)水平宽顶堰公式和式(19)斜宽顶堰计算公式进行求和计算,溢洪道计算示意见图3。
2.3
调节容积计算
当入流和出流流量过程线已知的情况,可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设施调节容积,有限差分法计算过程见式(20):
利用有限差分法能较为精确的计算调节设施的出流过程线及水位过程线,可用来设计或校核不同设计标准下的设施规模。
3案例分析
以北京某老旧小区为例,小区面积约为1 hm2,根据下垫面构成计算综合径流系数为0.77,汇水区下垫面基本参数见表1。因场地内绿地相对集中,结合场地竖向设计集中调蓄空间,场地内雨水径流可通过地表径流通道、地下管道集中汇入雨水延时调节设施内。
北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对应设计降雨量为33.6 mm,因本项目未设置其他源头减排(下渗、集蓄回用等)和水质控制设施,故可直接按此标准计算调节设施的WQCV,并根据排空时间40 h计算一级出水口尺寸;分别按3年、10年、100年重现期标准下径流峰值开发前后维持不变为标准,计算各级出水口尺寸及调节容积。
根据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求得芝加哥雨型,并用径流系数法计算净雨量。集水区汇流过程采用等流时线法计算,坡面长为100 m,汇流时间经计算约为10 min。取计算步长为1 min,即相邻等流时线的汇流时间间隔与净雨步长为1 min,则场地可划分为10/1=10个等流时面积,划分结果见表2,有限差分法演算调节池“入流-水位-出流”过程如表3所示。同时,构建SWMM模型,模型参数如表2所示。以10年一遇设计暴雨为例,有限差分法与SWMM模拟法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最终得到延时调节池构造尺寸如图5所示。
由图4、图5可知,采用有限差分法动态演算得到的池容、多级溢流口尺寸等与模型模拟法较为接近,由于有限差分法采用的产汇流模型与SWMM模拟法不同,导致入流、水位、出流过程线存在偏差,但结果表明,有限差分法作为一种手动演算方法,可用于延时调节设施的工程设计,设计人员通过EXCEL即可完成,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
4结论
(1)雨水延时调节设施通过设置水质控制容积和调节容积,可实现径流污染控制与径流峰值控制双重目标,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设施进水口、前池、微型池、多级出水口等均应严格按要求进行设计。
(2)若没有其他源头减排和水质控制措施同步应用时,雨水延时调节设施的水质控制容积一般可按项目所在区域规划设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来进行设计。
(3)通过溢流口出流过程水文水力计算是合理确定延时调节设施调节容积的关键。有限差分法可准确演算延时调节设施的入流、水位、出流过程,能满足延时调节设施动态精细化设计要求,且适用性强、结果展示度高,可用于规划设计阶段设施的规模确定。
内容源于网络,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https://ziliao.co188.com/p62303078.html
知识点:雨水延时调节设施有限差分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市政给排水
返回版块23.63 万条内容 · 82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提标改造与建设途径01 面临的形势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中提出:“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