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卫健委:中国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卫健委:中国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发布于:2022-08-26 11:00:26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本文转载自杠杆儿


中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8月1日当天,国家卫健委首次官宣: “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虽然人口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关于“负增长”的问题,还是官方首次摆在明面上来说。
 

 
这也意味着,未来关于生育、养老的问题愈发严峻。  

 
究竟人口负增长意味着什么?我们做好人口负增长的准备了吗?人口难题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  

 
    
   
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所谓人口负增长,意思就是总人口数越来越少,每年死亡人数,大于每年的出生人数。  

 
对应我国人口问题的症状即为“少子化”与“人口老龄化”。  

 
 

 
人口负增长的信号灯亮起,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劳动人口缩减 ,打工人大大减少,随之带来的是供给快速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降低。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出生人口大幅锐减的情况下,意味着社会上能赡养老年人的人口越来越少,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重。  

最最根本的后果就是,负增长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再换种非常直白的说法,如果任由人口负增长的趋势持续下去,经济什么的也不用想了,有朝一日我们会从地球上“消失”。
 

 
咱们隔壁的韩国,已经有了前兆。2020年韩国出生人口仅有27万左右。  

 
 
(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而在十几年前,已经有牛津大学人口学家预言,韩国的负增长情况没有缓解,预计将是第一个从地球上消失的国家。  

 
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仅为7.52%,创下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  

 
大家对这个数据感到忧心忡忡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2021年是【三孩政策】落地的第一年。  

 
二孩政策在2015年落实,2016年就迎来了近10年(2011-2021年)人口出生的高峰——出生人口1786万人。  

 
 

 
然后2016年起,全国出生人口就呈持续下降趋势 ,去年的出生人口则比2016年少了700多万,大致等于少了南通整个市的人口。  

 

 

 
准备好了吗?  

 
对于未来的人口负增长趋势,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这一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育儿问题。 仅仅是对生育政策松绑还不够,国家催生的同时,关于育儿的政策以及配套措施整好了吗?  

 
自从三孩政策出台之后,各地纷纷出台了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发放生育补贴等福利,但问题是,在调整假期制度的同时,企业对育龄女性的歧视更加赤裸裸。  

 
 

 
生育相关的假期给的越多,企业单位的成本也增加,育龄女性身上承担的压力就越大。  

 
我一个同学去年生产,她的产假有3个月,但是她老公的产假却只有15天。所以,在她怀孕期间,她老公基本不敢随便用假期,都想省着用作陪产。  

 
此外,学前托育、教育资源仍然供给不足。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超过1/3的家庭存在托育服务需求,但我国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5.5%左右。  

 
另一方面是养老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就摆在眼前,养老金够用吗,养老基础设施够用吗?  

 
目前看来,国家的养老金还在正常发放,而且每年发放的金额都有所增长。  

 
 
(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  

 
而《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指出, 全国养老金将于2028年出现赤字,还会在2035年耗尽历史结余。  

 
 
(图源:社科院)  

 
在2019年全国养老金的赡养比还能是2:1,也就是约两个缴费者来赡养一个退休者,到了2050年几乎1个缴费者就要赡养1个退休者。  

 

 

 
人口问题为什么重要?  

 
相信很多读者都感受到了,无论是增长还是减少,人口话题总是能引起广泛的讨论。  

 
因为,人口问题从来都不单纯只是人口问题,本质上还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的问题。  

 
而人在社会物质活动中,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我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是生产活动的起点,也是消费活动的终点。  

 
所以,人口会同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  

 
在供给端,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备劳动能力。在字典的解释中,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口直接决定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数量型“人口红利”。  

 
而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疲弱乏力,经济发展一度呈现出后劲不足之势,其中的根源之一也是由于人口数量红利的快速消失。  

 
同时,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与人口,尤其是国内年轻人口的比例密切相关,人口的老龄化将严重影响一个国家创新创业的能力。  

 
此外,人口增量也仍然与年轻人口息息相关,受到其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影响。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将再生产概括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自身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而生育、抚养下一代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支付周期也非常漫长。  

 
从怀孕至孩子出生,再到孩子实现经济独立阶段的十几年或二十几年时间里,父母需要支付孩子各项衣食住行、教育支出等费用。  

 
这对家庭来说是成本支出,而对社会经济而言,这就是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  

 
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如果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那谁来买房?谁来装修?谁来拍婚纱照?谁来买几万一对的钻戒?谁来养活那些婚宴酒店?谁来买奶粉尿不湿?谁去给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交几万一年的学费……  

 

 

 
人口问题里的个人  

 
近些年来,伴随持续低迷的生育率,我国逐渐放宽了生育政策,从开放二胎到三胎,再到各地的生育政策调整,以及时不时出现的一些称得上奇葩的专家提高生育率的政策建议,仿佛整个大环境都在“催生”。  

 
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大家都有目共睹,全国人口马上都要每年负增长了。  

 
实际上,尽管人口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它终究需要落脚到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生育选择。  

 
而生不生孩子,对个体来说,出发点一定不会是首先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  

 
生育问题之所以总是能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也是因为生育问题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生与不生”的简单决定。  

 
围绕生育决定的,是“就业-买房-结婚-生娃-带娃”的连环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这些环节,每一个都是挑战,没一个是轻松的。是否生育的决定,甚至可以说能直接关乎年轻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和人生走向。  

 
从“就业”这第一关开始,就已经难倒很多年轻人了。  

 
今年4、5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2%与18.4%,6月已经飙升至19.3%,这意味着每五个青年中就可能有一个是处于失业状态。  

 
 

 
现在的就业形式这么严峻,再加上反反复复的疫情,很多人连就业问题都无法解决,更别提攒钱买房了。  

 
前段时间,房企暴雷、楼盘烂尾、老百姓被坑的新闻随处可见,大概率还会劝退部分在犹豫买不买房的年轻人。  

 
跳过买房的环节,接下来就是结婚了。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中国结婚成本通常包括:恋爱成本、婚房、婚车、彩礼等。  

 
我国各省份、直辖市平均彩礼成本约13万元。  

 
江西是我国彩礼最高的省份,高达38万元;  

 
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次之,分别为30、25、20、20万元。  

 
从区域划分来看,东北地区10-20万元;华北地区3-13万元;华中地区10-14万元;华东地区16-25万元;华南地区2-30万元;西南地区1-11万元。  

 
江西是全国彩礼最高的省份,高达38万元  

 
 

 
婚房、婚车负担成为如今适婚人群成婚的巨大阻力。  

 
根据58同城、安居客发布的《2020年都市男女婚房臵业报告》显示, 80.9%的人表示婚前买好婚房是最佳选择。64.1%的婚房购房者表示结婚时优先买房, 两成婚房购房者表示房子车子全都要。  

 
报告还显示,有47.1%的人表示婚房是由男方出首付,双方共同还贷来解决。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此外,对于婚房的月供,有近六成的调研人群表示月还款额在家庭整体收入的30%-40%左右,一线城市中月供占收入50%以上的占比15.3%。  

 
从婚后家庭房贷负担来看,我国的房贷负担高于低利率国家,2021年房贷收入比为77%,远高于日本的37%;居民部门偿债比率为11.93%,高于美国(7.11%)、日本(3.54%)、韩国(7.63%)和德国(6.71%);居民住房偿债比率为5.75%,高于同期的美国与日本的5.2%和1.7%  

 
64.1%的婚房购房者表示结婚时优先买房,  
两成婚房购房者表示房子车子全都要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后,我国结婚登记数据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  

 
有媒体梳理历史数据指出,2021年也创下了1986年(民政部网站公布有1986年以来的数据)以来的新低,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  

 
而婚姻现象的背后,还涉及到此前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的传导结果。  

 
比如,“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结婚的主力军25-29岁的人口本身也是在大幅下滑的。  

 
30岁以上结婚人数占比不断增加,2019年超过45%  
 

 

 
不过,正如任泽平团队在其《中国婚姻报告2021》中总结的那样,现在中国人婚姻现状确实是: “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如果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生娃”环节,接下来,高昂的养娃开支和机会成本,以及“生下来没有人带”的困境又会继续劝退部分经不起折腾的小家庭。  

 

 

 
提前准备,安心养老  

 
此前人社部公布数据,“十四五”期间,我国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也就是,2021年至2025年我国每年将平均增加800万退休人员。  

 
而在2020年,这一数据为452万人。在多了将近50%的退休人口下,劳动力还在减少,养老金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国家养老金遵循【现收现付制】——把年轻人交的钱发给老年人。现在新生人口变少, 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们90后以及80后这两代,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们能拿到的养老金变少。  

 
因此,养老三大支柱之中的企业养老金、个人养老金可以提上日程。  

 
企业养老金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但是个人养老可以提前规划。  

 
除了社保,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搭建个人养老金账户。账户里面可以购买一些年金险、养老金FOF基金等。  

 
老龄化难题,日本其实很有发言权。为了减轻养老负担,日本已经尝试把延迟退休年龄推动至70岁,甚至老年人继续劳动,不要退休。
 

 
然而人家日本的老龄化虽然严重,但是日本也是富过的,我们则是「未富先老」,形势要严峻得多。  

 
现在提前准备,老之将至会安心得多。  

 
笔记碎碎念:

8月1日当天,国家卫健委首次官宣: “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 来源:  杠杆儿

■ 编辑:  规划师笔记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所谓人口负增长,意思就是总人口数越来越少,每年死亡人数,大于每年的出生人数。  


    对应我国人口问题的症状即为“少子化”与“人口老龄化”。 
    2022-09-02 10:06:0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4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天津:住宅多样性空间增值利用规划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本文转载自天津规划自然资源 市规划资源局关于印发住宅多样性空间增值 利用规划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津规资建发〔2022〕149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