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环保水圈。
所谓“不咬人的蚊子”,就是南方的红虫。
红虫,是对水中生长的多种红色微型水生动物的俗称,体表都呈现出红色。
在我国北方地区,水处理系统中所发现的红虫多为水蚯蚓。
摇蚊幼虫因其体内含有类似血红蛋白的物质而使体表呈现鲜红的颜色, 大量孳生后将阻碍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并影响水质感官指标。
它们虽然不叮咬吸血,但形态和普通蚊子差不多,故称为“不咬人的蚊子”。
沉淀池是摇蚊幼虫爆发的主要处理单元。
某水厂通过对进厂原水挂网监测,观察沉淀池底泥,得出摇蚊幼虫出现的两大原因:
而随着近年来南方地区的四季变化不明显,摇蚊幼虫的爆发期似乎摆脱了季节的束缚,反倒与温度、天气紧密相关:
这些幼虫以池底有机物为食,且食量极大。当摇蚊大量繁殖时,
易造成生物反应池内原有生物量的不足,从而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同时,在摇蚊幼虫爆发的季节, 回流到反应池的摇蚊幼虫会堵塞填料及管道 。
(摇蚊幼虫污染途径)
平流沉淀池由于只有四壁可以适合幼虫的筑巢
,所以摇蚊幼虫污染现象比较轻微。
由于
斜板/斜管表面粗糙,易于沉积矾花淤泥
,因而摇蚊幼虫可以在斜板/斜管上及沉淀池的池底利用絮凝体、泥土等筑巢,以水中的藻类、有机物为食,羽化为摇蚊成虫 并在沉淀池池壁上产卵。
孵化成幼虫后,一些幼虫沉入池底生长,一些则随水流进入滤池,穿透滤池进入清水池进行二次繁殖或直接进入管网。
因此,不得不采用相对应的防治方法去清理这些摇蚊虫。
摇蚊幼虫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微生物法等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物理方法
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摇蚊幼虫在水厂中的滋生
,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使用。主要包括喷雾控制法、光诱杀法、超声波法、直流电击法、紫外线法、过滤法。
喷雾控制法 是在沉淀池上加装喷雾装置,隔断摇蚊成虫产卵途径,迫使羽化后的成虫因翅膀打湿而无法飞起、交配。这种物理法
效果明显,成本低但设备较为复杂
;
光诱杀 是利用蚊虫的趋光性,在夜间使用一定波长的灯光引诱摇蚊,然后利用点击法、紫外线法等杀灭。该物理法
设备简单、运行费用低但只能在夜晚使用
;
超声波法 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对摇蚊进行杀伤。该物理法对大龄摇蚊幼虫的杀灭率随溶解氧浓度的提高和超声波辐射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直流电击法 ,顾名思义利用点击杀死摇蚊,该物理法
作用显著,但浊度越高耗电量越大,运行费用相对较高
;
紫外线法 通过作用于核酸和蛋白质,来控制摇蚊幼虫,该物理法
设备简单、效果好、运行费用低但对水质要求高,浊度越高,效果越差
;
该方法是采用化学药剂来杀灭摇蚊幼虫。
当生物接触药剂后其体内的蛋白酶会遭到破坏,故不能参与氧化还原系统的活动,从而引起代谢机能发生障碍 。
常用的消毒剂如液氮、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臭氧、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石灰水等,只要保证在一定的投加量以上,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杀灭摇蚊幼虫。其中, 二氧化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药剂,其杀虫能力最强,设备相对简单、并且不形成三氯甲烷等致有害消毒副产物。
同时,经实践证明,若采用 一定浓度的液氯浸泡沉淀池,可以长时间抑制摇蚊幼虫的发生与孳生 ,但由于液氯浸泡时间达24小时,会影响水厂正常出水。因此,这种方法可在摇蚊幼虫大规模爆发的时候采用。
该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操纵法、生物环境控制法以及转基因法。其中,生物操作法又称天敌法, 仅限于控制天然湖泊、河流、水库中的摇蚊幼虫,而污水处理厂因出水水质满足不了鱼虾等生物的生长条件。
因此在污水处理系统中,该生物法不适合对摇蚊虫进行控制。
该方法是利用治病微生物或病毒对摇蚊虫进行控制,
具有灭杀专一性强、毒力大的特点。
其中,苏云金杆菌控制摇蚊幼虫生长的较佳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以下简称Bti)被摇蚊幼虫吞食后,在肠道碱性环境条件下形成原毒素,破坏肠道皮细胞,致使虫体死亡。
实践表明, 在絮凝后沉淀前投加Bti,可对摇蚊幼虫产生十分显著的抑制效果,在较短时间(24h)内将摇蚊虫杀死 。同时,经沉淀、过滤工艺后,Bti的去除率可达99.99%,消毒后水中Bti去除率达到99.999%。
综上所述,应对摇蚊幼虫应
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
。同时,污水厂管理人员应以
预防为主,制定相应应急方案防患于未然。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