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中国第二大河”珠江,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第二大河”珠江,到底有多重要?

发布于:2022-08-12 11:33:12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授权转载 

 




2022年6月下旬, 华南普降暴雨 ,降雨最集中的22日, 降水量排名前十的地方一半 在广东省 ,全部在珠江流域之内 。珠江第二大干流北江流域水位大涨,流域内的 韶关 清远 多地打破降水记录,受灾最严重的 英德 一度泡在了水里。


截至7月5日,北江已经遭遇了 今年 第三号洪水 打破了1949年以来的记录 。珠江流域目前的防洪形势并不轻松。


一场灾情,让全国人民关注清远、英德等地的灾民,也让 珠江 进入了全国人民的视野,只是这条“低调”大河的重要性,依旧被我们大大低估了。


位于珠江流域的黄果树瀑布迎来入汛最大水量。


那么,珠江到底有多重要?


跨越云南、贵州、湖南、江西,贯穿广西,最终在广东入海 年径流量排名 全国第二 是流域内 1.24亿人民 的母亲河。


 

坐拥面向世界的 粤港澳大湾区 ,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 第二引擎 ”;


港珠澳大桥。
摄影/黄昆震

冲刷出南国大地的奇崛地貌, 黄果树瀑布、 桂林山水 丹霞山 的美景 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漓江东岸,草坪乡。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区。
摄影/陆宇堃


奇崛地貌塑造了 50多个少数民族 缤纷 生活;一代代移民沿 江南下,培育出 广府 客家 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文化。


侗族新年时的庆祝活动
千人踩歌堂 
摄影/尹忠




珠江,为什么是中国第二大河?



相较于珠江, 长江、黄河 背负的 文化意义更为厚重 ,更常被世人提及。就连生在珠江流域的歌手张明敏唱《我的中国心》时,歌词也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没有珠江的踪迹。


其实, 河流的大小通常以径流量,而非长度计算,珠江 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大河



佛山三水三江会。
珠江下游河道之乱可见一斑。
摄影/ 嘉诚


长江与黄河定义了国人心中大江大河的标准模板。大河 自西向东 流,存在一条非常 清晰的干流 ,无法与干流同日而语的支流呈 鱼骨状分布在干流周边


但是,当你打开一张珠江流域的地图,便不难发现,“叛逆”的 珠江几乎一条都不符合 ,反而更像是“ 散装 ”的几条河流。



珠江流域示意图
制图/孙璐

绵延不绝的 横断山脉、南岭与武夷山 ,与南方的南海划定了如今地理分区中 华南 的范围,也决定了岭南地区的河流从四周向南汇聚。 冲出群山的 东江、西江、北江与珠江(西航道) 携带大量泥沙,具备强大的造陆能力,不断 把三角洲向南推进


珠江在并不稳定的新生陆地上,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河道网,又分散为 八条河道入海 ,其中,处在入海口的 珠海一市就建立了500多座桥 ,足见河网之复杂。不过这些河网相互联通也就成为了 一条大河


珠三角发育模式图。
制图/孙璐

这条年轻的河流 几乎整合了岭南地区的所有大江 ,广阔的水流如同船只的高速公路,成为 联通两广、湘南、赣南的交通动脉 。她的干流上游地形崎岖,水流湍急。 群山与激流成为 云南东部与黔东南的地理屏障,形成了一个个桃花源, 保留 最地道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江、北江、东江原本互不相属,如何称呼这条重要的江就成了问题。



广州南沙港,
珠三角经济的一个注脚。
摄影/张向良

珠江 最早指的是一条专 属于珠三角的小江 ,它发源于 佛山市三水区 ,流经 广州海珠岛 ,最终汇入伶仃洋。偏偏就是这条小江把名字 献给了珠江全流域 ,而自己变成了珠江的 西航道




“珠江之心”珠三角,对中国有多重要?



从珠江得名的过程便能一窥珠三角在珠江流域不可撼动的地位。珠三角不但是珠江的入海口, 也是 珠江流域蓬勃跳动的心脏


珠三角是华南为数不多的大平原。 广州 地区 地质结构稳定,成为珠三角最早开发的地方, 自秦汉以来便是华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节点



从珠江口回望珠海与澳门。
摄影/李琼

从广州发育成熟的广府文化不但奠定了 珠三角的文化底色 ,还 深刻影响粤西、桂东 ,并随着移民的脚步遍布海外,以至于三十年前的好莱坞电影总是用粤语指代中国话。


这是珠三角的1.0时代。


新光大桥与广州海珠区的天际线。
摄影/爱趴趴走的七逃囝仔

广州不但积累自身的财富,还 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 。最迟到清代,佛山、惠州都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的重镇,成就了珠三角的2.0时代。


近四十年,珠三角 进入3.0时 代, 利用 七大港口 ,发展高度外向型的经济,让 深圳 从渔村中拔地而起 。珠三角用占广东不到 3成的土地 ,承载了广东超过 6成的人口 ,创造了超过 8成的GDP 。这里是中国世界工厂的心脏,也是中国科技企业的源流。


广州城中村容纳了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石牌村就曾 容纳过丁磊与五条人  
摄影/二中兄


未来,珠江三角洲还将加强与港澳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足以与纽约湾、东京湾比肩的强大存在—— 粤港澳大湾区。



江河汇流,汇聚出老广味道


江河汇流汇聚出华南最为 平坦肥沃的冲积平原 ,也汇聚出了 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曾经械斗不止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经过几百年的交流,已然走向融合。 醒狮、武术、饮茶 成为了珠三角的共同文化符号。


广州的阿公们把龙舟划过猎德大桥。
摄影/卢文


因为珠江的存在,广州拥有了海河联运的巨大优势,自秦汉时代便是重要(甚至 一度 是唯一)的 外贸港口 。广府人见惯了来自国外的商品、文化、客商,自然会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


也许正因为见识过外来文化,珠三角的居民们才会有意识地   传承   传统   。在大湾区看不到尽头的城市景观中,每到   端午     包租公   们都会离开麻将桌,去江里“划水”,体验   龙舟   漂移的快乐。

??向左滑动

图1: 广东省南海市叠滘(端午划龙舟)

图2:  拍摄于广东省顺德市勒流镇(舞狮)。

摄影/卢文


广州人喜欢在周末逛逛 沙面 的近代西式建筑,也会去拜拜源自 闽南 文化的 天后宫 。东莞分布着当年 客家 人修筑的围村,也藏有复刻 苏州园林 样式的士绅大宅。珠三角开放与保守并存的矛盾特质,为大湾区的城市带去了几分 混搭的冲突性


一些传统活动依旧深入城市肌理,
图为广州市天河珠村七夕节拜七娘。
摄影/卢文

这种包容的文化并未就此止步,它的当代版本便是那句“ 来了就是深圳人 ”。




西江东去,塑造最灵秀的中国



见过珠三角的多元与繁荣后,很容易把她当作珠江流域的常态。其实珠江的干流的 源头远在云南 ,一路奔流留下了无数瀑布、深谷、险滩,孕育了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瑰丽山水,也塑造了少数民族同胞多样的生活方式。


珠江,远比想象中复杂。



漓江东岸连片的喀斯特地貌。
摄影/陆宇堃

地形崎岖的云贵高原是东南亚与中国华南地区的水塔。无数激流在层层叠叠的山谷间激荡,交汇出奔流不息的西江。西江从云南东部奔涌而出, 穿越黔东南 的群山,滋养 广西 大地,最终穿越 粤西 地区,从 珠三角 入海。


西江上游河段水流过于湍急,从父母那一代便成为打卡圣地的 黄果树瀑布 ,其实是 西江 上游 支流 的一个组成部分。


换个视角看黄果树瀑布,
不难看出它是河流的一部分。
摄影/王自荣

落差巨大的险峻地势决定了西江上游 通航能力差 ,在历史中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如今却赋予了当地 水力资源充沛 的优势。


作为基建狂魔的当代中国,在西江上游设计、建设了一重重水利枢纽与大桥, 抗洪、发电 的同时提升交通能力。水利工程助力当代发展的同时,也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马岭河大桥。
摄影/ 可可

雨水与暗河的冲刷出 广西桂林 ,成就了中国人心目中最灵秀的山水。其实 西南大地遍布着喀斯特地貌 荔波喀斯特、兴义万峰林……都是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 的一部分。


乐业天坑群是   生物资源的宝库  
摄影/李晋

那些 溶洞与天坑 中,不但景色瑰玮,生物资源也异常丰富,甚至分布着种种有待深入研究的 特殊物种 。除了喀斯特,西江流域还存在些许 丹霞地貌 ,为地无三尺平的西南地区更增添了几分雄奇。



山重水复,浓缩了多彩的中国


澎湃的西江,冲出了肥沃的河谷平原,也冲出了 五十多种少数民族同胞 丰足、多彩的生活。 苗、瑶、壮、侗等民族适应了当地潮湿的气候和崎岖的环境,把缓坡开发成 稻鱼兼作 的梯田,创造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奇观。


类似黔东南加鸠乡的梯田,
在黔东南并不罕见。  
摄影/曹经建

侗族 利用山林的木材搭建 鼓楼 ,成为同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 苗族 利用蜂蜡、土布,制作出惊艳当代人的 蜡染 壮族 把彩色的丝线织成 壮锦 ,拥有潮牌无法复刻的美感。身处大山中的各个民族都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日子过得生龙活虎。


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侗寨。
摄影/陈沛亮


甚至连汉族进入深山后,也要靠山吃山,变得越来越像西南少数民族,形成了   桂西北高山汉族   这样独特的存在。根据高山汉族自己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明末李定国农民起义军的一支,兵败后遁入深山,过上了   桃花源   一般的生活,老一辈依旧保留着传统服饰和观念。

??向左滑动
西江流域保留了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图1-2: 贵州苗族。

图3:贵州彝族。

摄影/冯大伟


冲出云贵,西江便来到了相对平缓的 广西, 沉积出狭长的河谷和珍贵的平原, 体现出 华中、华南、西南十字路口 的融合特点


广西人不但像云贵人吃五色糯米饭, 用万物发酵 酸汤 ,把 牛瘪 变成了药膳, 也发明了以 路子野 著称的多样米粉,还喜欢利用竹叶把 万物包成粽子 意外拓宽了中国的味觉地图。


桂林祭萨节。
摄影/陆宇堃

独特的地貌与气候形成独特的物产,进而塑造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孕育出独特的民族。不论从 水源、生态或是民族文化的角度 ,西江中上游都 值得探索,值得保护的秘境




一路向南,珠江如何带来了广东人?



珠江是一部奔流不息的历史, 暗示了广东人的身世。 珠江流水交汇的过程,映照了人口交融的历程。


客家 是如今广东的 三大民系之一 ,其实,从历史上看,谁又不是 顺珠江南下 ,最终把岭南当作故乡的“客人”?



城中村在广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它容纳了无数新来者。
摄影/笑飞雪

秦始皇下令开凿的 灵渠 连通了 湘江与西江支流漓江 ,经过后世的不断修缮成为中原人进入岭南的 重要通道 。也让原本地处云贵高原东缘的广西编户齐民,更有中原的味道。以至于出现了 桂林 这样地处山川之间却耕读传家,明清两代考中近400位进士的 教育重镇


当西江进入以 梧州 为代表的平原地带,两岸就便越来越有 广东味儿 了。事实上,梧州附近的 广信 ,便是 广府民系最早的发源地 。这些先民随着西江水一路向东,才来到了珠三角,最终发育为广府民系。


广西梧州泗洲岛。
摄影/卢文

北江 发源于 江西南部 赣州市信丰县 ,上游地区经过 湖南南部 ,连通了原本文化差异巨大的三个省份,随后 韶关,过清远 汇入珠江。定义了丹霞地貌的 丹霞山 ,记录下的便是北江流域流水侵蚀的痕迹。 东江 发源于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 ,穿 河源 ,经 惠州 汇入珠江。


两江源头的 赣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客家人南迁的第一站。两江奔流的路线,便是广东移民的南下路线,其中韶关、河源都是移民重要的中转站。两江沿岸,散布着 客家人的围楼和茶园 ,遗留下了 猫头狮、傩舞、采茶戏 等文化遗产。本次受灾的 英德 ,更是著名的 红茶产地


逆水流龟村堡。
客家人移民史的见证者。
摄影/Wyatt

广府人,又何尝缺少自唐宋以来从这条路线翻越南岭而来的先祖。 南岭阻隔了华南与中原的交流,但是一代又一代移民沿着珠江进发,且认他乡作故乡,成为岭南发展的新鲜血液。


这一历史进程至今尚未结束,一代代胸怀大志的 湘赣青年 大学毕业后 ,依旧会 沿着珠江的方向,试图拼搏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只是不知道有多少能够留在这里。


被珠江围绕的小谷围岛 广州大学城
摄影/曾棉轩


发源于群山 的珠江, 雕刻出最为灵秀的那一小半中国 ,用肥沃的河谷容纳了多彩的生活;又 用流水连通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区 ;让一代代移民把这里当做故乡;最终整合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粤港澳大 湾区


珠江,也许是中国最低调的母亲河,也是最需要我们去理解的母亲河。


衷心祝愿身处洪灾之中的珠江两岸民众能够平安无事,早日恢复多彩的生活。


平静状态的珠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图为沟通珠江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兴安灵渠  
摄影/陆宇堃




编辑 | 毕拙林
图片编辑 | 鲸鱼
地图编辑 | 孙璐
封图摄影 | 卢文
头图摄影  | 卢文
未标注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
参考资料
《地道风物·广西》
道风物· 黔东南
顾西辉 , 张强 , 刘剑宇 , 张正浩 . 变化环境下珠江流域洪水频率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1951-2010年) [J]. 湖泊科学 ,2014:23-32.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作者介绍:“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 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7 万条内容 · 36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沿着黄河去普法,揭开普法新篇章

法治润黄河、共筑安澜梦 日前,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建成,以其“零距离”“立体化”“沉浸式”的全新普法体验,引发无数沿黄群众“圈粉”,成为东阿县普法教育最火“打卡地”。 据悉,2022年,东阿黄河河务局以“法治润黄河、共筑安澜梦”为主题,利用地域文化、生态禀赋、特色资源等优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黄河法治文化与水利工程有机结合,在井圈险工精心打造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广场设置宪法宣传区、法伴人生、法之时空、宪法宣誓、趣味盲盒、法之博弈等展区,通过主题雕塑、铜版浮雕、法之石雕、法治小品等普法载体,点缀以法律法规、法治格言、品牌Logo、普法漫画、以案释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给群众带来“零距离”“立体化”“沉浸式”普法全新感受,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