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中国园林营造形式——一池三山

中国园林营造形式——一池三山

发布于:2022-08-11 09:20:11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其中“一池三山”,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渊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池三山名词解释






一池三在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 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颐和园 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 藻鉴堂(一说 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




一池三山名的布局特点



“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常见的园林模式,在中国园林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中国古典园林最讲究筑山理水,山石景构筑了园林景观的骨架和基础,而水景是园林的脉络。

一池三山由的宽阔的水景铺陈,湖上矗立三座小岛,岛上建筑景观各有形态,布局不仅丰富湖面层次,打破人们单调的视线,所以逐渐成为经典,为历代山水园林所用。

“一池三山”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而生万物。

 “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也是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及影响的结果。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承袭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天为而无不为的道”。道家的自然观影响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


图片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建章宫。


图片

一池三山由宽阔的水景铺陈,湖上矗立三座小岛,岛上建筑景观各有形态,布局不仅丰富湖面层次,打破人们单调的视线,所以逐渐成为经典,为历代山水园林所用。




一池三山名的造园手法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北海公园中,北海象征 “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 

一池指太液。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一池指太液池,象征东海,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这体现了人们向往长生、祈愿基业永久。

于是,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历代皇宫建制格局



自秦汉起,“一池三山”大水面格局就注入到中国园林的血脉,传承两千年有余。

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神仙宫苑,是秦朝兰池宫的长池,据记载:“秦始皇作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是里,筑土为蓬莱山。”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但梦想破灭,退而求其次,营造了一处仙境——阿房宫,来慰藉一下自己求仙不得的失落。

阿房宫内建有园林“兰池宫”,并在长安引渭水为池,在其中堆筑了三岛,用来模拟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满足他长生不老,永坐王位的愿望。然而,阿房宫几乎无迹可寻了。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东方蓬莱神话,海外三仙山的流传,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的兴起,致使“蓬莱”二字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帝王对于“永生”的追求从不停止。

汉高祖刘邦在兴建未央宫时,也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筑岛。《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像瀛洲、蓬莱、方丈”,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


图片


太液池用自然山水的形式来表现人间的仙境,不仅穿沼引水为池,如“沧海之汤汤”,池中有山,水光山色,构成海中有神山的仙境,又有龟鱼雕刻添景。池边长满了水生植物,生机盎然,彰显了造园的艺术性。由此可见,太液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

“一池三山”的神话内涵其独特之处形成了自成一统的神话体系,以《山海经》中的记载为母题,在“不死”的主题之下迎合皇室的思想主线被不断重述并增添新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以物质形态在各个时期记载和保存了下来。


图片


从此以后,“一池三山”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为后世造园活动中掇山理水的范例。

北魏洛阳华林园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莱山,上建仙人馆。隋炀帝杨广于洛阳建西苑。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城郊营造寿山良岳,立蓬壶于曲江池中。

南宋高宗也在临安德寿宫中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莱山上建广寒宫。

元大内御苑太液池中三岛布列,由北至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明初建都南京,后迁至北京,以元大都为基础重建北京城。


640.jpg


将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扩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并以此做为主要御苑,称为“西苑”。西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抵为半岛,并与屏山相连。

用砖砌成城墙,建成一座团城,与紫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的南部开凿南海,将水面扩大,并在南海中堆筑了一个大岛“南台”,从而构成了琼华岛、团城和南台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追本溯源清代皇家园林极为鼎盛,堪称秦汉、隋唐之后的第三次御苑建设高潮,其庞大的苑囿系统在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包括北京城内的紫禁城大内御苑、西苑三海,北京西北郊的圆明五园、三山行宫、畅春园和南郊的南苑,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蓟县的静寄山庄,再加上南巡、北狩、东巡路上鳞次栉比的大小行宫,数量十分惊人,景致极为丰富,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两千年,对于“一池三山”格局的营造与丰富,不曾停息


知识点:中国园林营造形式


相关链接:

    【开讲啦】第三课时:园林植物配置与景观空间营造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目前从事景观设计行业的朋友们,如果能回到大三,你们会如何选择?

目前从事景观设计行业的朋友们,如果能回到大三,你们会如何选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