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

木构建筑特征-大木作

发布于:2022-08-10 16:08:10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一、大木作:

大木作,古代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1、开间(面阔)与进深

1)、开间(面阔):中国建筑的专用名词,用以度量建筑物平面宽度的单位。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或“面阔”),各开间宽度总和称为“通面阔”。

2)、进深: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2、柱

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按结构所处的部位,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以及童柱等;依构造需要,有雷公柱,垂莲柱、抱柱、心柱等。

1)、梭柱

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入,《营造法式》规定,梭柱上、下1/3应有收分(受希腊柱式的影响),明清建筑中罕见。(最早)河北定县北齐义慈惠石柱。

图片          


2)、生起和侧脚

生起: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开始向两端升高,规定当心间不升,次间升2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升(宋辽常用,明清少用)。

侧脚: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开间面柱子内倾10/1000 山面向内倾斜8/1000,角柱两个方向都倾斜,上面柱头不变,底下往外推(元永乐宫三清殿保留做法,明清大多不用)。

图片          


3)、殿身地盘分心槽

a、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列柱和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包围内层,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b、单槽:殿身空间以一列内柱和斗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例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c、双槽:殿身空间以两列柱子和斗栱将内部空间划分为三个不等空间,例如:太和殿。

d、分心槽:殿身空间以一列中柱和斗栱将平面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例如: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

e、满堂柱:唐代大明宫麟德殿

图片          


4)、构造做法

a、移柱造:宋辽金元建筑中,将梁架结构中的某些柱子移位,即不在原来柱网的定位上,实例:山西大同华严寺金代大雄宝殿,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

图片          

     

b、减柱造: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减柱造出现在辽代后期,是极具结构意义的柱列形式,此做法发展至金元时期非常普遍,成为这几个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减柱造的运用,扩大了室内空间。从平面分析,按照进深方向,一般是减去前排金柱;按面阔方向,大多减去明间或次间金柱。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以及大同善化寺三圣殿。

图片          

5)、副阶周匝

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枋

1阑额(额枋)

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宋称阑额;清称大额枋,下面小额枋。

图片


2)普拍枋(平板枋)

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3)绰幕枋(雀替)

位于梁枋下面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4)挂落(骑马雀替)

4、铺作(清斗栱)

1)概念: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结构作用,跳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礼制作用,还作为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宋代称为“铺作”。


柱头斗栱

柱头铺作

柱头科

柱间斗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转角斗栱

转角铺作

角科

 

2)理解:

宋:“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一跳自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四铺作。

 

图片

清:踩,三踩、五踩、七踩、九踩

 


出一跳

出二跳

出三跳

出四跳

公式

四铺作

五铺作

六铺作

七铺作

铺作=出挑+3

三踩

五踩

七踩

九踩

踩=2×出跳数+1

 

3)辨析几组关系

a、单栱与重栱:

单栱:没有重叠慢栱的。

重栱:在泥道栱和瓜子栱上有重叠慢栱的。

 

图片

b、偷心造与计心造:

偷心:挑头无横栱,横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跳(唐宋建筑)

计心:挑头有横栱,横栱的设置等于斗拱出跳(金元以后)

 

5、屋架

1举折和举架

举折:宋所谓举折之制,清称举架,两者所得结果虽约略相同,但其基本观念则完全改变。

宋式之上,先定举高,然后自上而下,其曲线则按每榑中线,自上每缝减去举高之十分之一,次缝减二十分之一等等。愈低而减愈少,然后联缀以成屋顶断面之曲线。 

图片

            

举架:清式之举架,则自下而上,第一步(即宋所谓缝)五举(即第一步举之高等于第一步水平长度之十分之五);第二步六举,第三步六·五举,第四步七·五举乃至九举等。各步举度递增,相缀而成曲线,其屋脊之地位,乃由下逐步递举而得,非若宋式之预定者。

图片

2推山与收山

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0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宋、辽至明有用有不有,清代成定规。

正脊、扶脊木推出,垂脊形成空间曲线。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柱向内收进的做法。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唐收山很小、宋式收山较大,清式小。

宋代:山花板外皮沿正心桁中线内收一步架

清代:山花板外皮沿正心桁中线内收一檩径

3水枪发枪与嫩戗发戗

水枪发枪: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嫩戗发戗: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较大起翘。因为嫩戗斜插在老戗背上,形成夹角。                      

6、多层木建筑

1宋代多层木结构做法: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并向内退进半柱径。案例: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以及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

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是在角部需要增加斜梁,另外在内个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栱——俯角斗。实例天津蓟县辽代佛宫寺释迦塔。(未见实物)在下层柱端增加斜梁,并将上层柱立与此梁上。

图片

图片

永定柱造(通柱):永定柱造是做平座的一种方法,楼阁上层柱与平座层的关系同叉柱造,而平座层不依附于楼阁下层,直接自地立柱构成平座层的柱框层,柱框层之上即为平座铺作层。永定柱只是地面起直接支撑平座的柱子,并不是支撑起整个建筑。正定隆兴寺慈氏阁尚可见永定柱造法。

图片



7、宋代构架——殿堂型,厅堂型

根据《营造法式》中大木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卷并参考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官式建筑木构架有三类:殿堂、厅堂、柱梁型。

殿堂结构形式,是以北方抬梁式构架为结构特点。其主要特征包括:

a、有明确的铺作层,殿堂型可以分为屋架层、铺作层和柱网层。

b、殿身内设内柱,且内外柱高度相同。柱间设置阑额、地栿,形成柱网层。

c、使用明栿、草栿两套构架,其分工是“凡明梁只搁平棊,草栿在上,承屋盖之重”。

d、利用梁栿相叠形成构架来承担和传递屋面荷载。

案例:佛光寺大殿(唐),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宋),登峰少林初祖庵(宋),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辽),应县木塔(辽),太和殿(清)

补充:将建造殿堂的结构形式用以构造楼阁则称为“殿阁”。这种结构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实例独乐寺观音阁,佛宫寺释迦塔。

图片


厅堂式结构源于南方穿斗式构架,与“殿堂式”相比,其主要特点包括:

a、没有明确的铺作层,铺作较为简单,最多甬道六铺作,一般用四铺作。由于梁栿后尾可以直接插入内柱柱身,不再使用铺作,因此没有形成铺作层,以外檐铺作为主。

b、殿身内外柱高度不同,内柱高于外柱。通常,内柱升高至所承梁首或梁皮下,其上再承槫。

c、梁栿皆采用彻上明造,无草栿。

d、外柱的构架梁栿插入内柱柱身,各柱只承担部分屋盖荷载。梁栿间采用顺脊串、襻间等纵向联系构件较多。

案例: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文殊殿、善化寺大殿(辽)

补充:厅堂型构架用于楼房,就是堂阁型构架。只适宜建造二三层的楼阁。实例隆兴寺转轮藏殿,慈氏阁。

图片


8、彩画作

宋代:

a、五彩遍装法,多用于宫殿、庙宇的主要建筑

b、碾玉装,以及青绿叠迭棱间装用青绿为主的彩画,用于住宅、园林及宫殿的次要建筑

c、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

清代:

a、和玺彩画,等级最高,用于宫殿、坛庙等

b、旋子彩画,等级次之,用于官衙、庙宇等

c、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等。

来源:北京交大古建筑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大木作的历史与发展!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三)

四 封建社会中期 (隋至宋 581-1279) 一)隋(581-618):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结束长期的混乱和分裂局面,统一中国。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