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素材 \ 寺观园林概述

寺观园林概述

发布于:2022-08-10 15:40:10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素材 [复制转发]

知识点:寺观园林


01

寺观园林

1. 概说:

清王朝前期,在意识形态上尊崇儒家的理学作为封建统治最主要的精神支柱。但出于政治上的目的,对佛、道两教也积极保护、扶持。全国范围内道观新建和扩建的也很多,皇家宫苑内也有建置道观的。

寺观园林继承宋以来的世俗化、文人化的传统。除极个别的特例寓有明显的宗教象征性或者某些景题含有宗教内容之外,一般与私家园林并没有多大区别。大多数寺观都建置附属园林,有点甚至成为当地名园,如大明寺的西园、天宁寺的西园等等。

图片

 大明寺及其西园平面图

2. 两种寺观园林:

(1)城市及其近郊的寺观,往往成为文人吟咏聚会的场所、群众游览的地方。不少寺观均以古树名木、花卉栽培而名重一时,个别的甚至无异于一座大花园,堪称“园林寺观”。此类寺观园林以北京城内的园林为例,有法华寺、太平官、法源寺等。

(2)城市远郊和山野风景地带的寺观,除了经营附属园林和庭院绿化之外更注意结合所在地段的地形、地貌,而创造寺观周围的园林化环境。唐宋以后,寺院地主经济的丛林制度日益完善,僧侣植树造林成为一项公益劳动。道教视大自然为“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尤其尊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这个传统对风景地带自然生态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寺观周围往往古树参天,郁郁葱葱。

寺观往往又成为风景名胜区内绝佳的风景点和游览地。如果说早期的寺观建置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先行作用,那么后期的寺观建置以有意识的园林化经营而把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完全糅合为一体,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和内容的充实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杭州西湖是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寺观园林集中荟萃之地。分布着灵隐、韬光、天竺诸寺所形成的园林化的寺院集群。

3. 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差异:

寺观园林的创作虽然与私家园林并无根本上的差异,但更具有群众性和开放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功能简单:作为独立的小园林,功能比较单纯。园内的建筑物比一般私家园林要少一些,山水花木的分量更重,因而也就较多地保持着宋、明文人园林的疏朗、天然的特点。

(2)具一定公共职能:城镇的寺观、小园林与庭院绿化相结合而赋予寺观以世俗的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使得寺观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和风景地带的寺观让人们于领略佛国仙界的宗教意趣之余,更多地感受大自然与人文之交织,仿佛置身于一处理想的、超凡脱俗的人居环境。

4.园林实例:

在以下园林实例中,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着重于独立建置的附园,法源寺着重于它的庭院绿化情况;乌尤寺、清音阁、太素宫着重于其周围园林化的环境处理;古常道观、潭柘寺、黄龙洞、国清寺则着重在园林、庭院绿化和园林化环境三者兼而有之。就园林的地方风格而言,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潭柘寺为北方风格,黄龙洞、太素宫为江南风格,古常道观、乌尤寺、清音阁为西南地方风格。

(1)大觉寺(古树名木):大觉寺在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系的旸台山。寺始建于辽代,名清水院。明代翻修并改名。

图片

大觉寺平面图

1)平面布局:寺观建筑群坐西朝东,包括中、北、南三路。中路山门之后依次为四进院落。寺后的小园林即大觉寺的附属园林,位于地势较高的山坡上。西南角上依山叠石,假山上有一观景点“领要亭”,可览全寺和寺外群山之景。园内还有辽碑和舍利塔等古迹。

2)园林特色:水景与古树名木是此园的主要特色。参天的高树大部分为松、柏。如今寺内尚有百龄以上的古树近百株,三百年以上的十余株。无量寿佛殿前还有一株千年银杏树;由寺外引入两股泉水贯穿全寺,既作为饮用水,也创为多层次的各式水景,池水清澈见底。

(2)白云观(庭院景观):在北京阜成门内,为道教全真派的著名道观之一。始建于唐。

 

图片

白云观后部平面图

1)总体布局:白云观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中、东、西三路之多进院落。总体布局略近于对称均齐,以游廊和墙垣划分为中、东、西三个类似庭院的景区。

2)中区:中区的庭院正当中为建于高台上的“云集山房”,这是全园的主体建筑物和构图中心。它的前面是“戒台”,后面为土石假山。假山的周围古树参天,登假山顶则近处的天宁寺塔可远眺览西山群峰。中区两侧有游廊分别与东、西两区连接。

3)西区:院中的太湖石假山为此区的主景,山下石洞额曰“小有洞天”,寓意于道教的洞天福地。山顶建小亭“妙香”作为点缀。

4)东区:院中亦以叠石假山为主景,山上建亭名“有鹤”。亭旁特置巨型峰石,上镌“岳云文秀”四字,诱发人们对五岳名山的联想从而创造道家仙界洞府之意境。假山之南建置“云华仙馆”。

(3)普宁寺(宗教象征):普宁寺在河北省承德市,位于避暑山庄东北约两公里半之山脚下,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成,为著名的“外八庙”之一。普宁寺的建造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乾隆为纪念平息准噶尔部叛乱成功、维护民族团结而建的寺庙建筑。

图片

普宁寺平面图

1)总体布局:普宁寺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纵深布置,全长230米,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半部为“汉式”部分,建筑布局按照我国内地佛寺“七堂伽蓝”的汉族传统格式组成三进院落。北半部为“藏式”部分,建在高出于南半部地平约9米的金刚墙之上。建筑物沿山坡布置,均为藏、汉混合的形式。

北半部通过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特定的宗教概念,即把密宗和显教佛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山”“曼装罗”“世界”等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表现为具体的建筑形象。

2)建筑的象征意义:

大乘之阁是藏式建筑群的构图中心,也象征着“世界”的中心——众神居住的须弥山,译为妙高山。

大乘之阁四周各层台地上的藏式碉房建筑物——象征着四个大洲即“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殿左右或前后的八个体量较小的双层碉房建筑物——象征着八个小洲即“八小部洲”。

大乘之阁正东侧和正西侧的日光殿和月光殿——象征出没回旋于须弥山两侧或佛两肩的太阳和月亮。

以上建筑的象征组成了佛经中“世界”的缩影,藏式建筑部分的半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即这个世界的终极。佛经中所谓的“大千世界”,即是由上千个这样的“世界”组成的。

大乘之阁的四角分别建置白、黑、绿、红四种颜色的喇嘛塔,即“四色塔”。四色塔和大乘之阁寓意密宗中的“五智”:大乘之阁为“法界体性智”,白色塔为“大圆镜智”,黑色塔为“平等性智”,绿色塔为“妙观察智”,红色塔为“成所作智”。

3)轴线关系:在总体布局上,不同建筑互相穿插,并以中轴线和左右辅助轴线为纲领,于繁复中见严谨、变化中寓规律,吸收了汉地佛寺建筑的特点,与藏区的藏传佛教寺院有所不同。

园林内的五幢建筑物呈对称均齐的布置。中轴线上靠后居高的为北俱卢洲殿。它的前面左右分列两小部洲殿和白色、黑色塔建在不同标高的台地上。

4)造园特色:这座寺院建筑藏式部分兼有寺庙园林的功能。它把宗教的内容与园林的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寓佛教的庄严气氛于园林的赏心悦目之中,运用园林化的手法来渲染佛国天堂的理想境界。这在我国历来的寺观园林中不多见,其完全对称的规整布局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是少有的。

(4)法源寺(植物特色):在北京外城。它的庭院绿化在当时的北京颇负盛名,素有“花之寺”的美称。法源寺前后共六进院落。海棠为该寺名花之一,主要栽植在第六进的藏经楼前。牡丹亦为法源寺之名花,主要栽植在第五进大悲殿之后院。法源寺莳养的花卉还出售供应市场之需要,为此而专设花圃,雇用专业的花匠。

图片

法源寺总平面图

(5)古常道观(入口序列):在四川青城山。青城山是我国道教的名山,正一派天师道的活动中心之一。青城山风景幽美,林木繁茂。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六所规模巨大的道观分布其中。古常道观即六大道观之一,道观之选址既深藏而又非完全闭塞,奥中有旷。

1)平面布局:道观建筑群大致呈中、南、北三路多进院落的组合,顺应台地西高东低的坡势而随宜错落布局,并不严格遵循中轴线。中路为宗教活动区,建筑物的体量较大,一共三进院落。南路为接待香客宾客的客房和道长的住房,建筑体量和庭院都较小。北路的环境比较幽闭。

2)入口空间序列:古常道观的位置隐蔽,为了吸引香客和游人而把入口部分往前延伸200余米,把道观的入口由一个点的处理变成为一条线的延伸空间。沿线巧妙地利用局部的地形地物布设山道,其间随宜穿插着若干亭、廊、桥等小品点缀,构成一个渐进的空间序列。在这段200余米的行程内,道路几经转折,利用若干小品建筑物结合地形之变化而创为起、承、转、合之韵律。游人行进在这个有前奏、过渡、高潮、收束的空间序列之中,随着景观不断变幻,情绪亦起伏波动。就其园林造景的意义而言,它是一段诱导人们渐入佳境的游动观赏线;就其宗教意境的联想而言,则又象征着由凡间进入仙界的过渡历程。

图片

古常道观平面图

(6)乌尤寺(沿江布局):乌尤寺在四川乐山,位于岷江与青衣江的交汇处。寺院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把建筑群适当地拆散、拉开,沿着临江一面延展为三组。

这样沿江展开的布局可以一举而四得:一、能够最大限度地收摄江面的风景,获致最佳的观景效果;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寺院建筑群的点景作用,成为泛舟江上的主要观赏对象;三、有利于结合岛屿地形地貌作外围园林化处理;四、把码头与山门合而为一,满足了交通组织的合理功能要求。

乌尤寺由江边码头直到山顶小园林的交通道路,也就是经过园林化的序列所构成的游动观赏路线。在沿线适当的转折处和过渡部位建置不同形式的小品建筑物,以加强这个漫长序列上的空间韵律感。不仅充分发挥了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而且还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图片

乌尤寺总平面图

(7)清音阁(水景出名):清音阁在四川峨眉山。峨眉山作为宗教胜地的历史非常悠久,东汉时已有寺、观之建置。唐宋时山上佛教日益兴盛,遂成为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明清时佛寺多达一百五十余所,至今仍有二十余所完整保存下来。

图片

清音阁总平面图

清音阁位于牛心岭下,始建于唐。周围群山环抱,是一个比较幽奥的大景域空间。寺院的建筑基址选择在略有起伏的斜坡台地上,建筑的体量由小而大,位置由高而低的序列,与台地、两江相结合而形成一处开旷态势的小园林。

建筑东有白龙江,西有黑龙江,两江水夹岭而注,交汇于台地之南端。台地前端两江交汇处潴为牛心池,池中一褐色巨石名牛心石。水拍牛心发出清越的声音,故以“清音”为阁之名。两江之上各跨拱桥一座,构成台地南端的一处绝妙景观,也是“峨眉十景”之——双桥清音。

(8)黄龙洞(园林寺观):

黄龙洞一名无门洞,在杭州西湖北山栖霞岭的西北麓。始建于南宋。全观一共只有三幢殿堂:山门、前殿、三清殿,但却穿插着大量的庭院、庭园和园林。这是一所典型的“园林寺观”,园林气氛远远超过宗教气氛。

图片

黄龙洞平面图

黄龙洞的地段三面山丘环绕,西面的平坡地带敞向大路,能够闹中取静。

三清殿与前殿之间的庭院十分宽敞,两厢以游廊沟通庭院空间与两侧的园林空间。北侧的庭园以竹林之美取胜。南侧为寺内的主要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东面和南面利用山势以太湖石堆叠为假山,山后密林烘托,为杭州园林叠山之精品。池的西面集中布置各式园林建筑。

前殿以东是一片开阔的略有起伏的缓坡地,遍植竹林和高大的乔木,形成一个以林景为主的园林环境。

入口往北是一条不长的石板道路,采取“一波三折”的方式,结合地形的坡势起伏,利用树木竹林的掩映,创造了渐进过程中极为多样的景色变换。

(9)太素宫(地形结合):太素宫在安徽休宁县境内的祁云山。祁云山群岭毓秀,奇峰挺拔,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也是江南的道教名山之一。

太素宫建筑群前后共三进院落,两侧有跨院。由于选址之绝佳,从而创设了不同一般的园林化环境。

建筑群的左、右、后三面群山环抱,山势前低后高、前缓后陡。这是堪舆家所谓“交椅背”的上好风水,道观的三进院落正好位于这个袋形山坳的中央部位。道观的山门居中,前为月台。月台与山道交会为山门广场。山门广场既是交通枢纽,也是一处园林化的观景场地。后是山峦环拱,前以香炉峰为近景构图中心,远近群山起伏,无异于一幅壮阔的画卷,烘托得太素宫犹如仙山琼阁。与太素宫作为道观的性质十分贴切。 

图片

太素宫现状平面图

(10)潭柘(zhè)寺(古老佛寺):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面小西山山系的潭柘山,基址选择在山半坡上。周围共有九座连绵峰峦构成所谓“九龙戏珠”的地貌,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深山藏古刹”的传统。此寺是北京最古老的佛寺之一。

图片

潭柘寺平面图

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寺院的庞大建筑群的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要的殿堂区,西路为次要殿堂区,东路以园林为主,包括一些庭园式的院落,以及康熙、乾隆驻跸的行宫。

此寺位于独具特色的山岳风景的环绕之中,寺内的园林、庭园、庭院绿化以及外围的园林化环境的规划处理也十分出色,历来就是北京的游览名胜地,文人亦多有诗文咏赞。清人曾把寺外围之自然风景及寺内之园景选出十处,定为“潭柘十景”。

(11)国清寺(风水极佳):国清寺在浙江天台山,是佛教名山天台山上规模最大的佛寺,始建于隋。到中唐时规模已十分宏大。天台山一时成为佛教天台宗的本山,甚至日本、朝鲜等地的僧侣也千里迢迢前来参谒。中路三进院落,山门之后是寺院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空间序列感很强,蓊郁的古树烘托出庄严气氛。西路也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共有四进院落。东路包括两组跨院,大部分为僧众起居、聚会、用膳、接待和后勤用房,有亲切近人的居住气氛。

 

图片

国清寺平面图

建筑群坐北朝南,位于天台山余脉八桂峰延伸的山麓缓坡地,形成“五峰环抱”的态势,呈现为幽奥、隐蔽的自然环境。两峰之间的谷地豁口,则于幽奥中透出局部的旷朗,即奥中有旷。既是对外的出入孔道,相当于“水口”,也能引来东南季风的吹拂以改善局部的小气候条件。

寺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溪水萦流至寺前汇合,两溪之水一清一浊,合流后几十米仍然清浊分明,即“双涧回澜”之景。按堪舆家的说法,这样的山水空间既能藏风聚气,豁口的外延又可使“气”得以通畅而不窒滞,是上好的风水模式,也是创设寺院外围园林化环境的绝佳地貌基础。

寺院入口处理十分含蓄,几经转折才能到达,形成入口序列。山门藏而不露,却能以“露”引“藏”,颇类似诗文的“悬念”手法。

国清寺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优秀的庭园绿化和附属小园林,配以外围因地制宜的出色的园林化环境的经营。是一座宛如佛国净土中的一座典型的“园林寺院”。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园林景观素材

返回版块

7.04 万条内容 · 11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

01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 (1)解构主义艺术: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最早提出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对正统设计理念进行批判。颠倒、重构多种语言之间的关系,重塑艺术设计形式。解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重组﹑打碎、重构,是分解理念。但是对个体内部结构进行总体综合考虑的结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