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问答 \ 后疫情时代,建筑师的乐与路?

后疫情时代,建筑师的乐与路?

发布于:2022-08-08 11:18:08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问答 [复制转发]


自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出行自由受到限制,人们越来越重视与自然的联系。建筑师也试图将自然纳入建筑之中,塑造了若干可持续建筑、户外空间的典范作品。在世界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建筑师们对人与空间的关系进行的深入思考,显得尤为珍贵。


     
#01

   
隈研吾:“五感建筑”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

日本建筑师隈彦吾

       疫情改变了很多,尤其是疫情期间被封闭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果那些空间都像展览中呈现的这些建筑一样,可以与自然形成有效的互动,或许人们的幸福感会高些,焦虑感会低些,期待未来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的建筑,就像艺术家描述到的,在建筑中不仅仅可以感受到植物的气息,还有风的吹拂和河水的流动,这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隈研吾说,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士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
          在“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中,在隈研吾表达了这样的思考: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他提出“五感的建筑”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   为此,他试图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不同于形态优先、视觉至上的20世纪的建筑设计,隈研吾想做的是诉诸于所有感官的建筑。
       “我想,这也许是建筑能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隈研吾说。
           隈研吾说自己不断寻求新材料,并通过新的建筑方法将室内外空间融合,打造出氛围清静且“不断变化”的地貌空间。   他想“让建筑消失”,但建筑并不会真的消失,建筑师在创造建筑的同时也是在建筑之地创造新的地貌。
       而关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疫情影响下未来建筑的发展,隈研吾谈到,建筑师和相关人士应该从头开始重新思考新的城市规划以及建筑的设计,让人类从密集中逆转,向着自然流动。


     
#02

   
胡越:设计师当通过空间设计
实现面对面真实交往
胡越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效的沟通,这是人类生活的意义,也是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新冠疫情以后,交流的可能性被大大的限制了。虽然现在有许多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线上交流,但是现在的技术还不足以让面对面的交流被取代。
       因此我觉得,   在新冠疫情的情况下,如何让人们在有效进行疫情防控的条件下,还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直接的交流,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着重去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们更希望疫情赶紧过去,能够回到正常的相处模式,但如果我们被迫和病毒长期共存,那么   城市的设计师们则有义务通过空间设计,让人在不受疫情和病毒的干扰的情况下,实现面对面的真实交往。
 

     
#03

   
郭海鞍:疫情+存量,慢工出细活
郭海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2021年,这个似乎已经到来的本土建筑行业的春天,遇到了从未所见的全球疫情和大范围经济衰退。建设量的紧缩,让建筑师行业从“香喷喷”的黄金产业变成了“苦兮兮”的落寞产业,年轻的建筑规划学子们毕业的首选是国考、而后是开发商,实在不行就去卖卖保险、化妆品。总之,没人选择地位不高、日夜不眠的设计院。   于是,我们这些还在市场上艰苦打拼的“既有建筑师”们,也成为了“存量”……即便如此,大家还能支撑,全部有赖于建筑作品这个凝固的梦想。
       小微是热度最高的词儿,因为疫情,出差少了,于是有机会在北京的街头逛逛,也有机会成为一些地区的责师,为北京的小微做点贡献。年初,我们在延庆永宁古城的小微院落改造——缙山隐巷完工了,春节试住了一晚,虽然天气很冷,但也让第一个不能回家的春节别有韵味。
       缙山隐巷的位置很好,就在古城中心玉皇阁的下面,所以我们一开始称之为玉皇小院。疫情让我们畅游京郊,但见到的有品质的民宿不多。永宁城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现在也很有香火气,由于镇上高端的旅游点位却不多,于是我们和院子的主人一拍即合,改造了这个小院,希望能为古镇做点事情。
       2021年,出差几乎都集中在了3月到9月,冬天的疫情确实更加严重一些。疫情让建筑师变得没那么随叫随到,同时也让甲方和施工单位习惯了线上交流。然而我们还没能完全适应线上的汇报,因为你完全看不到业主的表情是激动还是不爽,是赞同还是抵触,但是好处是减少了出差的舟车时间,我们用于设计的时间更久了。
           有时候想想要感谢疫情,让建筑工作者的脚步变慢了。其实设计原本就是一个慢的、深思熟虑的过程,然而今天的软件、技术、工作方式让设计成为一个可以被不断压缩的事情。   我记得刚刚工作时,每个项目要有方案阶段、方案深化阶段、扩初阶段和施工图阶段。如今,只剩下了方案和施工图两个阶段。方案一旦通过,下一步就是何时给施工图。很多项目,拿到施工图便是做预算,而这个匆忙的预算日后又不能越雷池半步……一边是不断缩短、一压再压的周期,一边是精确到分、毫厘不爽的要求,设计行业的艰辛可见一斑。


     
#04

   
郭建祥:后疫情时代下的建筑
设计思考与创作实践
郭建祥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
       突如其来的疫情应该是2020年最为难忘的经历。春节后正值项目投标,我们开始尝试远程协作的方式在线上共同工作,节后在比较紧张的时候,我也在做好防疫保障的前提下每天到院里办公,与在不同地域的同事保持工作联系。整个疫情期间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被重新定义了。
       记得疫情期间,当我们去外地出差给业主汇报方案时,突然看到一列从已经解封曾是疫区的城市开过来的火车,当时大家下意识地不约而同重新带上了N95口罩。自己当时没有N95口罩,别的同事连忙又给了我一个普通口罩,让我带上了两层。事后大家都觉得当时有些好笑。现在想想,这种对于疫情的“过度反应”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中无意识的一部分。
       事实上,疫情重新定义的不只是个人的生活工作模式,疫情也将深入地影响着我们行业。它对于社交空间的再定义将深入改变使用者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建筑设计的空间范式。   建筑师将重新审视适宜的建筑空间尺度,重新定义空间的弹性与适应性,重新思考空间的规划与使用者的联系。
       后疫情时代下,坚持以人为本的 “健康建筑” 的思考是社会给予建筑师的新命题。   当疫情由临时管控转入常态防控阶段,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思考建造的“韧性”。   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大量人流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既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保证人与人合适的社交距离,鼓励自然通风,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楼内设施的自助化与智能化,通过无接触化处理保证公众的健康安全,通过增强建筑的“免疫力”营造健康的空间环境。
 

     
#05

   
吕庆耀:后疫情时代,创造
空间使用的愉悦体验
吕庆耀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副主席
       对我来说,建筑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设计去帮助解决某些问题,人们从而可以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只在于追求设计本身是采用现代主义或古典主义。   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关注所处空间的安全性以及身心愉悦的体验,智能化与人性化设计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于未来城市的建筑,我认为净零碳排放是必备的。我们必须以此为目标,因为气候变化已从最初的蝴蝶效应演变为当下刻不容缓的全球气候危机。我们要行动起来,想方设法为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韧性解决方案。虽然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行为,猝不及防的疫情也加快了工作空间的变化,但我依然相信人与人的接触是至关重要的,技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因此,以人为本、以人类行为为中心、低碳和整体健康发展都不可忽视。当我们谈及健康时,它不能只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占有很大的维度。
            我们相信一些因疫情而催生的楼宇设计:零接触通道、开放式阳台、策展式接待大堂、屋顶绿色庭院、多功能的悠闲运动空间等,将是未来设计的大趋势,健康福祉和可持续性将成为各行各业在后疫情时代难以忽视的重点。
 

     
#06

   
刘相诚:如何重新构建个人空间?
刘相诚 邑建筑/Atelier-i事务所创始人
       疫情的时代,大家已经慢慢习惯于居家或者远程办公。疫情造成了强制性的物理隔离。大家被迫关在一个限定的空间里面,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即使到了后疫情时代,这些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大家慢慢地发现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需要一些共享办公空间。   那么如何对一些老旧场所,比如对旧厂房进行改造,把它变成一个新的公共场所。这些场所本身的安全性,它的通风系统、空间质量、标准设施,肯定需要越来越完善。
       你长期隔离在家的时候,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他也是有自己的个人空间的。比如说夫妻俩个人,不想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也需要有我自己的私密空间。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大家慢慢开始注重这些空间上的界定,以及不同场所功能的定义。
       比较灵活的弹性工作机制逐渐形成,也是疫情对大家现实层面的影响吧。居家隔离期间,人们没有完全固定的办公空间,工作和生活的时间界定也变得模糊,随时要拿起个zoom会议或者腾讯会议。这种时候不能把生活安排完全寄托于虚拟的世界,毕竟还是要依托于现实的空间去生活。
         从城市到个人的维度,甚至小到我们个人居家空间的维度来说,都是要去慢慢调试和完善,在空间、制度层面找到最人性化的平衡点。
 

来源: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让人的身体和精神获得自由与解放  fr 雅昌艺术网

胡越:未来科技的发展需要隐藏在生活之中 fr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

郭海鞍:疫情+存量,你还想做建筑师么?fr AT建筑技艺

郭建祥:后疫情时代下的建筑设计思考与创作实践 fr 华建筑

吕庆耀:后疫情时代,建筑师的终极追寻 fr AT建筑技艺

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重新构建个人空间?——建筑师刘相诚专访 fr 镜相工作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问答

返回版块

1.78 万条内容 · 10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高考录取季:多所名校土木工程专业投档线大跌!土木专业黄金年代已不再?

本文转载自水利设计师茶楼 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今年河南考生或只需564分就可以入读?随着高考录取季的到来,各地本科一批投档线相继发布,曾经的金牌专业土木工程投档线大幅下滑。 近日公布的河南本科一批征集志愿院校分专业名单显示,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土木与环境类)、吉林大学土木类专业计划未录满,分别有计划余额1名、8名。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土木工程学科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超过清华大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