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实景 \ 海上行记 秋霞圃:凝霞阁迷宫

海上行记 秋霞圃:凝霞阁迷宫

发布于:2022-08-05 10:28:05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实景 [复制转发]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于豆瓣用户缺氧,用图文深度解析了秋霞圃中凝霞阁空间的动态营造和旱园水作的手法,经缺氧的授权,将这篇分析分享给大家!能看到这么多朋友喜欢古典园林总是一件幸事,欢迎大家向蚂蚁景观投稿。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一,闲谈凝霞阁一区诸院的流转与统一;

二,散记主院水意的三个片段;

三,再探先生所指“旱园水做”位置所在(现枕流漱石轩南)。


由亦是轩北望游骋堂


一:凝霞阁一区的流转与统一


该区可粗分为三:凝霞阁前主院(后院相对封闭暂不涉及)、环翠轩前后院(邑庙右路入园先导)、游骋聊淹二院(邑庙左路入园先导)。


其总体布局略似网师园,以小环大而成众星拱月之势,然大院内既无通轴、华构,亦无山池与奇花异树。虽不以主院特出,院院相似却不乏味,反觉浑成蕴藉;诸院虽无水,却有静水深流之态;院落虽不驳杂,却予人迷踪失路之感。

该区虚实动静相辅相成,以动形成“流转”之感,以静“统一”整体的意向,再适当模糊方向和边界,形成虽步移景异但处处相似、处处有路但循环往复的迷宫趣味。


平面示意以《东南园墅》版为底,参考现状做修改,偏差疏漏处欢迎指正!图未按比例,未核对柱及屋宇内部;粗细线区分墙体、空廊;粗线开口表示门洞,不画窗洞;核对了道路形状、大树、竹林及用石的位置及多寡。


草草核对的凝霞阁平面示意


1 流动、变换的动感


小院的动感

平面上,环翠轩、游骋堂、聊淹堂三小院布局思路相似。建筑贴庭院左侧布置,左下角设斜廊挤压堂前场地,打破小院的均衡,一侧实(建筑密集)一侧虚(疏朗自然)从而产生动感。入口和道路设在庭院的中轴上,对向建筑靠右的一间。这样,视觉重心和行进路线在两轴间形成不剧烈的摇摆。


环翠轩轩前窄院增加波折,游骋堂南廊(亦是轩)和花圃强化两轴的割裂。聊淹堂院南接邑庙,左下角做成简洁的直角,若南侧再接过渡空间,可能也会改做倾斜处理。


立面上,建筑的高基座配合曲迂的花圃,将低地衬出下沉水意;左右回廊形态高下富有动感;游骋堂南,廊左内侧开窗的墙体再压堂前空间。“高实低虚”增加了动感。

3小院的平面分析

三小院的视角对比

三小院立面的动感


主院的动感

可以屏山堂南廊为界,粗分为南北两个方整空间。“南院”似“北院”双向镜像的缩小版,又偏于北院的西南角,腰部的收束加强了两院的独立和总体的动感。


主院内南北的虚实和错轴:北院因屏山堂及堂东花石的挤压西实东虚;南院东实西虚,因西部多小院与开窗透景;北院凝霞阁纵轴显著,南院中轴与聊淹堂轴线错开,此二两轴又均与北院纵轴错开。


立面上,屏山堂一带地面凹深,以晦暗衬清浅,是虚实对比;凝霞楼阁,屏山堂宏敞,与南院散而多变的建筑又成对比……


主院的动感


大小院衔接时的方向调转

前述环翠轩、游骋聊淹二院可分别看作邑庙左右路入凝霞阁主院的过渡。各院主建筑朝向变化频繁:若依次经过游聊二院、主院、环翠轩前后院,朝向“南→北→南→北”三次调转。聊淹堂原是启良学校大门,可直接直通南北,是转换的关节之一。


朝向的多次改变模糊了方向感,催生了这些院落外是否还有院、主次、朝向如何的联想。此处可以类似的大小院落较多、主院又不太大的园子做对比,感受凝霞阁的变化多端。


网师园:大小院落与入口的住宅序列一致,均设在主建筑南,方向感较清晰。

艺圃:入口巷道至主院处转折了一次,大小庭院均布置在南侧,布局清晰,除浴鸥小院内外斜墙朝向多变,构成独立迷幻的一区。


朝向变化的比较


小院间衔接中的变化与折返

各小院间利用边界处共用的墙与廊,配合各式空窗洞,形成不能穷尽的透景层次,游骋、聊淹二院尤其精彩;此外使用了少量断头路和来回折返的“废路”(游骋东墙的开口、环翠轩后院南廊),这些路径还结合了台阶和高差;环翠轩后院至彤轩一带单辟为小院,使前行方向多次转折,这些都增强了空间在行进过程中的流动感。

凝霞阁一区中目眩神迷的透景窗洞


2 诸院的统一与静


静在这里可解释为:较稳定、统一、整体的状态;有规律、幅度小、少变化的节奏;平淡、含蓄、重复的味道。凝霞阁诸院中,“动”多是锦上添花,强化刺激和趣味,而浑然一体的氛围实赖于"静"的底色。


节奏的相似与重复

诸院布局的类似:不对称、错轴、高基低地;院景的类似:弯曲匍匐的植坛、简素的建筑、频繁的窗洞……相似体验的反复出现也是一种“静”,一种可预测的感觉。对主体院落的“平常心”,对“起承转合”的“不关心”,带来如处迷宫之中的体验——一种段落不明、忘掉细节、没有焦点、没有方向、没有尽头的节奏感受。 


洲滩、潺湲与迷宫

想起退潮时在青岛栈桥一带,大大小小的礁石矶滩,留下波痕和水草的浅滩,还有落满水鸟的洲滩。从一处到另一处,每处都不同,但也没什么不同,走到哪里都是“海边”。


我觉得这和浅水里一片片的滩涂、绿洲的组成很像,也很像找不到出路的迷宫巷道。我觉得凝霞阁一区的整体意向就是浅水里的洲滩,因此把它比作迷宫。在这种洲滩的底色上,之前的种种动感被中合成一种绵密的,持续不断的,幅度不大的动态,不是恰似流水潺潺吗?


我觉得清静塘和凝霞阁的气质也很相似:凝霞阁是一波三折的廊子架在洲汀滩涂上,一个个院子包裹着圈圈圆圆的地图;清静塘是一些起起伏伏的土坡包裹着另一些行踪不定的水面;零零散散的滩涂就这样过渡到零零散散的水面去……




二:凝霞阁前院的三段水意


细细看来,该旱院中各片段以不同方式体现“潺湲”,别具匠心。


片段一:叠石、地形模拟水岸     


屏山堂西南角,连廊两侧连成一脉。室外地形的经营未依赖建筑形象助长水意(仅借了院墙)。建筑拐角处“L形”区域地面整体压低,下沉成溪床强化了水流意向,有石阶三级连通往较高地面。山石镶缀植栽边缘,仿佛溪岸受冲刷露出石骨,两岸夹峙出一道窈窕“溪流”,跨廊流向小院西墙。贴墙一组峰石略做大小呼应,溪水源头,峰岩穿墙而入,引人遐想。溪中置石墩添节奏变化和汀步意趣。


屏山堂南一带的叠石水意片段

有源有流,衔接至屏山堂东的片段二


以山石地形写“无水”谷涧、飞瀑成“旱溪”、“旱瀑”多见于大面积叠山中,如耦园邃谷、留园西山、环秀山庄承雨峭壁等。该片段虽小巧却有源有流、意向完整,别致而有意境。


片段二:描绘室内向外望去的临水假象     


以不临水建筑阐发水意多见“舫”,我认为可分三类:一是外部形象画舫要素鲜明,从而带动周边;二是内部空间类似舫舱,激发行船联想;三是兼而有之,然都经历了“建筑→船舫→水”的转换。这种处理虽融舫自身的内涵、空间、观赏性于一体,但毕竟多了道“手续”。


屏山堂前庭则较直接,以高峰石、低地坪构成屋内外望的图景,见石不见地,暗示峰石是山池驳岸,营造建筑临池的错觉,以“堂”仿“榭”。惜建筑正值修缮,手绘聊表其意。若作的更实些,还可以树探"水"或石上点苔,此处大概是点到即止了。倘若以民居内有特色的视野为蓝本,整体经营室内到对景这一范围内的景象,是否能增益生活气息呢?


屏山堂及其东侧的水意片段


片段三:拼贴成似是而非的船舫     

即凝霞阁建筑。阁右通过回廊接环翠轩,左侧回廊被水花墙小院环抱。从环翠轩入旱院,经滩涂意象的铺垫,再行至水花墙小院,由旱入水过渡自然。至于拼贴的舫,因其外形虽未按部就班摹写楼船,几种要素到也齐全。《江南园林论》论及舫:


“一般旱船建筑分三个屋盖,以象征较高的头舱、较低的中舱和最高的尾舱。实际上,“头舱”是一轩廊,“中舱”类似水榭,“尾舱”一般做楼阁;头舱轩廊之前,取船头甲板之意布置一个小月台……


该阁的外部形象,上层楼阁偏左侧1/3,予左端些许尾舱意味,下层左侧回廊又做近水美人靠,则似船头;其周边环境,阁前似洲汀滩涂,小阁隐显,似楼船靠岸,阁左临真溪水;登楼俯瞰,两园溪山一院滩,虚实交映潺湲无尽了。


似是而非的拼贴,水推船移的意味


现凝霞阁前院周遭屋宇多套用前代旧址不可考的建筑名。虽旱园水作但不以此为题,故不必学“退思园”处处以水点题。旱园水作本是模糊含蓄、贵在似与不似间、结合造园者烘托和游园者感悟的处理方式,多因人而异。意象的描写本就难以面面俱到,而心态与风尚摇摆,更有年岁更迭、景致变迁,一区一景之水旱大概亦如沧海桑田了。


三:再探先生所言“旱园水做”所在


三种观点的位置示意

右图为60年代《文物》陈从周先生文中插图


左图为观点一的三处最佳视点;

右图为观点三处的今昔对比


观点一(实际上的位置):  

先生文章80年代收录进新书时已添明确论断,在 今“枕流漱石轩”南侧 。现梳理时间线以略见先生该看法的成形。

先生论及秋霞圃最早应是1963《文物》第二期《嘉定秋霞圃和海宁安澜园》。其中一段结尾:


“堂左右缀以花墙,“凝霞阁”踞东墙外,登阁上则全园风景即在眼底。阁前月门内有“枕琴石”及亭,该处地面较低,似自成一区。”


64《扬州园林》成书,79-80充实书稿,《梓室余墨》所录诸条似陆续作于66后。以上两书中已将“秋霞圃后部”与二分明月楼并列作为“旱园水作”的实例(见《园林综述》、《旱假山与水假山》)。


至80年代《园林谈丛》等选本中《嘉定秋霞圃和海宁安澜园》已有改动,在前述段落后增添论断:


“堂左右缀以花墙,“凝霞阁”踞东墙外,登阁上则全园风景即在眼底。阁前月门内有枕琴石及亭,该处地面较低,似自成一区,远望仿佛为池,即所谓“旱园水做”的假象办法。


可知“后部”即今“枕流漱石轩”及其南侧一带。60年代平面图以碧梧轩朝向为正,后部即北部。80年代整修时该区确用了“假象法”,但已改旧貌。现于桃花潭南岸看去,轩前绿意仿佛水尾回环至轩下,迷远悠长耐人寻味;于碧光亭西的美人靠看去,潭水绕至黄石驳岸后,这一带茂盛的植物仿佛菰蒲丛生的水面;而于轩北清静塘一带观“枕流漱石轩”,小院内植物影影绰绰,幽深不见地坪,亦有轩南池水高涨之感。《秋霞圃志 重修版》:


“亭东南侧有护航靠,北墙八角门洞,南侧地势较低处,采用“旱园水做”的造园手法,通过种植耐湿花卉,达到远望仿佛为池的效果。”


此区还采用了水波纹的铺地,但形貌现代,不弱何园瓦片铺装意境含蓄,与秋霞圃内别有风致的碎砖铺地亦不甚和谐。由于几次游园都未留下合用的该区照片,此处以平面图略示几处效果显著的观赏点。


观点二:   


认为所指在 “枕流漱石轩”及其北一带 ,亦做讨论。该区符合“自成一区”、“秋霞圃后部”,但此处原有水,浦泳《秋霞圃的变迁与琐忆》中关于20-50年代的内容可参考:


“这里走到一山亭,三分之一挑出水面,凭栏可眺远村景色,观赏水中游鱼;三分之二凸出在低下2级石级的一片平地上,平地上有花木石台等。有两座黄石叠起的小假山……”


文中所提亭、假山与地面之降低皆与平面图相合,佐证了观点一。且当时亭榭伸出北墙,清静塘水面可能直达墙下,只是先生一行考察时该区水已干涸。


观点三:  

此前我以为先生所指是现 “凝霞阁”一区 ,因“阁前月门内”、“似自成一区”,我产生原沈氏园(现凝霞阁一区)自成秋霞圃一区的臆想。且50年代旧照中屏山堂东有一段下沉显著的“L”形区域,恰合“该处地面较低”,加之阁前无水,80年代整修时也用了水作之法,所以深信不疑了(提供旧照两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秋霞圃志 重修版》中前文提及的浦泳一文,图中花篮、石峰等皆能一一对应)。


观点三凝霞阁院落50年代旧照,图摘自《影像嘉定》


而实际当时所称“秋霞圃”仅指龚氏园(今桃花潭一区),而凝霞阁一区出沈氏碑刻,做启良学校,并不包括在内。先生称凝霞阁“踞东墙外”,而旱园水作在“阁前月门内”,可见以东墙为界,园之内外很分明。从当时平面看,今水花墙洞原是开月门的曲墙,月门“内”即龚氏园内东北角了,已脱离桃花潭水,与“后部”、“自成一区”的说法也吻合。


21版《上海传统园林研究》(朱宇晖、路秉杰)在“第7章 掇山与理水”中也持此看法:


“即陈从周先生指出的秋霞圃屏山堂东、原晚明沈氏园主要庭院的特殊景象塑造手法:“该处地面较低,似自成……”


《中国精致建筑100:造园堆山》(陈玉宁)于“旱园水做”中放置屏山堂南一带做插图,文字如下:


“于旱地上 叠石,两侧山石错落,似曲岸,中部呈河道状下沉,似有水意,此为“旱园水做”之法。”


最后我想提一下写此文时用到的一些平面图。


1 《文物》陈先生文章的配图:60年代的桃花潭平面。其东墙接凝霞阁一带与前述故人回忆基本吻合,但与现状已大不相同,几堵曲墙曲廊已不见,潭南有一房舍和小院今不存。


2 《东南园墅》附录版配图:此图绘于80年代,建筑墙柱、山石驳岸树木均有绘制,与现状基本吻合,但水体上色和局部细节似有错漏;据书知可能原有年代更早的平面测绘但不知所终。


3 《秋霞圃志 重修版》、门票版、景区内导览版平面:按现状所绘但无甚细节,门票与景区导览差异很小,但闲研斋、数雨斋、游骋堂位置标错标漏。志书相对可靠。


4《上海传统园林研究》中的平面图和测绘图:应该也绘制于80年代后,图纸极详尽精美,但太小了印刷的很糊(不会买到盗版了吧……)。


5 其他网络图片:大同小异,其中一些厕所、服务建筑等标注极详细。


6 游园时我也画了一点平面,但水平太差中止施法了,贴上来博诸位一笑吧。


各版本平面概览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园林景观实景

返回版块

37.75 万条内容 · 28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景观实验:邯郸园博会“清渠如许”

一个城市垃圾场被改造为一个基于自然的水生态修复实验性景观。设计通过将几种不同的人工湿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沉浸式的生活景观,且在项目中还可以观察并量化设计与生态系统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提供探索和教育的功能。该项目展示了基于自然的途径如何净化废水和修复棕地,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科学研究,及审美启智功能。 几十年来,钢铁和煤矿等重工业的需求和发展造成了这个城市的缺水与污染。为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邯郸获得了河北省第四届园林博览会,即邯郸园林博览会主办资格。通过层层筛选,土人设计很荣幸赢得了邯郸园博会的设计竞标,受托设计这个原本遍布煤灰、垃圾和固体废物的325公顷“废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