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水处理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要想了解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或处理水的好坏,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观察分析细菌的生长情况。
但问题是
细胞的观察、分类鉴定的时间很长,不能及时起到指导生产的
指示
预报作用。
它们个头大,便于观察;
它们很敏感,容易发现变化;
它们很会吃,吃掉细菌反应其生长变化情况。
原生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生活状态的变化可以间接地评价反映出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状态。
基于此,为了帮助水友们“识虫”不求人,小编找来了 19张高清图片:
字面意思,不是在正常活性污泥状态下看到的原生动物。
当进水负荷偏高,游离细菌大量产生。此时,
以细菌为食的原生动物就会疯狂繁殖,从而导致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
变形虫
, 没有固定的外形。 身体的轮廓,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 ,缓慢移动。
侧跳虫
,6-10um。内含伸缩泡、包囊但不可见,具有两根鞭毛但根部合并,处在身体侧中上部位,不停的跳动。
滴虫
,8~12um。形状多样,多以椭圆形、心形和不规则形多见,带有鞭毛,鞭毛以已更主鞭毛带一根较短的次鞭毛为特征,慢速游动。
波豆虫
,11~15um。其形态多样,有两根鞭毛,但位置分布在头部,慢速游动。
暗尾丝虫 ,30~50um。体纤毛均匀, 胞口在凹陷的底部 ,慢速游动。
肾形虫
,32~48um。全身分布一定行列的纤毛,带细胞口,食泡及收缩泡明显,慢速游动,常游戈于菌胶团周围。
豆形虫
,60~95um。体型如豌豆,全身分布稀疏纤毛,个头较大,慢速游动。
表壳虫
,
100~150um
。
壳呈圆形,表面光滑或浓密的,穿孔的麻点,移动极缓。
扭头虫
,120~160um。全身有丰富纤毛,身体前段为扭曲状,慢速游动。
草履虫
,180~300um。身长满纵行排列的
纤毛
,似鞋垫形状,慢速游动,常见于菌胶团附近。
同样,以字
面意思来看中间性表示过渡性,为一种过程。
活性污泥由恶化转向正常 ,常常出现卑怯管叶虫、漫游虫等原生动物。
卑怯管叶虫
,40~55um。体矛状和针叶状。长度约为宽度的4倍。1/3前端为颈状。后端浑圆,体纤毛长而稀,快速游动。
漫游虫
,80~110um。全身纤毛,不透明,颈部占整体1/3,游动较快。
这类原后生动物又可分为游离型和附着型。
特别是附着型,他们的出现都表明活性污泥成熟,为正常状态。
常见的附着型原生动物有集盖虫、钟虫、鞘局虫、独宿虫、喇叭虫、吸管虫、累枝虫等。
集盖虫
,50um。一支多虫,体型较小,头部有纤毛用于摄食,常附着于菌胶团上
钟虫
,50~100um。单体存在,体呈
吊钟
形,其内缘着生三圈反时针旋转的纤毛,柄部不具刚性,随水流摆动。
鞘居虫
,80um。壳呈透明,内含1或2个宿体,摄食时宿体伸出壳体。
独宿虫
,
80~130um。口部
领口特征明显,单体存在,体型较长,柄部不具刚性,但抗水体流动。
喇叭虫
,80~150um。呈喇叭状(少数圆筒形),身体上布满了纤毛,附着于菌胶团,摄食时转动头部纤毛。
吸管虫
,80~160um。附着于菌胶团,主体分布触手,摄取以游离菌胶团和小原生动物为主的食物。
累枝虫
,100~160um。累枝带节明显,以累接集局是其生长方式,频繁运动的口部纤毛为摄食而用。
综上所述, 掌握原生动物变化规律,就可以通过镜检结果,对污泥状态进行判断 。
一旦发现某种原生动物种类突然猛增或其他现象,应及时应对处理,以保证污水处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掌握原生动物变化规律,就可以通过镜检结果,对污泥状态进行判断。收藏啦!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