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结构力学,解静定桁架的时候,会学一些结点法或者截面法,手算时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但是有一种方法,不知道为什么被结构力学的教材抛弃了。但是这个方法非常漂亮,它叫图解静力法,提出这个方法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麦克斯韦。
说到麦克斯韦,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他非常NB地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把电场和磁场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土木工程专业比较关注的力学,其实这位大神的贡献也很大,他对静定桁架采用了一种作图的方法求桁架的内力,就是我们要说的图解静力法。另外对超静定桁架,用能量法导出了一个一般方法,并且得到了位移互等定理,同时提出了单位载荷法。后来莫尔整理了一下,变成麦克斯韦–莫尔方法,没记错的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力法。
我总感觉,当年学结构力学,结点法截面法之类的,学完了之后感觉还是处在迷雾当中。会解题了,但对结构本身还是没有一个好的理解。比如说,现在给你一个桁架,我想要减少跨中变形量,是加大弦杆,还是腹杆,具体变哪几号杆件效率更高更优化?你让我算位移我可以算出来,让我从概念上分析判断我可能说不上来。这说明我们对结构本身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比如我们土木工程专业最高水平的学生竞赛,叫结构设计竞赛,目的就是对结构形式和受力进行完美的平衡,这就涉及到结构的找形和优化了。
图解静力法是一个很优美的方法,它只需要用尺子就可以量出每根杆件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图形体现出来力的平衡。即相当于用向量的形式把力表示出来,平衡的表现就是最终的闭合。这相当于还能自动纠错,如果力线搞得不闭合,说明肯定存在哪个地方弄错了。有兴趣可以读读麦克斯韦的古董文论。
拿一个非常简单的桁架来举例说明图解法怎么求出杆件内力。比如下面这个只有几根杆件的桁架,中间一个节点承受向下1kN的力,求所有杆件的内力。我们先把外力求出来,即1kN的作用力,和两边0.5kN的支座反力。然后对每个三角形区域进行编号,包括被外力隔开的区域也需要编号(a、b、c、d、e、f、g),然后对杆件进行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然后换一个空间来看问题,这个空间表达的是力,那么坐标点就代表了区域,区域变成点,区域与区域直接存在力的传递,力则变成了线域在这个坐标系中体现出来。比如通过外力的平衡,我们就可以定出abc区域的位置以及力的传递。确定一个点为a区域,a到b之间传递了向下1kN的力,则在ab之间向下画出1kN长度的力。b和c区域之间传递了一个0.5kN的支座反力,往上画出0.5kN长度的力,到了之后,那个点就是c区域。从c到a也经过了一个0.5kN的支座反力,最终闭合。就达到了外力的平衡。同时以最初我们定的已知的这个1kN在图上画出来有多长作为标距,后面的力就可以通过尺子将的大小量出来。
现在把其他区域都确定出来,比如d区域,与b之间有一个水平方向的力,则在b点处作一水平线,d点必然在这条线上。然后可以看到d和c之间传递一个45°的力线,则在c点作一45°的线,d点也必然在这条45°线上。那么这条45°线和前面过b点的水平线的交点,就是d点。
d、e之间有一条135°力线,同时e和c之间有一条45°力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刚好在d点,说明d、e两点是在同一个位置。其他的同理,按这个方法,可以把所有的位置都作图确定出来。
接着就可以开始求杆件内力了。首先b、d区域之间是一根①号杆件,直接量bd的距离,就得到了①号杆力的大小为0.5kN。d和c之间是②号杆,量d、c的长度,即为②号杆力的大小0.71kN。③号杆在e、c之间,e和d为同一个点,所以③号杆和②号杆的力是一样的。同理,④号杆和⑤号杆的力大小也与②③号杆相同。⑥号杆在a、g之间,可量出力的大小与①号杆相同,为0.5kN。⑧号杆在e、f直间,可量出长度为1kN。⑦号杆和⑨号杆分别在d、e之间及f、g之间,这两个点在同一个位置,所以这两个杆件力为0。
至此我们就把所有杆件的内力大小都求出来了,还剩下一步就是力的方向,该怎么判断是拉力还是压力。我个人的方法就是用右手去判断(类似右手定则)。首先看①号杆,我们在桁架中,按照我们对区域的编号顺序,让右手的四个手指指向字母的顺序,即b到d的方向,那么大拇指的方向向右,再看力图,从b点到d点,方向也是向右,与大拇指的方向相同,说明这个力是正的,为+0.5kN。
再看②号杆,四指从c到d的方向,大拇指方向为45°向上,再看力图,c到d的方向是45°向下,与大拇指的方向相反,所以这个力是负的,为-0.71kN。
根据这个方法,把所有的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以确定出来,再标注在原桁架结构中,就把所有杆件的力都确定出来了。当然了,如果经常做结构力学题的人,可能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简单桁架的杆件内力,但是当结构复杂了,就不能看出来了,通过图解法来学习形式和力的关系,就会对结构与力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这是结点法截面法等方法做不到的。
这方法还有个很NB的地方,就是这两个图具有互易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力图变成一个桁架,这个桁架的力图和原来的桁架图形是一样的。我们把现在这个桁架的力图变成一个桁架来受力,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力图求出来,看看是不是和之前的桁架图去掉零杆后一模一样。
显然,桁架图决定了力图,力图也决定了桁架图。听着有点晕,如果想搞明白原理,就得去啃论文,不要问我,我也说不清楚。但这个互易性说明了,通过改变力图,去优化桁架,是具有确定性的。当然了,如果熟悉结构力学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简单桁架的杆件内力,但是当结构复杂了,就不能看出来了,通过图解法来学习形式和力的关系,就会对结构的受力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这是结点法截面法等方法做不到的。比如日本的Shiosai Bridge,英国Royal Albert Bridge,都是利用了图解静力法去调整构件的受力,最终得到更为优化的桁架。现在很多事务所也利用了图解静力法来进行结构的找形和优化,设计出很多受力合理并且还很漂亮的结构。
总而言之,图解法不仅是个很优美的方法,它也一定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古代科学家们利用几何作图的方法,解答了很多科学上的大问题。后来有了电算,我们在学习中可能就很少提及作图的方法了。后面随着计算机视觉呈现能力的发展,这种方法又开始在一些高大上的设计中体现出来。我始终认为,作为学生,通过图形化来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
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46.46 万条内容 · 113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浅析桁架结构及其对建筑形式的表达前 言 桁架的英文Truss源自约1,200年前的古法文Trousse,意思是“许多连结在一起东西的集合”。现在的桁架结构经常在大跨建筑、高层、桥梁中被使用,桁架体系由最简单的三角形单元不断重复来构成空间,直杆是其基本受力构件。 人类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三角形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进而发明了三角形桁架单元。三个杆件相互铰接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桁架。早期人类会用这种形式来支撑物体,后来人们还用它来支撑坡屋顶,现在的桁架结构在建筑设计领域都被广泛使用着。桁架组成的材料也由最开始的木,变成了钢、混凝土、钢木混合、混凝土和钢的混合等。桁架的理想受力情况是铰接点受力,其中所有杆件都是二力杆,这种受力方式会让桁架杆件主要承受轴向的拉力和压力,从而能充分利用材料强度,在跨度较大的时候比实腹梁更省材料,自重更轻、刚度更大(图1)。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