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火车站
地面空间开放给市民使用
与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反思。
责编:陈子文
当嘉兴提出要建一个新火车站的时候,我当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中国火车站的那种印象:又高又大的建筑,像宫殿一样,而这种模式又在不停地复制。
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人性,火车站应有的舒适、便捷的交通功能,都没有实现。
国内很多城市的火车站建筑“自成一体”,跟城市的连接特别不顺畅,车站周边总是有一片非常大的区域,还有高架桥,有巨大的广场,与城市环境整个脱离开,进出车站特别不方便。
再加上车站房也做得非常大,要从一种交通工具转到另一种交通工具,也要拿着行李走很久,这些经历每个人都有。
在嘉兴老城中心这样的地方做车站,第一反应就是:千万不要再建一个那么大的建筑了,希望它跟老城周边的环境,公园、南湖、低矮的建筑片区,都能融合。
地下通道及地下候车厅
首先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所有人的换乘都能够非常方便,就先把交通功能,放在地下解决。
我们把候车的站房放在了地下一层,对城市道路也做了梳理,下穿到地下。
这样在地下一层,各种交通实现了一个拼接。
你开私家车来也好,还是坐地铁、公交车来也好,都先进地下层,停在离车站最近处,就避免了上上下下走很远;同样地,下火车后出站,马上就能转乘其他交通工具,非常便捷。
地下候车厅
在铁轨的南北两侧,是两个下沉式的候车大厅。
空间很高,达到了15米,屋顶在地面层,都开了天窗,有充足的自然光洒下来,非常通透、明亮。
如果往上看,不仅能看到天空,还能看到一侧的老火车站建筑,及另一侧的月台,火车穿过,视线全部打通。
地下候车厅的阳光充足、处处有植物
室内的整体设计,白色极简风格。在站房内部还种了大树,带来室外感。
候车厅一角
进入城市中大多数公共空间,人总会觉得吵,因为空间里到处都是反射声,这样你就不得不用更大的声音说话,结果就是所有人都在叫唤。
因而在这里,候车厅、吊顶、地道墙面,都采用了阳极氧化铝蜂窝板,用来吸音降噪。声学设计一旦做好,你用比较小的声音说话,互相就能听到,大家都不会提高音量。
新站房的屋顶,全部覆盖太阳能光伏板,提供给地下空间,及周边的景观用电。
从候车大厅出发去往月台的通道,有点像时空隧道,充满未来感。
还有一处地下通道,开放给整个城市,也就是说,不进火车站也可以使用,这样铁轨两边的城市区域就连接在了一起。
当交通和功能都在地下解决了以后,地面完全就释放出来了,需要设计公共绿化空间。
南北广场和人民公园加起来,一共栽种了包括榉木、香樟、桂花、枫树、乌桕、水杉、樱花等,超过1500棵树木。
火车站北侧,就想做成一个森林广场。栽种最多的是榉木,等完全成型后,树冠将相连,覆盖整个站前北广场。
从北广场到人民公园俯瞰
人民公园一景
北侧还有个人民公园空间,承载着老嘉兴的记忆,园内有多处文化古建筑及众多古树,深受喜爱。
我们就把人民公园的围墙打开,“放大”人民公园,让公园的绿色自然延展至片区35.4公顷的地上面积,也就是说,火车站北广场和公园就就连为一体了。
同时我们也同景观团队合作,对无边界的人民公园改造提升,保留古树、修复古建,平移公园内的亭廊榭、清水系。
从人民公园看向车站
▲
这片旧火车站周围的脏乱差区域,就成了新的城市公园,不仅服务等车的旅客们,他们可以在这里停留,享受绿色,更重要的是,市民们也都可以来。
未来,这里就会成为“森林中的火车站”。
▲
今年夏天,南广场的建设也落成了。
远看就像是连绵起伏的绿丘,7座建筑,有一种“漂浮”感,大多4层,底下的两层基本上跟景观草坡融合,承担人文商业、酒店功能等,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城市空间了。
地面空间开放给市民使用
紧邻南侧的新站房,有占地约1公顷的中心草坪,音乐会、艺术节、惠民市集等室外活动,都可以在这里举办。
推测为20世纪初的嘉兴车站
百年前的老站房,是整个嘉兴站的渊源、出发点,但是已经在战争中被炸毁了。
尽管建筑本身不是等级很高的古建,但我们还是决定重建火车站站房,也是为了把城市的历史再现。
我们邀请古建专家一起,查询历史资料、影像图片,参考《嘉兴市志》残存的线索,做1:1复原。
新站台、历史站台并置
现在,很多嘉兴市民,无论老人、年轻人,平时也会进去参观,它不仅是复原的历史建筑,也为大家理解整个城市空间,提供了一个坐标。
当我们提到要建下沉式车站,这跟全国其他火车站的模式是不同的,非常少见,最主要还是观念上的,就需要跟铁路系统交流,去说服他们。
在这过程中还挺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提出要把新车站设计得非常低矮、谦逊的时候,就有人反对说,一般的火车站都很大,就应该设计一个很大的建筑。
从地面视角,看新老站房的关系
我说,传统建筑(老站房)非常小,我们的新建筑要跟它有一个好的关系。有人就提出说,你可以把老建筑也放大。
我说,你不能有一个假古董,肯定要尊重历史真实。
还有人质疑说,老站房已经被大火毁灭了,你去重建它,依然是造一个假的东西。那么,这就要看你观察城市的时间尺度是什么。
因为很多古建筑也都在不停修缮,重建,时间跨度都是在几百、上千年。嘉兴车站现在是100年的变迁时间,如果我们脑中的时间尺度变得比较现实,只聚焦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这几十年,或许没有必要去理会这个老建筑。
如果有一个能把历史观和时间观都拉长拉远,百年前的起点就变得很重要,现在和历史,就会串成有机流动的一条线,另一端,也就有能力去设想非常遥远的未来。
城市是有生命的,就要尊重它生命的过去。老站房,就是这个城市真实的历史。
地面视角的新车站
站房的施工,一年左右就完成了,地面层的铁轨也都是在整个建造过程中保持运行。
地下候车厅的人流
最后还是坚持用浅色方案,而且选了不容易附着脏物的材质。通过这些设计,目的还是让更多人去享受这个公共空间。
建筑师马岩松接受一条专访
还特别好奇使用者,究竟能不能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很方便地进站?我们就去了停车场、公交站到处看,也找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标识设计上,还可以更好。
下沉庭院
现在,铁路系统也经常组织全国其他车站的员工来这儿参观,可能以后车站系统也会更多地去考虑,结合每一个城市的情况,能做出跟城市融合的、不一样的车站设计。
城市的各个场地场所之间,不是任由你游荡的,它都有非常强烈的界线。像安检,像大的交通功能空间,加剧了这种割裂,都造成了这个城市有很多无形的墙,阻碍着人们互相之间的这种流动。
夜间,火车站广场上的市民
设计一座火车站的时候,可以考虑它依然是一个城市公园,设计一座机场的时候,它也可能依然还是跟环境融合的公共空间。一间医院,一座商场,也都可以找到方式与城市融合,而不是割裂。
这样的空间的特质就是自由,就是放松,让人甚至有一种精神上的共振,或者启发,这些都是现在的城市挺缺乏的。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46.45 万条内容 · 1134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