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端前期设计。在建筑的前期设计阶段,BIM技术在场地分析、建筑策划、方案论证和三维可视化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场地分析是分析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原有场地的绿地、道路、交通、文化、既有建筑等影响因素。与传统的场地分析不同,BIM技术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场地信息参数化,进行场地信息化分析。
在建筑策划阶段,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基于经验信息的辅助进行开发设计,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策划,是集中了大数据的优势,运用科学的逻辑对信息进行筛选应用,从而对项目设计合理的导向,科学的制定设计内容的方法。在这一流程中一方面是建筑学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运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提供所需信息,借助BIM技术及相关的分析数据,能够辅助建筑流程参与各方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大大减少前期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决策错误。
在方案论证阶段,设计师使用BIM模型可以完成模型的日照、朝向、防火、性能等三维模拟分析,甚至可以完成施工设计与碰撞模拟,提早发现预制构件在生产以及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方案论证阶段使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程量的自动计算,为后续的进度管理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深化设计阶段,SketchUp、AutoCAD等软件的出现让二维设计可视化成为可能,但这些软件所包含的信息是仅仅是图像信息,即点线面的集合,可以辅助设计师进行形体设计,但其输出产物仅仅是最后建筑的图像效果。BIM软件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能够实现实时可视化展示,同时可在三维平台上与多专业进行交流,深化设计细节。
(2)生产端构件预制生产。随着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在工厂进行集中生产,分批次运送在现场组装。数字化的建造方式包括机械臂、3D打印技术大大加速了复杂构件的生产效率,这些精密的机械仪器比人类的工作误差更小,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高效率的完成了建筑构件数字化建造。BIM模型是一个富含丰富信息的数据库,可以实时快速的实现构件的分类统计,在BIM系统中生成构件生产数据,为预制构件厂提供生产基础资料。
(3)运输端构件追踪。在预制构件的场地转移流程中,保证这些建筑构件能否准确的运送到工地现场、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数量是否正确、流程是否合规程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对于其运输流程追踪已有相当多的技术成果,装配式建筑行业可以借鉴制造业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物料跟踪。目前常用的跟踪定位技术主要有二维码、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低功耗蓝牙等技术,但这些标签本身不能进一步获取丰富的信息(如构件尺寸、出厂日期等),而利用构件编码技术为构件添加身份信息,并添加至BIM模型中,可以使得构件信息贯穿于整个流程。
(4)建筑装配阶段。装配式建筑施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身装配的复杂度、流程的严谨性要求比现浇工艺的建筑项目高。传统的模拟施工进度经常使用甘特图来表达,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通过其进行思考,并且其未与现场的三维信息进行关联,很多时候不能清晰描述真实装配进度,以及显示装配过程中可能影响进度的因素。在施工前期,利用BIM可视化技术,将进度计划与3DBIM模型进行关联,进行装配进度模拟和碰撞检测,可以更直观的获取和分析现场情况,了解整个装配过程中的重要过程,进行针对关键路径的管理,并发现装配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施工的安全性。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BIM专业软件
返回版块9072 条内容 · 25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什么是BIM技术正向应用?BIM技术怎么实现正向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甚至世界范围都是通过逆向的二次翻模将BIM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经验积累和探索,目前国内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积累,正逐渐实现对BIM技术的正向应用。过去工程届对BIM技术的应用停留在单个阶段,没有体现BIM技术的信息利用效率。而真正能为实践生产带来效益的是设计与实践等各个阶段的接口,BIM技术的正向应用正是能提高接口质量而保证信息的最大化利用。在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建筑施工阶段是将设计价值呈现给客户的重要阶段,施工的时间和质量将直接影响项目的价值,提供连接设计与施工的稳定接口能够提高施工阶段产品的质量同时为整个项目带来价值效益。同时,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涉及到多个不同的领域,专业间的交流方式是接口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BIM技术的正向应用,可以提高交流中的信息传递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不错的帖子,好哈学习一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