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大熊 曾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
5年前,他 和妻子、2个孩子搬到 崇明乡村定居,
将一片紧邻河流的18亩半荒土地,
建成永续农场,
有稻田、食物花园,
也有船屋、稻田剧场、草堂,
并制造现代独木舟, 引人们探索运河文化。
在城市奋斗或在乡村耕耘,
二者之间,何去何从?
怎样“开荒”,
建一座没有空调也惬意自适的家园?
如何为年幼的孩子们留一片无忧的童年?
现代社会,也能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吗?
大熊一家四口住在崇明岛上的椿庭农场。从上海市中心开车过去,大约一个多小时。农场被稻田、河流与独栋小楼环绕。
第一次到椿庭,正是冬末。荷塘只剩枯杆,河道里游动的大白鹅是难得的亮色。
▲
椿庭四季
其实每到冬天,等孩子们放了假,大熊多半带着家人回到自己湖北荆州的家乡。2008年时,他已经来上海打拼多年,开公司、做设计,同时在家乡造了一座能看见日落的自宅“西江舍”,房子西边,正是宽阔的长江。
▲
每到冬天,大熊一家就将木船固定在车顶,回“西江舍”
他回忆道:“我在长江边长大,后来带着对城市的憧憬,从乡下到上海,待了十多年。长在乡野的自在感烙进记忆,始终不能被城市生活所取代,所以我在上海找不到归属。”
▲
大熊故乡的长江,记忆里的童年总是金色的
▲
大熊、太太和岳母是建造家园的“队友”
“想住进自然,该遇到的困难都遇过了,一个不少:技术的、经济的、精神的……我还是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设计师,要在半点不由人的自然中做建造,常常‘疯掉’。意志力来源于儿时和母亲在田间劳作的经历,和陪着孩子一同成长的使命。学习和自然相处,真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当别无所求、认真‘虚度’的时候,四季都会有收获。”
我们第二次到椿庭,已是6月末,万物生长。穿着汗衫的大熊在日头下迎接我们,去看看蓬勃季节里,他们已经建造了5年的田野庇护所 。
大熊说,他只是建造者,太太莫奇才是“农场主”。生下大女儿楚楚后,莫奇接触到“朴门永续设计”,产生兴趣,专门参与了系统的培训课程,大熊还带着女儿去“陪读”。
▲
“朴门之花”,7个花瓣刚好对应朴门永续设计的7个原则
“我很认同这种理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是共生关系,”大熊说,“所以我支持莫奇去实现她的农场梦。”
▲
收集、悬挂的老种子
▲
繁忙的农事活动严格跟着时令走,尽量使用传承多年、更利于延续生物多样性的老种子,也不施农药、化肥和除草剂。
▲
稻田里的鸭子与月光号生态厕所
马桶管道连接着地下联动的发酵池,为稻田和菜地补给肥力,“肥水不流外人田”。
▲
荷塘
走进大门后,左手边有一片荷塘,面积不大,但大熊模拟天然的水岸形态,将池塘的水岸线也做得曲折漫长。盛夏的中午,大熊在“湖心岛”上摘莲蓬,不时隔着田田荷叶,将莲子抛给岸边树下的女儿。这样的荷塘不仅是一家人嬉戏的场所,也是比较成功的生态设计,能让与活水相连的池塘,也产生自然界中的水岸效应。
▲
▲
大本营及一侧的水道
▲
屋顶的通风设备
田野厨房左侧,就是钢结构的“大本营”,足以抵御每年夏天的台风。大熊说,这里的生态构筑形态各异,但几乎每个空间都经历过台风的考验。
▲
杨老师常为到农场的客人讲解土布知识、演示织布方法
▲
莫奇受母亲影响,也会织土布
▲
木工房
▲
“大本营”里悬吊的木船,是大熊造的第一条船
独木舟是大熊和木工陈师傅一起研究、制造的。大熊说,他们造了崇明岛上第一条现代木船。那条船正悬吊在“大本营”里。
2013年,大熊离开上海的第二年,他绕着北半球自西向东地转了一圈,实现了自小就有的环球旅行梦想。那趟行程中,他见了不少河流与航船:尼罗河上的船顶着经过修补的帆,轻盈地漂来漂去;希腊的大小游轮游艇,看着就有乐趣;瑞士苏黎世湖上帆影重重,层层叠叠的帆船似乎一直排到阿尔卑斯山脚下;在挪威等飞机时,刚好翻到一本有关木舟的杂志……
▲
造船,从学习到实践
当大熊来到遍地是小河的崇明岛时,却发现很难看到一条船。“没有长江大桥、连汽车都少见的时候,水岸边的崇明人家,几乎都有船。运输物资、出门串访也依赖船。如今,我们这些住在崇明的人,不再需要船来从事生产劳动,但在成千上万的宽窄河道里,操纵小船不失为便捷的探岛方式和运动方式。”
▲
飘摇在椿庭的船
▲
泛舟崇明
▲
一家四口在船屋中
▲
船屋及码头
他为每条可以下水的船都配好了“码头”,每个“码头”又搭配一个雪松船屋,可供数人休息、过夜,如同一个水边的民宿。雪松的木香似有若无,也很疗愈。船屋没有空调,但大多拥有直面稻田的大翻窗甚至十几扇门窗,通风无碍。有的船屋甚至在地面开了条窗,能看见下面经过的行船。
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得以妥当安置,大熊一家要考虑的,是如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除了看得见稻田与河流的工作台、挥洒手工兴趣的长桌、几个水岸边的木屋和探岛的独木舟,哪里能让人彻底静定?当一家人都住进田园,怎样找到能畅谈的新朋友?有没有可能通过分享,让椿庭在经济上实现真正的自给自足?
▲
崇明的芦苇滩
▲
稻田剧场
▲
稻田剧场
稻田剧场的中央地面铺满碎石,再由一圈雪松木板围绕起来,可坐可卧,可瑜伽可冥想,可以独处,也能围而闲谈。竹屋顶压得很低,因此稻田剧场的四围不设遮挡。坐在木板上,背靠稻田,头顶一线天光,很有仪式感。夏季的午后,大熊一定要抽出些时间来这睡午觉,“农场的事多而杂,睡五分钟也好,人每天都得有个发呆喘气的时间。”
▲
建造中的草堂,站在夕阳下
即使盛夏,草堂也凉风习习,坐在这能望见大半个椿庭,田野、农人、白鹅、河流,总有农场访客拿着电脑躲进来,一边工作,一边“悠然见南山”。
▲
“大本营”二层的公共空间及雪松木屋
在大熊心里,大本营二楼也有一个很精彩的房间。上楼后首先是一片空阔,这儿能供访客扎帐篷、休息。西侧的落地窗扇可以大开,面向稻田。
大熊帮楚楚整理书包时,在里面发现了一只小猫。他也无奈:“她们要照顾小猫,要用恒温箱孵小鸡,又要带小鸡去划船……”
▲
女儿们
▲
荡秋千的楚楚,摄影_任星Emily
“我们可以在上海的城市和乡村间快速切换,不会脱节,”大熊说,“但我们的确不太会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恰恰是没有教育,让自然来影响她们,让她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探索和成长,而非一味被管教和约束。我觉得,如果童年不自由,一生都不会自由。孩子身上有与生俱来的灵气和原动力,与万物更新的自然节律多么相似啊。”
▲
这次,她离开椿庭后,发来微信,附带几张和女孩儿们的合影。其中一张里,楚楚穿着瑜伽服盘腿而坐,对镜头开心笑着,Emily说:“我走前,楚楚去荷塘摘了一片巨大的荷叶,让我带回家,坐荷叶上打坐。她俩确实高冷啊,不过内心明亮柔软。”
▲
Emily正为来吃饭的客人讲解食材,她很关心人与食物的关系
大熊说,他们不会将椿庭定义为“服务”场所,来体验的人们,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而是“可持续旅行者”。
▲
稻田里的帐篷
▲
椿庭的分享记忆
比如95后的艺术家朋友大宝,曾尝试在崇明种地,帮忙将椿庭的有机蔬菜卖给有需要的城里人;比如关注身心灵健康疗愈的Mana,她在离开上海前是椿庭的志愿者,如今,还常有瑜伽导师们带着年轻人过来,在稻田中央、荷塘中央等处做瑜伽、冥想;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来过,有人住一晚后,留下一幅画作,送给大熊,还有人采访大熊,为他们全家拍纪录片……
▲
莫奇的纸艺手工作品
大熊说,他们在椿庭的生活,一定是自给自足的。
▲
大熊在笔记本上的“头脑风暴”
▲
大熊正在建立志愿者系统,“希望有一天,更多人能来感受这个农场”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加州300㎡乡村野趣花园,蜂鸟打架松鼠偷花,还有火鸡巡逻花园名称: 莫库里花园 坐标: 美国加州 面积: 约300 平方米 朝向: 东、南 光照时间: 4至8小时 园龄: 四年 花园特色: 自然野趣的乡村风格 在大洋彼岸的加利福尼亚,有一座花园,在花园里往远处眺望,就能看见绵延的山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来自 土木在线APP
回复 举报真的不错!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