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传统材料,在中国乡建中的当代转译

传统材料,在中国乡建中的当代转译

发布于:2022-07-12 09:11:12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由于交通物流的不便和资源的匮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呼应当地文化, 近年来建筑师们在乡建中开始广泛利用当地的材料。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探讨当地材料在乡建项目中的运用,以及 传统材料是如何在乡建中发挥它们的二次生命。




01

瓦片的重新定义


清啸山居民宿


由尌林建筑所设计的浙江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全方位就地取材,使用了从拆迁村落中回收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老木板,以及水磨石,来解决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这类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



尌林建筑事务所也将当地特有的建造工艺融入进了设计中。建筑师和当地的工匠对老旧砖瓦精挑细选,从而构成了新建筑的墙。经过对场地的仔细调研, 建筑师仔细规划了每一片砖瓦的品质,形状和堆砌的方式,确保在结构和美学上,新与旧得到交融和统一。



同时,回收当地废弃材料这一手法也节约了建材的运输成本, 让老材料拥有新功能。 当建筑师选择了当地村民所熟悉的材料时,他/她也就赋予了这座建筑通达古今的能力。乡村的记忆, 以及对当地工艺的致敬得以在新建筑中继续流淌。


宁波博物馆


宁波历史博物馆成功地将建筑与语境要素联系起来。最初作为一种乡土建筑技术,用于实际墙的瓦片是直接从一度占据场地的村庄的废墟现场回收的。 这不仅反映了一种恢复传统的建筑材料的渴望,但也使他获得了让结构可持续使用再生材料的额外好处。



也许是由于其材料特性和天然来源,瓦片经常在王澍和陆文宇的建筑中以另外的规则形式出现。当水平上的瓦屋顶进行分层时, 粘土瓦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景观,很少能在地面上看到。同时瓦片为建筑师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关注的机会。



02

共享单车的第二次生命


共享瓢虫


近年来,基于节约资源、让绿色出行回归的理念,共享单车渐渐走进国人的生活,并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无数便捷。然而,在无节制的商业化运作下,数以万计的共享单车在使用后并没有得到有秩序的归还,而是被弃之郊外,久而久之成为了一个个披着工业金属外壳的怪物。



罗宇杰工作室,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富有童趣的解决办法。设计师们将废弃的共享单车重新回收改装,组装成了一个移动式儿童小型储物车,名为“共享瓢虫”。设计师充满想象力和趣味的手法, 生动地将城市工业垃圾变废为宝,为“共享经济”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03

脚手架撑起中国乡村记忆


丰收节临时美术馆


脚手架,作为另一种建筑工程中的常见工业材料 ,在傅英斌工作室的石城子中国农民村丰收节临时系列设施设计中,也得到了新的生命。



作为最典型的可重复利用材料,脚手架构件标准化,形式变化多样,搭建也极其便捷。设计师根据脚手架租赁站现有钢管规格, 设计了一套脚手架展廊模块,满足了快速快速搭建而不对现有环境造成任何影响的要求。



另外,建筑师选用了脚手架安全网作为展廊的遮阳与装饰材料,脚手架安全网色彩艳丽,且轻盈透明, 与脚手架展廊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朦胧飘逸的独特美学效果。



04

集装箱预制板提供全新住宅模式


湖边插件塔


由众建筑设计的湖边插件塔,使用预制工艺,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施工效率。整个建筑围护采用插件面板系统,与主体钢结构分开建造。 模块化的插件面板使得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间实现最大的灵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建筑物可以根据需要扩展或迁移,而不会影响其余部分。 这种灵活性大大扩展了建筑物的可用性,同时降低了未来装修的成本。 湖边插件塔为新区提供了一种住宅开发的全新模式, 建筑物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而破坏极小。



05

回收石材连接社区文脉和旅人


雅鲁藏布江小码头


由标准营造 + Embaixada设计的雅鲁藏布江小码头,选择了利用当地的石材作为连接人与场地的首要材料。在雅鲁藏布江小码头项目中, 从墙面到坡道的地面,建筑师皆取材自附近的石头。



墙体的砌筑全部由当地工匠采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完成, 室外和室内都统一采用粗糙的石墙 ;尽管小码头地处偏僻,位于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却 用冰冷的石材作为连接当地文脉和外来旅客之间的桥梁。


石窝剧场


相比之下,何崴工作室设计的石窝剧场 选择了一种更为原生态自然的设计手法来保护自然场地,并尝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对话。



建筑师受到古希腊剧场的灵感启发,坚信石壁本身就是观演最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舞台背景,也是演出者本身, 石壁的存在决定了整个剧场的性格和气氛,是空间的起点。 于是,场地中原有石壁被完整的保留,不做任何处理,成为剧场的背景墙。 石壁因为开采石料形成弧形,使其具有很好的声学效果。



06

竹林剧场重拾古代文人的传统仪式感


竹林剧场


DnA建筑事务所,由此在材料上受到启发,在浙西南山地村落横坑村建造了一间竹林剧场。基于横坑村周边竹资源丰富, 取材自当地的毛竹林,既促进了当地农产业的发展,又可以给当地文化和旅游提供良好资源。



结合毛竹的天然属性,在竹林深处的较平坦的场地上, 建筑师把四周的毛竹有秩序的下拉,围合出类似穹顶的状态,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可供人们活动的场地。 人们在这里畅游嬉戏,在竹林剧院中仿佛穿越时光,体验了古代“竹林七贤”的雅兴。



07

柴火棒引领人们进入冥想空间


篱苑书屋


李晓东工作室设计的篱苑书屋,坐落于北京怀柔郊区的一个小村落内。距离北京繁忙的城市生活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设计师选址在中心附近5分钟路程的山上, 为专门前去阅读室的人们,用柴火棍搭建了一个一个冥想静思的清境。



经过对村庄材料的细致考察,设计师发现发现每家每户都大量堆积着来自当地的柴火棍。当地人常年采集它们来取暖烧饭。因此, 设计师决定用这一没有经过处理的寻常材料来为建筑创造一个不同寻常的,却又极易接近的表面,通过就地取材将这座建筑和自然环境融合到了一起。



08

旧木材新用让古村焕新意


奇峰村史馆


SUP素朴建筑工作室的奇峰村史馆选用木材来更新古村的队尾,将老古董赋予了新的生机 。这间两层的队屋曾经是奇峰村生产大队的公共用房。虽然年久失修,但在杂物的间隙中,仍能看到木柱底部考究的石柱础,也能在瓦片漏光的二楼,近距离观察到木屋架中清晰的榫卯木作。



这些榫卯木构,应该是当年本地工匠的杰作。鉴于多数榫孔都未糟朽损坏,仍可堪用,建筑师认为, 适度的改造和整修队屋,让其服务于村里的现代生活,是对古村的尊敬,化古意为新意,此为“无建斯建”。



09

夯土为传统合院民居塑形


马岔村民活动中心


由土上建筑工作室所设计的马岔村民活动中心,位于甘肃省会宁县马岔村,属于干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村里日常饮用及灌溉用水极度匮乏,但土资源却很丰富。当地的传统民居多以生土为主要建材。



在空间组合方式上,建筑师借鉴了当地民居传统的合院形式,并尽量结合基地的退台现况 ,所有的建造用土完全在现场采取,取土过程本身也是对原场地的修缮。 建筑师希望这几个土房子就像在地里生长出来的土块,可以自然地融入到当地的空间景观之中。



10

空心砖为中国乡建提供新型祈福形式


太阳乡财神庙


由傅英斌工作室操刀设计的太阳乡财神庙位于霍山县安徽大别山深处主峰白马尖的核心景区。经过调研, 此庙在当地群众中的有着很深厚的信仰文化,既是延续民间信仰,也能为游客提供一处有趣的互动设施。



傅英斌工作室通过设计空间砖,将其转化成了新的祈福设施,人们把祈福语言写在红纸上,然后卷起来插到墙上的空心砖孔里。 建筑与使用者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并有了生长的过程,建筑本身也与活动和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语


总体来看, 传统材料在乡建中得到了当代新的运用,这不仅是对古老失落传统和乡村记忆的致敬和沿袭,也将人们的现代生活注入了现存的乡建中。 同时通过建筑师对于材料特性的把握,营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感,这或许是对于传统材料更好的延续。



资料引述:

[1] https://www.archdaily.cn/《 传统材料,在中国乡建中的当代转译》


编辑   卓雅

责编   余屿鱼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由尌林建筑所设计的浙江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全方位就地取材,使用了从拆迁村落中回收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老木板,以及水磨石,来解决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这类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

    2022-07-12 10:32: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非常建筑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一叶扁舟

设计单位   非常建筑,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项目地址   南京 桥梁规模   跨度58+170+58米 投影面积   6100平方米 01 项目选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