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概念提出后,受到各方的关注,尤其是电网公司。
南网动作比较快,在2021年5月发布了《南方电网公司建立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白皮书》,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
国网公司原来一直围绕“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进行规划,到2021年下半年出台了《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 》,目标是2035年基本建成,2050年全面建成。
正如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能源市场主体就有1000个新型电力系统的认知。
纵观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以及专家的分析解读,业界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有共识的,比如:新能源友好与高比例渗透,电网柔性化,储能技术的大面积使用,源网荷储互动,数字电网与物理电网的CPS融合等等。
但是最大的感觉是:似乎太技术了,似乎又缺了一点什么。
如果2010年,中国移动推出一个“基于3G/4G技术的新型移动互联网行动方案”,宣布2020年“基本建成新型移动互联网”,认为新型移动互联网是Web2.0的,内容由用户产生,手机智能化APP,云计算,线上线下协调互动,电子商务生态充分发展。然后2010年到2020年,中国移动宣布每年要在3G和4G领域投资XXX亿,股票市场电信概念股纷纷起飞.......
谁也没想到,到了2020年,“新型移动互联网”的最大赢家,并不是中国移动,也不完全是华为中兴,而是“两微一抖一拼”,这是任何规划里都不可能预料的。
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吧。
所以,新型电力系统,你们说的都对,但是缺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新型电力业态。
这是我个人理解的新型电力系统,前面三个:新型电网系统、新型发电系统、新型用电系统,都偏技术,甚至偏投资,大家都看得懂,看得清。
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我认为是基于电力市场的放开,构建一个活跃的新型电力业态,没有这个业态的参与,新型电力系统是很难落地的。
举个例子,配电网投资在十四五期间受到大家关注,因为过去一直是:重输、次配、轻用。现在分布式资源大量出现,用电负荷的峰谷波动性也增加,导致配网资源不足,所以需要补课,于是两网公司的十四五配网投资占比基本超过50%。
但是配网侧的建设逻辑,个人认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配网是单向潮流,配网建设时考虑负荷预测;在配网运行阶段,并不充分考虑“用户”,也不注意“用户的差异性”,对配网来说,用户只是单向接受电能,身份单一,且被动响应有序用电信号的同类一主体。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视角下,用户的概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1、用户形态变化:分布式光伏大量出现,分布式光伏的业主是小电源,而且还是售电商;分布式储能大量出现,既是电源也是负荷,而且还参与需求响应甚至辅助服务。
2、用户的商业模式变化:不再仅仅是接收者,也是生产者、交易参与者、套利者、聚合者、响应者。
3、用户的利益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多元化,自然用户的利益就发生了分化,有的用户追求稳定(连续生产),有的用户追求单一目标的最大化(光伏收益率),有的用户要求多目标的综合套利最优(分布式储能的现货市场套利,并且与用户进行购电-售电-需求响应的多元结算)
4、多元利益差异化:过去配网里的用户虽然数量很多,他们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就是有电用;但是未来用户会海量分化,各种多元主体在不同时段、不同物理位置的可能利益都不一样。
一张不太准确的图,说明了电力业态的变化,从过去的“利益价值链”变成了“多元利益价值网络”。
因为市场化,所以出现了利益多元化和需求的差异化,进而形成丰富的市场层次和市场业态,反过来推动市场成熟化、专业化和协作化。
这是所有市场化领域都经历的过程,比如从过去大家只能吃白面馒头和白米饭,到现在你打开美团饿了么,里面几百家商家任选,并且有专业的美菜去做供应链,有外卖骑手给你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去支付,所有这个业态都构建在4G/5G的移动物理网络上。
这就是新型电力业态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现有的电网投资、建设、运行机制,从本质上和移动运营商的4G/5G移动物理网络类似。
你说中移动要去做个移动互联网的餐饮服务,它还真没这能力。
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各个生态广泛参与,利益主体多元且市场协作,中国的4G/5G 网络也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所以物理网络和上层的应用业态,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新型电力系统的物理网络和上层业态,也是类似。
业态的本质是什么?是客户粘性和客户流量。
中国移动也很想占领客户粘性与流量的高地,每年烧不少钱培育“咪咕业态”,至今结果大家也看得到。
所有的大型能源企业都想在新型电力系统里,占领客户粘性与流量高地,比如大家公认的战略高地——综合能源服务,真的走近和走进客户了么?
目前几乎所有的综合能源服务,以投资模式,都只能走到智慧园区和大型用户的能源站(含光伏站)这个级别,再往下就走不下去了。
大致是这么个图:
从发输环节,到配售(园区和大用户),综合能源投资这些,内在逻辑是一样的,集中式决策+大型基建投资,传统能源企业靠文化惯性和思维惯性,是可以走这一步的,但也只能停留在这里。
到了用电这个环节,面对300万的大中型工商业用户,如何“走进”用户的心智,获得有粘性、有流量、可持续的业务,这需要“分散式决策+真正的综合服务”。
传统能源企业的文化惯性,成为了巨大的阻力,就像只懂得网络投资的中国移动,一旦到用户心智层面的应用,无论再怎么发力,即使把张小龙、张一鸣和黄峥挖过来,放到咪咕事业部,也不可能打造拼多多或者抖音出来。
——创新者的窘境:你过去的成功,是你未来的巨大障碍。
再进一步,新型电力系统业态,不是某一家公司,或者某一个单一业态可以去构建的,互联网的平台模式,甚至也是不适用的。
因为电力场景太多了,未来可能会有很多山丘,但不会有一个珠穆朗玛出来。
举个例子,光伏这个产业,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至少是四个生态:大型地面站、大型工商业屋顶、中小型工商业屋顶、户用。
看上去都是光伏,但是如果你用大型地面电站的思维去做户用,那是一定会死的,即使整县光伏也不可能用大型地面站思维去推动。
再细分下去,如果结合用能场景,那么工业和商业,大型工业和中小型工业,光伏的盈利模型、运营模型、销售模型都有细微的差异。
这非常像复杂系统理论里的分形,你不断放大,就会看到类似但是又不完全一样的细分形态,每个形态又可以细分下去。
比如这棵树:
新型电力形态业态是什么,不就是一棵树么,最粗的是特高压,最末端的是每个叶片。但是特高压的思维是不能去构建末端的毛细树枝的。
可能每个大点树杈,就是一个细分场景集合,以电力行业的体量之大,就能做很多有趣的业务出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本质也是不断地分叉。
电力行业最大的机会就是,现在我们正在第一个分叉上,就是基建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分叉,后面服务的分叉还多的是。
当然,这棵树的土壤是: 市场化。 没有市场化 的肥沃土壤,那么 这棵树就是一个大钢管( 高压输电网 ) ,几个小钢管(中低压 配网 ) 而已,没有树叶。
我想了下,大概就这样:
当然,如果你硬要说,这个“树”也挺美的,在这棵树上挂两光伏板,再挂几颗电池,你也可以说它是个“源网荷储”的新型电力系统,从技术上说也是完备的。反正,你开心就好。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电气工程原创版块
返回版块2.19 万条内容 · 57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在建筑防雷设计时,对均压环的设计有什么要求说到均压环,想必大部分电气人员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刚刚入门的电气初学者就可能一脸懵逼了。其实所谓均压环就是对于较高的建筑物,引下线很长,雷电流的电感压降将达到很大的数值,需要在每隔不大于12m的高度处,用均压环将各条引下线在同一高度连接起来,并接到同一高度的屋内金属物体上,以减小其间的电位差,避免发生反击。由于要求将直接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防雷装置与各种金属物互相连接,并采取了若干等电位措施,故不必考虑防止反击的距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