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中国第一所心跳博物馆:黑暗中的“砰砰”声,是我被拿走的心跳!

中国第一所心跳博物馆:黑暗中的“砰砰”声,是我被拿走的心跳!

发布于:2022-07-01 13:20:0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聆听与记录人们的心跳声
被记录的心跳声不仅仅作为馆藏
供予到来者聆听
这些心跳声将脱离心脏载体
以特有的形式保存下来
随着时间推移
这里应该成为人们的朝圣地
人们可纪念所爱之人
也能作为纪念永远铭记逝去之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01
背景介绍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法国著名雕塑家、摄影艺术家、画家和电影制作人,被认为是过去五十年中 艺术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944年 二战 结束之际,波尔斯坦基出生于巴黎,彼时的巴黎刚刚解放两周。宗教上的天然矛盾使得他的童年异常艰辛,他的父亲因为犹太人身份曾在二战期间藏身于家中地下室长达数月。

战争的阴影伴随着波尔坦斯基的童年以及后来,并促使他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回应生命与存在的终极问题。

种种压力下,他十一岁就离开了学校,十五岁便彻底放弃了学业。从此,波尔坦斯基的人生一直处在背井离乡的阴影中,徘徊在犹太文化与非犹太文化的边缘上。


波尔坦斯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培训,却拥有异于常人的敏感天赋,他早年制作了上百幅画作,其中大部分已被销毁,但从1967年开始,他放弃绘画,凭借雕塑和先锋短片走入公众视野。

2001年获得德国凯撒林奖( 被国际艺术界誉为当代艺术的 诺贝尔奖 )。

2005年开始,法国艺术家波尔坦斯基开始在全球收集人的心跳声。

2010年, 第一间心跳博物馆在 日本丰岛 上落成。 至今为止,他已经采集完成了12万人的心跳声,并将其存放在日本濑户内丰岛。

位于濑户内的心跳档案馆


2018年,波尔坦斯基接受 懒坝美术馆 的邀请,在中国 重庆武隆 设立心跳博物馆继续收集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的心跳。

心跳博物馆外观

这个独自走过20、21世纪,出生于1944年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曾因躲避纳粹而藏在地下室两年,他永远忘不了童年时因纳粹暴行带来的杀戮和恐怖。 就像诗人策兰写的《死亡赋格》, 死亡、命运、记忆 ……构成了他的创作主题。 心跳博物馆也不例外。

2021年7月14日,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巴黎去世,享年76岁。



02
隐秘与公开

《心之档案》2008,心跳采集室,《档案》展览现场,马加辛三号美术馆,瑞典斯德哥尔摩,2008年


相比于“记忆”的 私密性 ,“档案”则更具 公共性

《心之档案》(Les Archives du Coeur)项目是一个遍及全球的电子系统,它可以将那些在公共场合获得的心跳声添加到艺术家的永久存档中,至2019年止,已有逾12万人和一只狗的心跳声被收集和保存。

在中国懒坝收集的心跳,会拷贝到日本丰岛;日本丰岛收集的心跳,也会拷贝到中国懒坝。通过数据的 共享 ,我们与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分享了这件作品。


和濑户内的心跳档案馆隐藏在海边的树林中一样,艺术家希望这个心跳博物馆同样是被 “隐藏” 起来的。


艺术家希望来看这件作品的人都像去往宗教场所一样,带着一颗朝圣的心,然后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心跳记录下来,留在这个作品里。 因为倾注时间和精力,人们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情绪,心跳博物馆于参与者而言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记忆,并加倍珍惜。


建筑的选址位于峡谷的山体的一侧,建筑师将整个建筑沉入山体中。只有一条穿过树林的弯曲道路才能进入心跳博物馆。

在进入心跳博物馆道路的过程中,人们隐隐可听到两侧的树林里发出同步心室的心跳声。


建筑南侧立面由几个完整的圆柱体和两个被切割的圆柱体量组成。被切割后的圆柱体以“室内”的白墙示人。光线和阴影自由的改变建筑的立面表情。


艺术家提供的这个布展平面基于濑户内“心跳档案馆”修改,将装置“心室”改变成了圆形。艺术家希望这是一个模糊棱角的空间。

心跳博物馆的建筑平面保持了濑户内“心跳档案馆”的布展功能,并以全新的几何关系重新梳理了流线,给出一个更有趣的平面。


建筑平面来自理解艺术家创作思路的一次脑洞:心跳博物馆是一块从心跳引发的时空涟漪中割下的方形切片。最终一组圆形的平面组合形式逐渐清晰。

合造社设计的“心跳博物馆”平面

在感性层面,建筑的平面形式来自对心跳声的想象:“由心跳引发的时空涟漪”,就像震荡在宇宙中的时空涟漪,此起彼伏。

在理性层面,这些交叠在一起的圆形房间应功能要求区别出明暗分区,并串接起了一条首尾相接的完整体验流线。




03

回忆与忘却

“每个人都终将消失,而保存心跳,是对生命的纪念,也是我抵抗遗忘的方式。”


有人说,历史是整个时间的哲学,记忆则是它的存在表现。

而心跳也是“记忆”的一部分,只是它比作为物体的照片、墓碑、衣物更有生命力,通过声音,在聆听它的人与拥有它的人之间建立了联系:你在聆听一个生命。

“慢慢地,我是会被淡忘的,人们甚至有一天都不需要记得这是波尔坦斯基的作品。但大家来这里记录自己的心跳,然后聆听自己所爱所想的那个人的心跳,这件事情本身,会被人们所记得。”
博物馆由三部分组 :“ 心跳纪录房间 ”、“ 心跳搜索房间 ”、以及可以感受心跳的大型装置“ 心室 ”。

接待区


走在悠长 安静的甬道中,可以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心跳和呼吸。


录音等候区


搜索区

搜索区供所有参观者使用,参观者在此搜索所有被录入心跳档案里的心跳数据,也包括被录入的参观者自己的心跳数据。

搜索区面向峡谷景观

参观者将他们搜索到的心跳数据发送至“心室”的装置,并进入“心室“聆听和体验。

心跳博物馆的心室

“心跳博物馆”的装置心室由房间正中央悬挂的频闪白炽灯和房间周围由黑色镜面亚克力板拼装的墙面组成。

和丰岛“心跳档案馆”中方形的心室不同,“心跳博物馆”中的圆形平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所有黑色镜面均指向房间的圆心。 参观者在房间圆心处,伴随这心跳声和频闪灯光的是出现在黑色镜面中无数个自己的倒影。这些倒影同样跟随着心跳的节奏起伏涨落 。波尔坦斯基希望用这种方式召唤出人们对生命的感知。

心室剖面

有人童年时来录制了心跳,等岁月流逝,他年迈时可以再回来听听童年的自己;有的人已经离开世界,但他的亲人和爱人,可以再次听到他的心跳…… 

《心跳博物馆》能让我们更好地想象和理解生命的消亡,并成为一个缅怀和铭记个体生命的地方。



04
瞬间与永恒

“大的记忆构成历史,小的记忆会随生命消逝而消失。

波尔坦斯基 《人类》 2013年 综合装置

心跳是生命的象征,它用一个个瞬间记录了一个人生命的轨迹,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影像。


在建筑的入口区,是一块厚重的混凝土石门,以回应艺术家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创作体验。这是一次感官被不断放大的仪式过程。


心跳博物馆是一个小而紧凑的空间,并没有过多的装饰,干净厚重的混凝土,让必要的结构本身成为建筑的表达,因为对形状恰到好处的运用,具有灵动克制、秩序的美感。


一个厚重的门,只容一个人进身,门上的把手是条曲折的黑粗线。门就像是生命的纪念碑。

“我用这道厚重的门区隔出不同的空间,外部面对风景的力量,是释放的,而内部是厚重聚集的力量。把手形状也呼应心跳的振动波纹,也方便不同身高的人拉门。”


“这个建筑的打开方式是感官,而不是建筑的外观。” 希望这个过程既是塑造仪式的过程,也是抛弃形态给与参观者先入为主的视觉形象的过程。

体验是神话的特质之一。波尔坦斯基痴迷于体验,同时,他也期望,这个地区的人,来到这里,能感受到一种情绪。

所有的个体与个体创作的艺术品都难逃湮灭,他甚至预设了自己的“缺席”(死亡)。

当艺术家本人不在的时候,只要遵循他的“拆分原则”,他的作品即可被重构,并由他人重制。

剖透视图

剖透视图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那些证明活着的心跳声,应该被纪录、储存、放大,被心爱的人聆听”。

心跳博物馆像是一位行者,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有限的陪伴我们,记录、储存、放大和聆听生命。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艺术家应该是无面人[J]. 韩晶. 公共艺术.2019(05)
2.波尔坦斯基:四个片段[J]. 陈悦.  艺术当代. 2018(05)
3. 心跳博物馆,重庆 / 合造社 - 谷德设计网 (gooood.cn)


  • w8896
    w8896 沙发
    建筑的选址位于峡谷的山体的一侧,建筑师将整个建筑沉入山体中。只有一条穿过树林的弯曲道路才能进入心跳博物馆。在进入心跳博物馆道路的过程中,人们隐隐可听到两侧的树林里发出同步心室的心跳声。
    2022-07-01 16:04: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郑州大剧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大剧院位于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中部,主要包括歌舞剧场、音乐厅、多功能厅、戏曲排练厅四个独立的剧场及其附属用房。其中,歌舞剧场 1 687 座、音乐厅 884 座、戏曲排练厅 461 座、多功能厅 421 座。  ? 韦树祥 ? 时差影像 郑州大剧院作为中国中原地区表演艺术最高级别的殿堂,以“黄河帆影、艺术之舟”为理念,创作出一艘传播文明的巨舰,行于黄河,踞于大地,将壮阔的艺术史诗以建筑的时代语言呈现于当代时空,彰显中原文化之博大宏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