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数字木构 设计逻辑”巡展展陈设计

“数字木构 设计逻辑”巡展展陈设计

发布于:2022-06-30 13:33:30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包若一

虽然数字木构是数字设计与建造技术的一种,在展览中所呈现的建筑作品,集中体现了建筑成为一种由要素、单元与体系之间的组合关系,它将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数字设计及其建造的问题。

感谢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展架:要素、单元、体系 


本次数字木构建造巡展,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汪原教授策划,林榔木建筑主办。为了呈现数字木构技术下的全新设计逻辑与建造逻辑,我们将6个参展的木结构建筑按“体系”、“单元”、“要素”三个层级进行了拆解与展示。

而与该主题相匹配的,我们设计了一组模块化的展架。其“要素”为70*140mm标准规格的胶合木(欧洲云杉)杆件,由它们组装成U形的展架“单元”,其三个面承担不同的功能:底面摆放建筑整体模型,顶面悬挂相应的节点模型,侧面张贴展布。


▲第三站展览空间概览 ?包若一


为了避免出现额外的结构斜撑构件,我们索性让U形架子每隔一榀旋转15度来满足结构的稳定性。而这样一个微小的错动操作,也使得该“单元”在各个面上都出现了可相互衔接的“榫口”,从而有潜力拓展成适应不同展场条件的展陈“体系”。

展架结合了传统榫卯与现代的连接方式,所有节点都是易于拆卸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它们已被不断地重新组装和运输,完成了三场不同地点的巡展,而每一次,这些展架单元都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用以呈现标准化单元所蕴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展架分解轴测图和安装过程

 



展览:新即物性 


木构是一种传统建筑材料技术,当其与新的技术条件结合之后,就实现了多重身份转换。除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零碳材料之外,木构还可能成为重塑建筑师工作模式、知识体系的建造系统,因为当代建筑的核心是技术系统及其方法,而不是物料性所决定的形式风格。



▲鸟瞰,木结构制成的展架界定的空间   ?包若一


正如班纳姆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的“选择设计(design by choice)”与“拿来美学(as found aesthetic)”。事实上,现代技术塑造下的建筑,成为了一种基于大工业生产逻辑的空间产品,这一进程强调的是模式化与可复制性。在各种造物都已高度产品化的当代,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师的工作变成了精心选择各种产品(如结构单元与功能单元),并将其重新组构。


▲第一站轴测图


▲可复制的单元体块 ?包若一



▲模型展示 ?包若一


▲演讲 ?包若一




▲听众可以坐/靠在展架上 ?包若一


而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生产与建造体系的完善,会迫使建筑师更加广泛地去适应融合了计算与算法逻辑的数字化设计方法。而更加深层次的变化则是对一切知觉的量化过程,具体而言,建筑空间的绝大多数品质(如效率、舒适度,甚至审美和情感)将变得可以被清晰地呈现和生产。而曾经依赖建筑师主观把握的质性经验,将大范围的转变为可测量、可管理的量化问题,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建筑师需要重新思考,并重新定位职业与知识的身份。


▲第二站轴测图


▲以不同方式拼合在一起的展架 ?巢文琦



▲展览现场 ?巢文琦


虽然数字木构是数字设计与建造技术的一种,在展览中所呈现的建筑作品,集中体现了建筑成为一种由要素、单元与体系之间的组合关系,它将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数字设计及其建造的问题。


▲第三站轴测图


▲透过门洞看向展架 ?尹若冰


▲连成一排的单元 ?尹若冰


▲展品细部和展览现场 ?尹若冰


第一站(1):中南建筑设计院教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时间:2022.03.09/15:00

地点:中南建筑设计院十九层中厅

展场面积:154㎡


第一站(2):中南建筑设计院教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时间:2022.03.23-04.23

地点:中南建筑设计院十九层中厅

展场面积:154㎡


第二站: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22.05.13-06.13

地点:华中科技大学蔡鉴楼一楼展厅

展场面积:144㎡


第三站: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时间:2022.06.18-07.18

地点:深圳市南山区万科云城设计公社B612方站Cube Station

展场面积:171㎡


▲展览海报





策展人/学术指导:汪原

策展方: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 青·微舍(武汉)工作室

设计团队:胡兴,刘常明,李哲,孟纪宇,巢文琦

展览统筹:汪师贞,尹若冰,柯希淼,宋振旭,凡晓琪,王璇,张龙昭,程剑雄,房梦雅,崔昊宇

展架深化设计:满木科技

胶合木展架预制及安装: 林榔木建筑

主办方:林榔木建筑,满木科技


参展方:

李保峰,参展作品: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建筑群(游客中心,木匠博物馆,地仙桥,墨客桥,6D影院)

曾忠忠,参展作品:北京交通大学“林间伞亭”


承办方:

中南建筑设计院教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摄影:包若一,巢文琦,尹若冰

制图:孟纪宇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展架结合了传统榫卯与现代的连接方式,所有节点都是易于拆卸的,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它们已被不断地重新组装和运输,完成了三场不同地点的巡展,而每一次,这些展架单元都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用以呈现标准化单元所蕴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22-07-01 15:51: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从建筑的角度探寻洪涝灾害的解决方案

如今在城市里看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热搜词汇,2016年下半年的洪涝灾害已经成为自1998特大洪涝之后,波及范围最广,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最为严重损失的一次洪涝灾害。针对我国目前逢雨必涝,涝后必旱的情况,笔者将从建筑学的角度展开探索,对这一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案将从预防-治理-灾后重建三面进行阐述。 预防 截止2015年,据统计表明,我国九成以上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采取的是快速管排的城市排水模式,依靠下水管道,排水泵站等设施达到快速排出及末端集中控制的排水理念。而这一模式,往往遇到强降雨会因为管道规模等问题造成城市路面积水,因为单位时间径流量暴增超过湖泊河流的容纳上限而造成洪涝灾害,同时由于降水落到硬化路面并随着快速管排重新回到水循环圈内,降水没有得到有效的二次利用,这就造成了我国很多城市降水往往很充沛却常常在满足市民生活生产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的现象。对此,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改变城市排水理念变得迫在眉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