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轻轻地 踏进了您的怀抱
静谧,安详,温暖
像母亲的怀抱
花圃里的花开了
像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青春在荡漾
荷塘的波纹 编织着我们的梦
在绵绵的涟漪里
勾画着青春的遐想" ...
/“古运河畔的绿色校园,为成长赋能”/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61.4亩,需建设8轨48班小学,且预留部分教室为远期发展考量。设计师首先对项目进行了整体化的梳理。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政策背景要求设计师们首先要跳出建筑单体,上升到城市角度思考问题。
▲ 俯视角度的校园呈现优美的几何秩序感
东花园地处七里河生态廊道,西侧紧邻七里河公园,周边环绕东南片区丰富的公园系统,如南门湾公园,文峰公园,三湾公园等。立足于这样的前提,我们考虑将校园内开敞空间与西侧公园体系结合,共同打造城市的南北方向绿轴,以建立生态核心与古运河的连接,将学校的开放空间与城市的慢行系统接轨,使“公园+”的城市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建筑单体与周边整体环境中去。
▲项目区位图
▲鸟瞰,学校与场地的关系
在这样的原则支撑下,设计概念最终定义为 以古运河为根系,以景观通廊为枝干,以各个景观节点为树叶,由西向南发展,生长,进而演变出校园的树枝形态,象征莘莘学子,茁壮成长。 在园区的空间设计中,这个概念也借由“多重地面”、“退台连廊”、“活力空间”和“森林教学”的方式进一步得到体现和印证。
/ 结合绿轴,呼应城市 /
- 功能分区 -
300m运动场的选址考虑到项目西侧紧邻七里河公园,为了使外部景观更好地向场地内延续,将校内环境接轨城市空间的概念落实,且满足活动区适当向社会开放的需要,运动场布置在西侧。风雨操场和食堂则结合行政综合楼及预留教室布置在北侧,主要教学区布置在东侧,各个流线相对独立,避免过度交叉造成混乱。
▲功能分区论证对比
▲校园功能分析图
▲ 目光越过河流,自由流动的建筑表情悄然出现
/ 研究行为模式, 确定内外流线 /
- 流线及出入口设置 -
小学周边的交通堵塞是一直普通存在的社会现状,每逢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聚集大量接送学生的家长,为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 。一些学校缺少合理的规划管理,导致部分家长为了图方便,无视规则,肆意占道,随意停车,甚至停在马路中央,造成道路拥堵。也有大量骑电瓶车的家长将车直接停靠在校门口,更近一步造成了交通堵塞。这样车辆占道乱停的现象,不仅阻碍了市民正常通行,也给上下学的学生们带来安全隐患。
为提供合理的校园交通组织方案,我们对当前的道路情况和出入口选择进行了比对。原控规条件中,基地周边共有三条城市道路,东侧和北侧道路宽度较窄,易造成堵塞;西侧道路较宽,但距离交叉口较近。
▲出入口分析图
另外基地西侧待建幼儿园对小学出入口选择也有影响。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发现无论以哪条道路为出入口,独立承担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压力都很困难,为破除这个困境,必须从造成交通混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出发,全面组织内外流线,最终缓解乃至解决交通问题。
行为模式分析
影响学校交通情况的行为模式可以以时间段划分。“早高峰”与“晚高峰”分别对应“接”与“送”的区别。
▲行为模式分析图
内外流线组织,应对交通压力
-在基地南侧增设一条道路,利用分时管理、控制车流量的方式,将东侧和南侧共同作为校园主要的出入口,西侧设置对外运营出入口,北侧设置行政后勤出入口,四个出入口共同作用,建立校园与城市交通的合理关系。南侧增设的道路同时也是七里河沿岸慢行系统的放大,接送时段结合滨河绿化可作为家长休息区,非接送时段也可作为市政道路,缓解高峰期的城市压力。
▲ 退台、架空、露台打破了城市与校园的空间界限
-对校园内部高低年级进行合理分区,设计对应的接送流线,缩短接送距离,管控交通,缓解城市压力。高年级教学楼距东门较近,低年级教学楼距南门较近。上学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就近选择东门或南门进入校门。放学高峰期,南门和东门作为地上集散区,结合地下接送流线和机动车位,避免家长在校外随意停车引起交通阻塞,进一步减缓东、西、北三侧道路交通压力。
经过以上统筹布局后,校园完整的流线为:
上学高峰期: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路线一致,按高低年级划分,即停即走。1至3年级学生的父母将车短暂停留在东侧港湾式入口侧,学生由东门进入。4至6年级学生的父母则将车停留在南侧港湾式入口侧,学生由南门进入。
放学高峰期: 南侧道路自校门口起向东禁行管理。机动车接学的父母统一由北侧车库入口驶入地下车库,在家长等候区等待,老师将学生分批次统一带入地下接送区,经由闸机交与父母,学生父母再驾驶汽车由南侧车库出口驶出离开。非机动车接学和步行接学的父母,在南侧滨河花园、东北角街心花园和非机动车停车区等候,低年级在南侧集散区接学,高年级在东侧集散区接学。
教职工: 由北侧出入口上下班,物流流线也通过北侧出入口解决。
节假日: 体育场和风雨操场作为限时开放区对社会开放,由西侧出入口统一管理,校内设置封闭管理围网。
▲ 跳跃的橙色黄色给周边带来一丝活跃的暖意
/ 童趣在空间中穿行 /
- 空间设计 -
进一步落实方案概念、流线与校园空间三者的关系,要将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学需求和创新教育理念切实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从整体空间逻辑出发,我们提出了以 “ 森林教育 "作为设计原则。
▲教学区内庭透视效果图
森林教育通常是指一种新的户外教育模式,它被定义为“一个鼓舞人心的过程,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经常性的机会,通过在林地环境里亲身实践学习,实现和发展信心和自尊”。森林教育旨在自然环境中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强调户外的学习过程与实践。 森林教育意味着既要重视课堂学习时“授”的作用,又强调课外生活里“学”的作用,落实到学校空间设计中,即为儿童创造丰富的室外场所,把教学行为从常规教室引入到室外的第二课堂里。
▲底层架空和多首层设计让外部景观得以渗透
细部的空间设计逻辑是充分考虑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空间需求具有差异性。 一至二年级学生需要老师指导和看管的频率更高,对互动学习的需求也更强烈,因此需要在空间着重考虑老师办公室、集中室外活动区域的位置。三至四年级学生的社交需求日渐明显,应着重考虑整体的、宽敞的活动场地。五至六年级学生需要较为安静、集中的学习环境,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互动空间、展示空间。
▲ 从院落看向教学楼
当然,各个空间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实际设计和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交叉,但是,只有当设计师以此为原则进行设计探讨时,空间形态才会自然而然的丰富起来。
▲ 底层的架空与屋顶的活动场地
在本设计中,无论是从宏观的整体逻辑出发,还是到微观的细部空间,其目的都是创造自然具有活力的校园场所。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西侧的自然资源,在基地与公园之间形成景观的延续,学校的底层被设置了大面积的架空,将首层作为景观的过渡面,也将一层全面开放给学生进行活动和文化展示。校园中的下沉空间结合地下接送区进行设置,既作为接送区的出入口,又可作为台阶休息区,丰富了室外体验。报告厅位于中心庭院,以覆土建筑的形态进行展现,顶板转角处的灰空间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墙,烘托了文化气息。操场看台是结合报告厅和地下接送区的覆土层进行设计的,向运动场敞开,更加丰富了垂直场所空间的层次感。
▲分析图
二层以上除了满足常规教学需求的普通教室,利用多重地面系统打破了不同功能简单的排列组合关系,创造了有趣的垂直空间形态。连廊平台逐层变化,强化室内外过渡,中心平台作为活动室的延伸,灵活可变,学生们可在此处自由组织学习群落、趣味角、作品展,促进彼此的交流。屋顶空间同样被妥善利用,屋顶以构架层进行限定,再利用连廊屋顶连接,将三只教学楼串联起来,为空间再利用创造了可能性。结合需求,屋顶空间可被自由划分为多类别的课余活动场所,科学园地和开心农场正是布置在这里。
▲自然与空间的对话
/ 自然延伸,传承文化脉络 /
- 立面设计 -
本项目的立面设计不同于某些学校在形态与理念方面脱节,本设计强调了设计概念、空间理念和形态的逻辑一体化。建筑以树枝状的姿态展开,立面及屋顶(第五立面)也汲取了这一概念,以根系和枝干为元素进行重组和再诠释,使学校的造型更具仿生学特征。
▲校园实景图
水的灵动,根的生生不息,枝桠的展开,寓意自然的延伸和文化脉络的传承,与西侧的七里河公园,以及更西向的文峰塔在精神层次上遥相呼应。 为了完成形态立面一体化的设计效果,外墙采用了新型的,高强度、高韧性的超高强混凝土材料UHPC。 UHPC板在工厂统一加工制造,现场装配,对立面设计的自由度更高,完成度也更加可控。
▲ 秩序感与自由流动共存的立面
东花园小学迁建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内装设计、及报规、报建审查历时近3个月,施工图设计历时近1个半月,后投入施工。 该项目现已建成,于2021年8月完成第一轮招生,预计12月份投入使用。 本项目开展相对顺利,究其原因既有南京创意团队对项目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入研究,也离不开与甲方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沟通。 甲方团队、交评部门、规划部门、各类专家们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最终将原本的概念方案一步步落地实现。
▲ 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体育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 万条内容 · 215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立面新材料:专为建筑而生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今天要介绍的是 超高性能混凝土 ,简称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Ultra-High)是指最高量级;P(Performance)是指性能、功效;C(Concrete)是指混凝土。 是一种 创新性的水泥基工程材料,实现工 程 材 料 性能 的大跨 越 。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