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威胁之一,面对极端降雨显著增加和城市的不断扩张,传统城镇排水系统的脆弱性日益凸显, “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背景下如何系统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提升面对复杂外部扰动因素下排水系统的可靠性与韧性,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造与运行环节都要思考和面对的科学问题。针对传统排水系统的系统性缺欠,就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关键要素“水-能”关系、韧性设计、生态水文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同时就目前实施高排放标准、极限脱氮及污水氯消毒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六个维度、47项指标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评估评价指标体系。
刘智晓( 1972-),男,山东莒县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技术总工,研究方向为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及“网-厂”协同控制技术与策略、极端天气胁迫下韧性污水系统适应性设计及运行控制策略、高效低耗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开发与工程化应用。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15项,主持参与完成了超过300座水厂、污水厂的技术方案、技术审核与方案优化,项目建设及运营调试。在我国最早开展侧流活性污泥工艺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实现10余座侧流发酵S2EBPR低碳污水厂工程应用。
排水系统集中与分散的选择
图1 集中式与相对分散式污水系统的布局及对再生水回用影响比较
“水-能”关系的重构
图2 北京市2015年城市水系统“水-能”关系桑基图
系统可靠性与韧性
表 1 河网水系指标的定义
图 3 流量控制装置在管网中的安装及作用机制示意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可持续性
图4 基于生态水文学视角下的排水系统构建关键要素及相关问题
图5 不同排放标准等级对处理水的藻类生成势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
(以10mgd规模为例,1mgd=3785.4m 3 )
图6 含氯消毒剂在社会水循环及水环境中的主要风险点识别
表 2 “碳中和”战略下可持续排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设置及必要性说明 |
1.可靠性指标 |
排水管网及处理厂片区合理布局 |
根据排水片区,合理规划布局收集管网及污水厂、再生水厂;避免长距离污水或再生水的远距离输送,再生水要靠近用户或用水点 |
“3M”系统设计标准并与防洪标准衔接 |
源头减排系统( Micro System)、排水管渠系统(Minor System)和排涝除险系统(Major System),简称“3M”系统,“3M系统”之间标准衔接及与防洪系统标准的衔接,满足设计重现期;从“源头-中途-末端“系统构建串级流量控制系统 |
|
道路积水深度及退水时间 |
评估排水系统超标降雨系统可靠性及恢复性能。 |
|
管网入渗入流、外渗控制 |
削减管网 “外来水”,控制入渗入流,形成污水调蓄空间;提升管网及污水厂进流污染物浓度,减少中途损溢;低水位地区控制污水的外渗 |
|
CSO(溢流量与频次)或削减率 |
制定 CSO长期控制规划;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施用 |
|
污水厂排放达标率及稳定性 |
满足适用的排放标准下出水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用于评估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及运行的稳定性;可以采用技术性能统计( Technology Performance Statistic,TPS)方法,以TPS为95%的统计值对应的数值作为衡量处理工艺可靠性指标 |
|
断面水质达标率 |
下游断面水质达标率及稳定性是衡量整个城市尺度上总污染负荷排放当量是否满足环境容量的直接反映 |
|
设施及设备闲置率及性能完好率 |
评估厂池站网设施、设备的运行效能,提升灰色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及性能完好率 |
|
排水系统污染物收集率 |
以人均产量为基础,评估排水系统污染物收集率,作为衡量评估排水系统运行效能的基础和可靠性指标 |
|
管网流速及管网沉积度 |
低管网流速易导致污水在管网内部的沉积,损失 COD同时也是温室气体形成的热区;也是雨后管网冲刷导致受纳水体“雨后返臭”的主要因素 |
|
管网病害及混接、错接状况 |
雨污混接造成污水管网污染物浓度降低、挤占排水空间或造成污染物直排 |
|
污水厂进水 BOD 5 浓度 |
进口污染物浓度及污染者指标数据平衡是衡量管网系统建设及运维水平的重要指示性指标。 |
|
地下水采补平衡与地下水质监测与修复 |
区域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及超采强度指标的控制;通过绿色基础设施( BGI)、河道补给、高品质再生水间接或直接回灌地下水;地下水位的保持;地表径流及污(废)水、坑塘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监测与修复 |
|
2.韧性指标 |
蓝绿空间占比 |
淀水林田草在城市建成区占比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城区应对超标降雨事件的就地蓄存、缓冲能力 |
城市水面率及河网密度 |
可采用河网密度(R d )、水面率(W P )、盒维数(D)、水位Hurst 指数(H)等指标用于评估河网调蓄能力,尤其在削减洪峰,降低洪水危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
|
内河水系三维联通性及河道形态指数 |
汛期提高超标降雨及径流的通道及大尺度存储;河道形态有利于提升生物多样性,提升排水过程的韧性 |
|
排水片区峰值流量转输 |
利用不同排水系统的冗余负荷提升通过联通管网进行超标水量的转输进而提升汛期城市级流域尺度的安全性与韧性 |
|
管网在线调蓄和分布式调蓄应用及设施使用率 |
管网在线调蓄能力可以提升汛期排水系统运行安全性与韧性,提升调蓄能力以减少排水系统污染物的排放 |
|
污水厂汛期峰值流量处理能力 |
峰值系数 =污水厂汛期峰值流量处理能力/干季处理能力;强化一级处理设施;生物池侧流工艺、多点进水等灵活性设计;处理单元处理能力的原位可扩展性;处理单元模组化设计等 |
|
雨后河道黑臭及水质恢复周期 |
下雨返臭及恢复周期长说明管网系统存在功能性缺欠或不足,不能承受冲击,导致 CSO频次及量无法满足水环境改善要求 |
|
内涝消除时间 |
表征排水系统雨后的恢复能力 |
|
“厂池站网”负荷匹配性及改进 |
“厂池站网”负荷匹配性如何直接影响排水系统韧性,影响系统排水能力及水量管控和调度能力 |
|
RTC实时控制技术应用 |
缺乏 RTC系统的灰色设施效率低下,导致设施使用率及负荷率偏低,不能发挥设施的最大效能,系统抗干扰性差 |
|
管网关键节点流量控制设施及设备可靠性 |
必要的在线流量控制设备或调蓄设施是保证管网系统流量可控性及避免末端风险集中释放的基础 |
|
3.低碳指标 |
化粪池及管网沉积控制及定期清淤 |
新区或新建区域化粪池取消;化粪池及管网定期定量清淤;管网沉积物控制 |
污水处理能量自给率及低碳技术应用 |
污水处理短流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初沉及活性污泥发酵;主流-侧流自养脱氮技术;厌氧消化沼液处理过程N 2 O实时监测与控制;SND工艺应用;全流程低碳运行策略及碳运行评估技术应用等 |
|
能耗与药耗消耗控制 |
高效设备应用;过程优化控制系统应用;絮凝剂、混凝剂;除磷药剂、消毒剂的节制使用及精确控制 |
|
污水资源回收与利用 |
再生水、 C、N、P回收利用等,资源回收提升系统的可持续 |
|
污水中能源回收及利用 |
污水碳源捕获及碳改向技术;厌氧消化沼气利用;热电联产 CHP;协同厌氧发酵;水源热能提取;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等 |
|
执行合理排放标准 |
选择与当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发展相适应的排放标准 |
|
污泥安全低碳处置 |
取消污泥填埋;厌氧消化与好氧发酵等 |
|
4.生态安全性 |
生态基流达标率 |
区域内代表性河流断面中生态基流达标断面所占比例,反映了社会经济取用水及水利工程调控等对河流维持基本生态功能所需流量的影响 |
生物多样性指数 |
生物多样性指数是衡量和表征水系统生态和环境可持续的基本指标,排水系统外排物料不能破坏受纳环境生物多样性;长期和短期毒性影响 |
|
底泥沉积物污染物浓度及释放 |
受纳水体、河道底泥的污染物浓度及释放特性是影响水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
|
外运污泥生物安全性 |
污水厂、清沟底泥、河道底泥含有众多污染物及重金属等,要进行安全处置避免再次污染水环境 |
|
环保型消毒技术应用 |
采用绿色消毒技术避免消毒副产物对水生态、水环境及种群多样性及丰度的破坏,避免消毒副产物再次进入水源地 |
|
污泥焚烧烟气汞、二恶英等毒性物质控制 |
汞、二恶英等指标要满足国家排放标准要求 |
|
工业废水的园区集中处理与污泥安全处置 |
含有难降解或者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工业废水要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避免有毒物质混入生活污水,影响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污泥安全处置减少或尽量避免工业污染物进入市政污泥处理及处置进而污染土壤或者地下水 |
|
重金属向水体和土壤中的释放 |
控制 Cd、Hg、Cu、Pb等物质向水环境及通过污泥向土壤中释放和转移 |
|
5.智慧监测与风险预警 |
智慧监测、预报及预警 |
采集气象信息,并通过分布式的传感器,对排水系统关键节点的液位、流速、水量、 CSO等关键参数和节点进行实时监测、预报及发出预警信息;仪表选型及布点合理性及经济性;监测频次及稳定性 |
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合流制溢流污水调蓄处理设施与污水处理厂监测 |
掌握易涝点、掌握调蓄处理能力;提供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调度控制依据 ,提高系统合流制溢流控制能力,降低水环境污染风险 |
|
仪表安装及误差 |
满足监测精度要求,避免数据漂移及数据失真,为控制系统及 RTC提供数据基础 |
|
水系统模拟软件或算法应用 |
前期规划方案的模拟及后期运行优化控制阶段的在线模拟并准确、及时给出控制指令;或建立 “网-厂”联调联控优化算法并实现应用与效果评估 |
|
6.非工程性措施及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 |
管理提升与改进措施 |
制定排水系统提质增效及溢流污染控制短期、长周期控制规划;强化日常管理手段、创新和改进管理措施,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效能等。 |
应急管理措施及保障体系 |
日常管理体系、操作规程、调度规则的建立;发生突发性故障、内涝灾害等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适应极端天气的主动防御;对于提升排水系统恢复能力、保证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
|
安全培训及宣传 |
普及应对灾害天气的安全避嫌及常识;韧性城市及韧性排水、景观等 |
|
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 |
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同是效率及质量提升的基础和保障 |
结语
本文的完整版刊登在《中国给水排水》杂志,作者及单位如下:
碳中和视角下城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及评估指标体系
引用格式:
[1]刘智晓.碳中和视角下城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及评估指标体系[J/OL].中国给水排 水 :1- 2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073.TU.20220616.1911.006.html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给排水
返回版块47.28 万条内容 · 133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国内首座!“一次性建成三类水标准”污水处理厂正式通水运营6月23日,中交投资有限公司投建的寿光市西城污水处理厂项目获得寿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批复,正式进入运营期。该工程是寿光市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内首座一次性建成执行准三类水标准日处理5万m3/日的生活污水处理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感谢楼主的分享,感谢楼主的辛苦付出。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