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钱宁院士的书与路

钱宁院士的书与路

发布于:2022-06-23 11:00:23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那一年春天,一位青年学生从南方赶来北京,他踌躇满志,对知识充满渴望,但是没有学过一门河流泥沙专业课程。他心怀忐忑地来到位于车公庄西路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向他的导师请教,如何学习专业课程。他的导师直截了当的告诉他,学好两本著作就可以,并随手递给他一本半旧的《泥沙运动力学》和一本复印的《河床演变学》。于是,这位青年就开始了他阅读钱宁先生著作之旅。


这位青年在中国水科院北院主楼自习室,静心地阅读钱宁先生著作的时候,很多国外著名学者和国内老专家出现在字里行间并跃然纸上。他不禁想到,这里就是钱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主楼,隔壁就是钱先生参与创建的泥沙研究所,门口耸立着先生倡议并成立的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还有先生创办的英文期刊《国际泥沙研究》。在这里,先生于1979年提倡并组织在北京召开河流泥沙国际学术研论会,从1980年第一届延续至2019年第十四届,这一系列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河流泥沙研究走到国际学术舞台。这里是先生1955年回国后,科研工作的黄金十年和青年奋斗过的地方。这位青年偶尔会遇见钱先生的健在老同事,也在一些座谈会上多次聆听老专家讲述钱先生的感人故事和交往轶事,不由心生景仰。从那一年开始,这位青年——也就是我,就下定决心要读好钱先生的书。


我刚开始阅读钱宁先生的两本著作,鼓足了巨大的勇气和积攒了足够的耐心,阅读三遍之后,才略懂其意。即使工作多年之后遇到知识盲点,仍时常翻阅,产生有增无减的赞叹与敬畏,就是想看看钱先生是如何理解和表述某些问题。这是因为钱先生从1950年代初期就开始写作和构思的《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这两部巨著系统总结了1980年代之前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的系统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主要成果,并经过深入思考和精心组织,初步建立了河流泥沙的学科体系。钱先生以勤学苦读、博闻强识和笔耕不辍的精神,把近30年欧美学者关于河流泥沙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全景式总结和亮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那个国际学术交流基本中断、信息交流极不便利和没有互联网通讯的时代,这两本专著成为中国河流泥沙界的必读教课书。这是钱先生以学贯中西的学识和甘当人梯的胸怀,赓续学脉,竭尽全力缩小与国际同行差距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并且通过泥沙短期培训班和研究生课程等方式,为当时国家培养了一批河流泥沙研究的中坚力量。


今年偶然参加一位著名物理学者的读书报告会,这位学者说一个读书人要阅读可见作者之心血的书,如果没有阅读过一本超过1000页的书籍,不能算作读书人。当时我暗自庆幸,当学生时阅读过钱宁先生的两本著作加在一起超过1200页,自豪感油然而生。

   

 钱宁先生于1948-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师从小爱因斯坦教授(Hans Albert Einstein)攻读博士学位,这既是一个学术佳话,也是一段传承之旅。某一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我无意翻阅到1971年小爱因斯坦荣休学术研讨会的会议集,里面不仅有钱宁先生的博士论文的题目,而且小爱因斯坦在最后致辞短文中,反复强调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go out in the field”(到野外去)。尽管钱先生未能参加这个重要的研讨会,但是重视野外考察的学术精神却是一脉相承和心有灵犀。钱宁先生自1955年6月回国后,首先是徒步考察北京西郊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1955年11-12月首次参加考察黄河,1956年7-8月查勘黄河下游郑州至河口段,1958年10月陪同苏联专家查勘黄河。1959年12月参加黄河下游查勘,在花园口滩地查勘时发现河床深层淤积的泥沙比表层泥沙粗,由此产生了研究粗泥沙来源的想法。1965年7-8月赴陕北、晋西北及陇东地区调查黄河中游的地表物质组成。1974年6月,参加黄河花园口至河口段河道的查勘,1975年6-8月,赴陕北、晋西北、陇东及内蒙开展粗沙多沙来源区的野外考察。1977年4-6月再次去黄河中游7个专区、31个县考察,历时58天,记笔记114页,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组织大规模的黄河流域野外查勘。从以上经历可发现,钱先生回国后把个人青春融进了祖国的江河,前后20余年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黄河流域的野外查勘,并最终于1982年形成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的重大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认为是“治黄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记得2012年钱先生诞辰90年之际,导师王兆印教授曾带领我们一行人,持续10多天考察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部分流域,希望探究黄河泥沙粒径变化和矿物组分的来源,这篇论文于2021年发表在《国际泥沙研究》,也是对钱宁先生研究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的一个注脚。结合黄河泥沙的实际问题,钱先生开创了野外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河流研究道路,即:他相信科学理论不应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坚持治河者应不以山河为远,用脚步去丈量河流,通过野外考察和观测形态各异和变化多端的自然河流,使得科学理论与实际数据相互印证,进而探求河流奥秘、追求河流真理和揭示河流之美。在钱先生逝世之后,沿着他所开创的河流研究道路,我们有一大批青年学者和学生前赴后继活跃在黄河源、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和黄河口开展野外查勘与研究工作,而且已经延伸至整个青藏高原河流和西部干旱区河流,以及钱先生在限生命之中未能如愿亲自查勘的众多秀美江河。


那一年,一位研究生协助整理文献资料时,发现钱宁先生指导王兆印教授完成的手写版博士论文《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的实验研究》,以及万兆惠先生与王兆印教授于1994年合著出版的英文专著《Hyperconcented Flow》,这两部论著不仅他引率高,而且至今仍有国际学者引用。1984年10月钱先生在病榻前撰写了《高含沙水流运动》的提纲并担任主编,并于198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由钱宁先生开创和指导下开展的高含沙水流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他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2019年12月,我赴美国旧金山参加AGU秋季年会,利用会议间隙带着一名学生到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参观,这是钱宁先生70年前学习和工作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在校园半山腰处有一排参天古树,当时我就遥想,钱先生曾经肯定路过或者驻足过此处。霎那间的闭目神思,回想钱先生的一百年,仿佛看见一位长者伫立大树底下,怀揣巨著,微笑地凝视前方小路上,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正向他走来。

   

钱宁先生与同事合作出版的两本专著


   

2011年5月10日王兆印老师带领学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途中的绝壁小路


   

2019年12月作者摄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的

参天古树


作者简介


李志威,2007年6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3月硕士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2014年1月获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学位,导师王兆印教授,2016年1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后出站,合作导师张建民院士。现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流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河流动力学研究。


2022 年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上游段考察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5 万条内容 · 3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我们的事业写在万里山河!重磅!写在抽水蓄能产业报告即将发布之际!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抽水蓄能行业分会”授权转载 作者: 水电总院 韩冬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