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园林景观资料库 \ 「收藏帖」中国园林·主题拓展 | 设计研究与场地实践

「收藏帖」中国园林·主题拓展 | 设计研究与场地实践

发布于:2022-06-17 10:50:17 来自: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资料库 [复制转发]


主题拓展

《中国园林》每期会设定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刊登5~8篇文章。主题反映的是当下热点或是值得长期研究的学科/行业重点。


除了当期刊登的主题文章以外,往期杂志可能也刊登过相似甚至相同的主题或专题,抑或是杂志其他栏目中刊登的文章也与当期主题相契合或相关联。尤其是有些研究课题正是从零散的栏目文章到两三篇的专题再到六七篇的主题逐渐发展起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生的过程。


因此,我们围绕当期主题推送 “主题拓展” 栏目,整理出本刊发表过的与当期主题相贴合的往期主题/专题文章和高引用率栏目文章,包含引文格式、摘要、关键词、推送过的新刊导读和知网下载地址以及相关刊首语(主编心语),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延伸阅读,发散思路,巩固知识;同时也能对相关的研究脉络、研究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2022-05主题 |  设计研究与场地实践

    


2022-05 刊首语


从场地到场所

风景园林的研究根植于土地,每一项设计实践都依托于特定的场地,场地是设计的基址,也是设计的源起。


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在每一块场地上都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的累积和叠加造成了场地综合复杂的特征。人们无须刻意观察就会看到场地上的地形、地貌、水文、动植物及人工构筑等,这些附着在场地地表的信息直观地反映了场地的外在物理状况。


然而,在场地的这些表层信息背后,也会隐藏着深层信息,它们记载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演变的过程与趋势、人为影响和干预的原因及强度、各种自然与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只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且对地表空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有长期积累的人,才有可能阅读这些信息,并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调研等方式,从时空整体上把握场地的综合状况。


另外,对于设计师来说,每块场地又会激发出他们心中的感受与联想,这就是设计师所特有的对场地的直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待场地的方式,都会凭借各自的知识储备及对待自然与文化的态度来过滤并加工场地的信息,所以,面对同样的场地,不同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直觉,从而产生对场地的不同判断。


任何一块场地都包含上述3个层次的信息:通过观察可以看到场地的表层信息,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把握场地的深层信息,而直觉则是设计师对场地的个性化感悟和对场地特有潜质的发现。设计师不可能回避场地的条件,将设计当作是在一片白地上的任意涂写,也不能仅仅通过场地的任何一层信息来定义场地。对场地的观察、分析研究和直觉是风景园林师设计灵感产生的源泉,是实现恰当、得体、真实和独特的场地设计的基础。


场地设计就是要解决场地的问题,实现并创造场地在功能、生态、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综合价值。所以场地设计就是基于特定的场地条件与需求而生发出来的空间设计。无论形成怎样的空间,最终都需要人们以视觉感知和身体体验来认识并评价。换句话说,场地只有与人发生关系才有意义。因此,场地设计就是将物理空间的场地转化为人性化空间的场所,并赋予场所以社会、人文和精神的含义。


每一块场地都是唯一的,设计师面对场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设计师对场地的研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设计方向。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在工业时代之前,由于人们力量的局限,所以人们在改变环境方面是克制的。他在《总体设计》一书中写道 :“倘若一个特定地点是地方神明的栖息处,人若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没有仔细研究地方风貌,总是要避免去扰动这个栖息地。土地是神圣的,是不容侵犯的 ;他们能持久,有力量,宽广无边,是精灵和死者的安息之处,是人类生存依托的多产的大地母亲。”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指出,早期的建筑文明是人类对自然理解的具体表现,是人“吸收”环境并使人工建造在环境中形成焦点,不仅“诠释”了自然,突出了其特征,同时也使人工建造自身变得有意义。因此,尊重并展现场地特征的人工建造能够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体现出具有神性的“场所精神”。


实现尊重并展现场地特征的人工建造,需要设计师直面场地,深刻理解场地的表层和深层信息,尊重并展现场地的真实本色,也要珍视源自现场特质所激发出的直觉和诱发出的设计灵感,充分表达出对场地感悟的设计态度,建立起设计与场地的关联,诠释设计的真谛,从而做到相由心生,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如果设计师能够在直觉中敏锐地发现,并调动和强化隐藏在场地深处的潜质,就会塑造出触动人心的场所氛围。


场所的精神需要使用者通过体验才能感知。因而,当一个有意义的场所被创造之后,人的介入方式就是下半程的设计重点。只有设计出最佳的景观体验途径,才有可能获得最优的景观感受结果。场地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针对特定的空间,设计体验的路径和方式,凸显场地特有的触发内心情感的潜质。不同的体验路径和体验方式,会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情感的触动就来自于空间与时间的叠加中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观赏者通过设计的体验序列来感知场所,才能更深刻地触景生情,唤起精神和情感的思绪。


场地设计都会带有设计师强烈的个人色彩。风景园林师需要通过对场地表层信息的观察、深层信息的解读,并用心去感悟场地,诱发出对场地的灵韵的直觉,方能将场地转化为一个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让人与之共鸣的场所。


王向荣

本刊主编

*上下滑动查看。


 拓展阅读 

2014-07主题 设计研究

引文格式: 朱育帆,郭湧.设计介质论: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论的新进路[J].中国园林,2014,30(7):5-10.

摘要: 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发展中所面临的“严谨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主张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应依托设计经验与设计能力,对设计过程进行反思,以增强研究的“相关性”,从而为风景园林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拓展“设计介质论”的研究进路。从设计知识作为独立智力类型的特殊性、设计过程作为求知过程的特殊性,以及设计知识构成形式的特殊性3个方面论述了设计作为研究介质的必要性。梳理了设计研究理论在国内的发展脉络,介绍了设计介质论研究著作、理论框架,以及成果形式等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柏林工业大学环境规划建筑学院联合专题研究团队的“设计介质论”研究初步成果。

关键词: 风景园林;研究方法论;设计介质论

知网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14&filename=ZGYL201407004&uniplatform=NZKPT&v=y_PrpGQ5hZ1nMJ8UwSLcELmoRtYV8jh0-vcJZ04NZG0tRioiuxI3y9T1cGd7kdWv


引文格式: 拉茨·豪普施托克,魏方.论现代主义风景园林师赫尔曼·马特恩(1902—1971)的设计师式思维[J].中国园林,2014,30(7):11-14.

摘要: 因其在1926—1970年所设计的数百个不同尺度的项目,以及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教师,赫尔曼·马特恩跻于德国20世纪风景园林行业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之列。在此展示的信息是一项笔者正在进行中的关于马特恩的博士论文研究的组成部分。旨在为更深入地理解20世纪德国风景园林的现代主义潮流作出贡献。借助于一次有关“设计知识”的博士论坛机遇,对马特恩设计思维观点的探索被作为新的课题引入笔者的研究。马特恩尽管被认为是改革论者,却主要被看作是一位凭直觉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其作品中涉猎广泛的思想被认为是纯艺术和“非理论”的。笔者对此提出质疑,在此展示一种思考的渐进而非盖棺定论,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包容的见解,将他的设计作品与成文的论著一起看作其知识的验证形式,进而对理论的经典科学性见解加以否定。

关键词: 风景园林;赫尔曼·马特恩;现代主义;设计师式思维;通过设计之研究;关于设计之研究

知网链接: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WwvbDWb35_A0C8RGqrPMOa2ff5b99DXLZftvClcrBFuyPeu7UPJD0qrcwlQjft5txmnbQlCw5Z62Ls1bvcKCIalu7PrHIdrdulyc5JvdunrPbOJeUZ7pkg==&uniplatform=NZKPT


引文格式: 丹尼尔·安古罗·加西亚,许愿.几何形体的复杂性:设计师的博士之路[J].中国园林,2014,30(7):15-18.

摘要: 如何以设计师的身份和角度进行博士阶段的学术研究是设计学学生遇到的普遍难题。在对笔者个人研究选题、进展的回顾中引出了关于设计学科研究范式存在与否、其与经典科学范式的关系等问题。研究和设计实际上存在许多重叠的区域,因而区别于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创造性方法更适用于设计研究。

关键词: 风景园林;欧普艺术;设计研究;通过设计之研究

知网链接: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WwvbDWb35_BJKLhEYJnNqjDIDPMBarywvk_K1G6aNW80Swk8u64ZGkIM2MI6gCXZwB1YwElQA9hvyxuajLpNvE18I9zw117saAnJF6WF-O7F9Iv4Li7tNA==&uniplatform=NZKPT


引文格式: 尤根·瓦丁格,郭湧.设计研究概论[J].中国园林,2014,30(7):19-24.

摘要: 在建筑、风景园林和其他文化研究领域内,“设计”正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方法在进行讨论。“设计方法”被看作彼此隔离的不同学术领域之间的潜在媒介,其方法论基础是“作为研究的设计”或“通过设计之研究”。对该方法论基础的概念和理论构成,以及设计研究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将“设计方法”作为不同(学术)知识文化之间所缺失的链接,并介绍了其发展源流,进而论证系统性与常规性设计研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释开辟了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道路的系统性设计理论中的重要里程碑。最后,阐述了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学科内的“综合性知识”的特点,并指出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所面临的机遇、问题和任务。

关键词: 风景园林;设计研究;系统性研究;常规性研究;综合性知识;通过设计之研究

知网链接: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WwvbDWb35_BJKLhEYJnNqjDIDPMBarywvk_K1G6aNW80Swk8u64ZGkIM2MI6gCXZ4pUBTn_7R6L8IQQKGaR_dEoufQWq9tYO9jfc5cx6QkZmyD4YX4zLwA==&uniplatform=NZKPT


引文格式: 歌诗儿·尤斯特,崔庆伟.设计研究模式[J].中国园林,2014,30(7):25-27.

摘要: 介绍了欧洲目前的设计研究发展概况及其背景,阐述了设计研究的模式演变、类型特征与评价标准,强调了设计行为对于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设计研究作为一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知识生产方式,需要紧密联系设计实践与被证实的理论反思。呼吁研究者保持开放态度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通过设立研究机构和加强跨学科交流促进设计研究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 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模式;通过设计之研究

知网链接: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WwvbDWb35_BJKLhEYJnNqjDIDPMBarywvk_K1G6aNW80Swk8u64ZGkIM2MI6gCXZQsMK26_LUWIIeYdSC3u4ZkuOxQNRPdjR5Np6y2ySzzjwJowOlv8_zA==&uniplatform=NZKPT


2021-04主题 景观空间的营造与观想

2021-04刊首语


景观的观察与观想

近日,我作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的评委,为花展中的展览花园评奖。在国际花园区的8个展园中,有3个表达的是设计师对童年成长环境的回忆,其中一位立陶宛设计师的花园就取名为“童年的花园”(Garden of Childhood)。看来,设计师的景观记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设计作品。


自然与人类的影响塑造了景观,而不断变化的景观反过来也影响着我们。景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地区景观的认知会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大脑中,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审美。景观也造就了生活在该区域民众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性格,正如秀美灵动的江南大地孕育了温和细腻的人群,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生活着奔放豪迈的民族。


童年成长的环境带给每个人对世界最初的认识。景观弥漫在四周,无须刻意观察和记忆,这样的风景就会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对童年的生活环境都有着深深的眷恋,童年的经历也往往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创作,甚至诱发出他们特有的艺术风格。如米罗(Joan Miró)那天真稚气、富有诗意和梦境的画风形成的重要根源就来自故乡加泰罗尼亚山地风景所散发出的诱人魅力与勃勃生机;而巴拉甘(Luis Barragán)的孤寂、神秘和怀旧的设计,其重要根源也来自他童年成长的乡村中有天井的房屋,屋顶上纵横交错的木质水槽,以及蓝天白云下骏马飞驰的牧场。


对景观的体验与感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对景观的认知和对空间的评判。童年的景观感受是不可复制的,也是弥足珍贵的,而在之后生活中所积累的景观体验也会为设计师带来丰富的灵感。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就是因为曾经在国家公园的高山上看到初生的纤弱花朵在湖泊边穿破积雪顽强绽放,体验到一种“思想、身体和景观联系在一起的奇异感觉”,才选择了风景园林这个专业。后来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一种人与大地紧密联系的关系。无论什么样的风景园林作品,最终都需要人们以视觉感知和身体体验来认识并评价。因此,对于设计者而言,自身记忆中存贮的丰富的景观体验是使作品具备令人难忘的景观感受的资源宝库。


在课堂上,每一届学生总会问我不少问题,其中“什么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我的回答是:好用、得体、简明和触动人心。其实,做到前三点并不难,经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一个训练有素的设计师就应该具备设计出这样作品的基础。但是要做到第四点却非易事。以我的经验,只有融入天空和大地、与自然同行、神秘并且能唤起情感的作品才有可能触动人心。若想达到这一层次,设计师除了需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还需要具备对土地的清晰认知和对景观敏锐感悟的能力,这依赖于良好的悟性和长期的积累。


由于阅历和知识储备的不同,面对同一片土地,不同的人关注的角度和内容并不相同,不同的设计师也会有不同的观察和感悟土地的方式与途径。我在卡塞尔大学读书的时候,瑞士社会学家布尔克哈特(Lucius Burckhardt)教授的漫步学(Spaziergangswissenschaft)课程总是挤满了学生。这门课程的许多内容是通过带领学生在城市和郊野中漫步来进行环境、历史和文化的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景观的感知。布尔克哈特的漫步学揭示了一种新的景观认知方法,他认为景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观察者都会在感知中创造景观,而漫步就是获得这种景观感知与创造的途径。


在我看来,景观是依附于一片土地的一个空间存在,景观的意义在于它如何被人来阅读和感知。当观赏者观察、进入并穿越景观时,景观就不仅仅是由一些客观物质所构筑,同时也是由时间所构建。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设计一片景观,不仅仅是构建一个景观空间,更是要将观赏者的体验纳入景观之中,让观赏者通过一定的序列,诸如进入、停留、转折、穿越和离开,在时间的推进中感悟这片景观,从而获得某种心中的风景,因为情感的触动就来自在景观空间与体验时间的叠加中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面对一块场地,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必须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隐藏在场地深处的能够触动人心的潜质,并调动这种特质,让景观的观赏者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与景观之间的精神沟通。只有这样的景观才可能成为人们心中的风景,才能让人动容。


王向荣

本刊主编


引文格式: (瑞士)冈瑟·沃格特,(瑞士)托马斯·基斯林.城市中的自然:作为聚合物的景观[J].边思敏,译.中国园林,2021,37(4):6-13.

摘要: 景观是人类活动的结晶:它是由多种符码组成的文化建构之物,需要依赖人类的综合意识来感知。每一次设计干预都会影响景观的真实面貌,此外,还能为人类和动植物的栖息地创造新的环境。必须借助人们的知识积累,并通过识别、关联、权衡和重新组织,才能将景观场所的特征与面貌呈现出来。不仅如此,干预活动还必须无缝衔接到景观自身的千年发展历程之中,因此,景观设计本身也就成为了其自身发展变化的驱动力。我们的设计方法建立在一种鲜明态度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一部分运用6个主题做出相关的阐释,第二部分通过3个示范性项目描述该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 风景园林;步行者视角;作为文化产物的景观;开放空间;共识;类型学;尺度;作为过程的设计;话语;模型;景观记忆;集体知识;探寻和调研



引文格式: 陈洁萍,葛明.场地建造的设计方法论提要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4):14-19.

摘要: 探讨关于“场地建造”的设计方法论提要,在发展罗塞琳·克劳斯图示结构基础上,提升“场地建造”这一概念的设计潜力,致力处理当代建成环境中大量无名景观为基底时所需面对的设计方法论问题。通过对“场地建造”与“场地结构”、“标示场地”与“自明结构”、“轻”与“重”几组关系和相关方法的讨论,试图走向关于场地建造的诗学,形成一种扩展领域的场地书写。

关键词: 风景园林;建成环境;场地建造;无名景观;场地结构;标示场地/自明结构;轻/重


引文格式: 边思敏,王向荣.诗性与意义的景观: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视角[J].中国园林,2021,37(4):20-25.

摘要: 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的“事件”(event),而非单纯的“事物”(object)。以上述关键词为依据,将作为“事件”的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细分为短时段的(瞬时的)、长时段的(行走中的)、混合的(蒙太奇式的),借助于案例所营造情境的现象学分析,认为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敏锐把握,对行走过程的关注与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以及将场地的空间形式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信息相照应,有助于形成富有诗性和意义的、精神性的景观场所。

关键词: 风景园林;景观体验;空间营造;场所精神;诗性;意义;现象学


引文格式: 唐克扬.小径分岔的花园:园林经验的歧路[J].中国园林,2021,37(4):26-29.

摘要: 通过分析博尔赫斯的同名小说,讨论了中国园林研究的字面含义和它潜藏的文化意义之间可能的错歧。这种“分岔”并非意外,而是设计意图和事后使用研究本身的错歧,对园林的错解,也就是园林作为一种意义生成场域的题中之义。真实存在的园林既存在着设计和理解的内部“分岔”,也会因为时间历久带来对于过去的误会。与其说,面对园林总能收获整体和浑然的世界经验,不如说,步入园林的时刻也必将承受其局部和片段,因不同组织方式和分歧的事后认知将带来多种阐释,这种多样性有可能导致混乱和迷失。然而,分岔同时意味着交叉,在不断的分岔和交叉交替中也带来园林意义永续的可能。

关键词: 风景园林;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迷宫;园林研究


引文格式: 温子申,(澳)冯仕达.园林体验的再理解:《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探读[J].中国园林,2021,37(4):30-35.

摘要: 通过关注园林画和园林诗文中的图文关系,提供了《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的初步探读,阐释了拙政园中多感官体验所形成的园林想象。分析起始于对三十一景中图文的整体阅读,并在接下来对其中五景展开精读。精读部分着眼于诗和文字在时间、感官和氛围上的互动作用,展现了文徵明通过诗画所构造的想象世界,重新思考了再现和指涉性在此《诗画册》中的意味。提出《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作为一种图文互补图景,呈现了多感官的园林体验,而非一种客观的空间建构。

关键词: 风景园林;苏州园林;文徵明;拙政园;《文衡山拙政园诗画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多感观体验



引文格式: 慕晓东.辰山矿坑花园:一个多重性体验的风景容器[J].中国园林,2021,37(4):36-40.

摘要: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为评述对象,主要聚焦这座园林的多重景观体验。借助诠释学的解读方法,这些体验可分为形式性体验、综合性体验和矛盾性体验3类。通过矿坑花园的分析性评论,试图深耕景观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以最大限度召唤当代人丰富但被遮蔽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 风景园林;景观体验;形式感;瞬时性;矛盾性;矿坑花园



栏目文章

引文格式: 崔柳,李雄.共时性、历时性时空观于风景园林学设计研究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4,30(9):63-66.

摘要: 通过剖析语言学中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方法,提出共时性的事物要素间的组织关系研究与历时性的事物系统整体的时序发展研究的重要内涵,并以此联系至风景园林设计的流动性空间本质,通过共时性的风景园林系统结构研究与历时性的风景园林系统演变研究,提出了建立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时空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风景园林;共时性;历时性;设计研究

知网链接: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WwvbDWb35_D1IGvtUkPY5l9YsVNnfdkx6Se-RpnbHs6lmGicmqcWjaPQeZN65XeiUBKxf2B8XOysV6-5XVkAEl1RnLKzGgv09aL0itTIq-0DZg_AdPGhvw==&uniplatform=NZKPT


引文格式: 徐思婧,朱建宁.基于可拓学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8):52-57.

摘要: 可拓学是一种辅助策略生成的方法,正被逐渐应用到建筑、城乡规划等领域,先通过流程图和表格说明园林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说明可拓学引入园林设计的切入点和作用原理。阐述了可拓学基础知识,整理了发散与重构、共轭分析、相关网分析3种可拓园林设计方法,初步构成可拓园林设计方法体系,并用1个实案例对可拓方法进行演示。

关键词: 风景园林;可拓学;园林设计;设计方法;设计逻辑

知网链接: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WwvbDWb35_D4LJPgIXlt_19n7E7CoiQ_aWoAtWFAWji0anhoD84YZWeYqgU0H1wq5nWxrfe8oDKn3u8nuASc-uHvqTU84KXfL_R1HOWRDbDvd4_qKTnKgQJeBHbCMSWj&uniplatform=NZKPT


引文格式: 李树华.“天地人三才之道”在风景园林建设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探解: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风景园林设计论研究(一)[J].中国园林,2011,27(6):33-37.

摘要 :“天地人三才之道(简称‘三才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对“三才之道”进行了溯源和新解,在此基础上,先后探讨了在景观类型划分、人居环境形成过程、传统园林形成过程中“三才之道”的应用,并从“三才之道”的视点出发总结了风景园林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基于天、地、人的风景园林设计论(或者设计结合天、地、人)”的学术观点。

关键词: 风景园林;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结合天、地、人;人居环境;探解

知网链接:

https://t.cnki.net/kcms/detail?v=WwvbDWb35_Dq6tD6XZST6hOW8RLjCXVRkKrFC9I8hUUqTehBwSNhtMnM5WUTGKaiW7sc6hLb6LEqaHBkpiiUVcCgnYQdVv0M0EDy7AmKPff_3f7vRZ8Ihg==&uniplatform=NZKPT


引文格式: 李树华.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植物景观营造理论体系构建: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风景园林设计论研究(二)[J].中国园林,2011,27(7):51-56.

摘要: 从“天地人三才之道”出发,对植物景观营造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讨。“天才”指的是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植物景观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地才”指的是地形、土壤、水系、动植物等因素,在这些因素作用、影响之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人才”指的是各种人文(为)因素,在这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之下,形成了多种人文(为)植物景观。由这些研究结论衍生、发展而来的有乡土植物理论、植物群落理论、潜生植被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生态位原理以及适地适树原则等。我们称前者为“植物景观营造基础理论体系”,称后者为“植物景观营造发展理论体系”。

关键词: 风景园林;天地人三才之道;植物景观营造;设计结合天、地、人;理论体系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园林景观资料库

返回版块

3.37 万条内容 · 8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期刊导读】传承有道,发展有脉,创新有源——新时代中国园林人的使命与担当(2022年第5期)

传承有道,发展有脉,创新有源 ——新时代中国园林人的使命与担当 文/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贺风春 2022年4月1日雄安新区迎来成立五周年纪念日,从前期的顶层规划设计到如火如荼地全面铺开建设,一幅生生不息的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