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讲BIM,是10年前的2012年6月,在大坪万友康年酒店举办的一个高层讲座会议上,那时我还在某公司任产品经理,10年过去了,BIM现在如何了?回顾过去写点感悟,分享一个BIMer老同志的心得体会。
为便于阅读,我分为九个小主题: 一、关于BIM概念认知;二、关于BIM价值认知;三、关于BIM执行(应用);四、关于BIM标准;五、关于BIM收费;六、关于BIM人才;七、关于BIM政策;八、关于BIM技术支撑;九、总结。
其实每个主题都可以深入展开,限于篇幅,只提炼要点阐述,如果您对其中某个主题感兴趣,可以给我留言,再做专题分享。本文预计阅读时间为10分钟。
客观地讲,现在建筑业已经没人不知道BIM了,刚刚热播不久的职场剧《理想之城》,由孙俪和赵又廷联袂主演的造价工程师也宣传了BIM,现在很多非业界人士也知道建筑业有个叫BIM的词儿了。
记得2015年我参加“国家人社部专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的BIM高级研修班时,有个来自中石化的同行在会上提问: “我们这个行业不是Building啊,怎么能叫BIM呢? ”其实不同行业都在采用类似BIM的技术,你可以再取个名叫OIM、RIM啥的,只要大家认可接受就行。 如今,其他行业(水利、民航、铁路、电力等)都接受这个叫法—“BIM”,BIM的概念认知已经是很普及了。
二 、关于BIM价值认知
10年前,很多人说BIM就是做效果图,现在这样说的人很少了,在价值认知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还是参差不齐的,用“瞎子摸象”来形容大家对BIM的价值认知,是很恰当的。
我想这也是由于建筑产品 “参与方多,投资额大,非标产品,交付期长”的特点决定的。 不同的参与方角色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对BIM的价值认知也是不同的,甚至还有冲突; “投资大”这个特点,让建筑产品天生就具备了经济领域的金融属性,再加上“交付期长”这个特点,所以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银行贷款项目,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公私合营项目,资金的时间价值是相当重要的,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
同时建筑产品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社会效益性,所以几乎每个工程项目都存在“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从业人员怎么把BIM深入到这些方方面面,发挥其超越传统项目管理的价值,让BIM思维变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而不是一次行为,去提高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很有挑战的,特别是在这个农民工劳动力占比高的建筑业来说,推行BIM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建筑产品“非标产品”的特点,对项目管理中的技术经济方案评价和过程造价控制尤为重要,造价控制的目的是能不能做到事前控制? 而非只是事后计算正确即可,现在造价对BIM几乎是无感的,因为其业务生态相对固定了,这既是技术层面的BIM价值认知冲突,也是规则层面的BIM价值认知冲突。
如果说10年前造价人员是建筑业中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先锋群体,但今天他们显得有点落伍了。
影响BIM执行(应用)还有个现实原因是当前建筑市场大环境增速放缓,BIM没有项目载体,据资料数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已开发的存量住宅商品房面积达160亿平方米,中国现有城镇人口有8亿人,平均每人要购买20平方米,才能消化掉存量建筑产品。
四 、关于BIM标准
自从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颁布了159号文《住建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之后,国内掀起了BIM学习热,在各种讲座、研讨会、BIM应用调查报告中,大家谈BIM应用执行最大的障碍是缺乏BIM相关标准。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不是缺BIM标准,而是BIM标准太多了,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标准、企业标准、项目标准以及专业标准,很多标准缺乏实操性,为标准而标准,标准之间又没有标准,最后又成了没有标准。
BIM是新兴技术,在以前的概预算计费体系中,费用构成没有BIM这一项,也就是BIM费用到底应该在哪个费用项列支没有明确,导致项目在估算、概算和预算阶段没有考虑这笔费用。
现在全国各地出的BIM收费参考依据中很多没有明确,只讲了该算多少的问题,同时出台的这些收费参考依据大部分不具有法定地位(注:针对政府投资项目而言,需要采用具备法定地位的概预算计费体系,而这些项目在我国又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源头上就没有解决BIM执行应用的费用问题。
最近重庆出台的2021概算编制办法,在“工程建设其他费”中的设计费中给予了明确,这是目前国内概算计费中对BIM比较明确的正式计费依据。但其中 “工程建设其他费”的咨询费中并未明确有BIM咨询费这一项,是值得商榷的(作者观点:现在咨询费中仅有设计咨询费和工程造价咨询费两项,而BIM咨询费并不能归属其中任何一项,应该单列)。
至于具体怎么计算BIM费用,截止2021年底,全国陆续有14个省市出台了BIM收费的参考意见(不包含其他行业如水利、铁路、公路等)。虽然有了这些收费参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多数没有按照这些取费参考执行,BIM市场红海一片,价格混乱,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这样导致最大的隐患是BIM执行应用中的“偷工减料”,这样做出来的成果拿去执行应用,其效果可想而知,BIM的基本费用都保障不了,就更谈不上BIM应用的创新与发展了。
BIM建模人员呈现年轻化特点,在各个企业做BIM建模工作的,基本是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但是BIM不仅是BIM建模团队的事,更大的价值是在管理端和一线作业层要应用,而现在他们对BIM的应用掌握是很欠缺的,原因在前述二“关于BIM价值认知”中已经提到,但这恰恰是BIM应用效果的“短板”。
住建部颁布了【2015】159号文件后,可以说是BIM政策文件的一个起点,后续国务院、住建部和各省市级主管部门又多次相继颁发了BIM的相关文件,为BIM的应用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对而言,目前在项目招投标环节的政策文件不多,虽然越来越多的招标文件要求用BIM,但招标文件只要求投标人提供BIM模型截图作为评审依据,如果只提交BIM模型截图就算是响应了招标文件对BIM的要求,就太容易满足了。
因为现在“P图”软件功能太强大了,投标人很可能就不会认真去响应招标文件的BIM要求,这种应用也是属于应付类的,没有实现招标文件想要实现的初衷。
回顾这10年来,在全国范围内BIM政策已经出台很多了,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到底执行了多少,效果如何?
八、 关于BIM技术支撑
这个支撑分为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BIM不是最新发明,早在1975年美国查克·伊斯曼(Chuck Eastman)教授发表《建筑描述系统概要》时,就提出了建筑产品存在的问题,只是受限于当时没有可以支撑BIM的软硬件环境而没有办法实施。
现在有了BIM软件,互联网、云计算、AP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也发展迅速,英特尔13代CPU即将发布、NVIDIA 3090Ti已上市、IOT、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VR等设备,有了这些才有了今天的BIM应用。
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软硬件还不能很好支撑Revit大体量模型数据的无感计算和泛在协同,距离人们对BIM的美好向往还有不小差距,比如Revit并不支持多线程CPU计算,所以即使是多核多线程CPU,BIM大模型的卡顿现象并未很好解决,或许在20年前Revit架构设计之初就没想到CPU技术发展这么迅猛,导致了时空技术上的不匹配。
那我们能不能不用它们呢,自己开发软硬件的来加以解决呢?这样既解决信息安全又自主可控。
我简单罗列了一下,要真正做到自主可控,需要从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建模软件、模拟分析软件、动画软件到电脑主板、CPU、图形显卡技术等全方位入手,打造一整套业务生态系统。这需要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公司长时间埋头苦干不求回报默默耕耘,想赚快钱的干法是搞不出来的。
现在国内自主可控最多的BIM软件就是BIM平台软件,据统计不下上百种,科度公司在BIM实践中使用了七八种不同的BIM平台,发现其技术实现方式大同小异,模型轻量化效果也差不多,遇到大模型在线显示也是各种卡顿,从平台实际使用效果来说,距离人们对BIM的美好向往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如何,这10年来,BIM在国内的普及应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很多工程项目如果不采用BIM技术,其“质量、工期、成本和安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
当下已经是数字经济时代,交通出行、餐饮美食、零售购物、娱乐传媒、生活支付、医疗卫生等行业都搭上了数字化快车正在加速向前,游戏行业更是进入了元宇宙时代,电影《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直观地展现了元宇宙的场景,而BIM可能是建筑业赶上数字化快车的最好或最后一次机会。
在26年前(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edia Lab)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写了一本书叫《数字化生存》,如今我重温这本书深刻感受到,庞帝教授的大部分预言,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他也因此被誉为全球最具洞察力的预言家之一,如果再请庞帝教授预测一下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
打开你们的脑洞,去畅想吧!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行见BIM
返回版块9265 条内容 · 6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6月13日实施!内蒙古发布《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标准》关于批准发布《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标准》为内蒙古自治区建筑业协会团体标准,编号:T/ICIA 0004-2022,自2022年6月13日实施。 2022年5月27日 其中,关于全过程工程咨询数字化业务平台的相关要求内容也被纳入到该标准中。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BIM建模人员呈现年轻化特点,在各个企业做BIM建模工作的,基本是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但是BIM不仅是BIM建模团队的事,更大的价值是在管理端和一线作业层要应用,而现在他们对BIM的应用掌握是很欠缺的,原因在前述二“关于BIM价值认知”中已经提到,但这恰恰是BIM应用效果的“短板”。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