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不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本土建筑师的成长。张鹏举作为老一辈的本土建筑师,又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还有着被一代代的后来人学习的风骨与品格。
在一次讲座中,张鹏举提到他的建筑设计实践基本都在内蒙古,走出学生时代便耕耘在内蒙古这片广袤而坦阔的土地上,教学研究于此,设计实践于此,一人一生守一城,浸入了真正的地域认识、场所精神。
更浪漫的是,张鹏举又作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前院长,他所设计的建筑学院楼至今都静静地躺在内工大的校园里。2008年到2021年间,从旧工厂改造为建筑馆开始,他又连续两次负责建筑学系馆的扩建工程。在内工大教学,也在内工大实践,一座大学的建筑学院以这样的纽带牢牢地与这位院长连系在一起。
建筑馆三期工程鸟瞰图
“记得早几年应邀去他的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座,就在他刚刚完成的老厂房改造的建筑馆中。质朴的材料、精准的细部,丰富的空间,精心保护和巧妙利用的工业遗存都散发出强烈的力量感和震撼力,记得我当时向同学们有感而发:这是我见过国内最好的建筑学院的大楼,是出建筑师的好地方!”
崔恺在《平实建造》里作序如是。
这篇文章将追溯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的改扩建,回望张鹏举的三次校园工程实践。
01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设计
让旧厂房变为建筑馆
2008年
旧工厂面貌
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厂,曾是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其生产活动一度构成了学校的支柱产业。其中的铸工车间,于1968年建设,1971年投产。产业结构调整后,车间各部门陆续闲置,到1995年整体处于废弃状态。2008年初,学校决定改造,赋予其新生命。
这座曾经的铸工车间,静立在校园中已有40余年,陈旧的红砖墙面,斑驳锈迹的机器,绿色掩映的吊车梁,加上矗立其中的烟囱……处处都在唤起人们已经久远的记忆。
显然,若要保证建筑持续存活,需要使用而非仅仅观瞻。旧的工业厂房需要在沉寂多年后容纳校园内新的故事。
不同于北京789、上海8号桥等优秀的工业遗迹改造案例,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旧厂房并没有要改造成某种建筑的明确功能要求。 所以设计团队面临的首要工作便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已存旧厂房空间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判断将旧厂房改造为容纳什么样功能的新建筑,进而进行适应新建筑需求的改造设计。
因此,改造工作是一次空间与功能的因果思考及其互动适配的创作过程。 工业厂房通透开放的大空间,自然裸露的细部构造触动了建筑师敏感的专业神经,这些空间特征恰恰与建筑学重交流,观察、实践的教学特点相吻合。
于是建筑师敲定要将旧厂房改造为建筑学系馆。 根据各处空间的大小、尺度、明暗及氛围等布置展览、评图、展览、报告、设计及模型制作、艺术沙龙等具体的功能房间。
1号厂房为独立车间,空间尺度、视线、音质与报告厅的设计需求完美契合,故保持其整体结构原有状态,改造为报告厅与物理实验室。
2号厂房高度为15 m,较高天窗纳入的自然光为美术教室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其中设置夹层,形成三层空间,二层为评图空间,三层为美术教室。
3号厂房可视为天然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空间,高大的空间 为专业教学的实体建造提供了足够的高度,南侧形成三层专业教室与多媒体教室,北侧为行政办公空间。
4号厂房在保持原有结构、设施构建与材料的基础上,增设夹层,形成沙龙空间,用于活动交流。
以功能空间布置优先,建筑师同时在统筹其他层面,解决综合性的复杂问题—— 塑造具有人文记忆的建筑品质,营造开放交流的空间氛围,采用适宜的生态策略。
旧工厂承载着年代久远的工业记忆,拥有人文性的建筑品质。为了让其在改造过后不遗失这宝贵的人文品格,建筑师在材料、装置、构造、色彩等多方面发力。在材料上,大量使用能传达工业气质的钢构件,用粘土砖的古朴温柔增加怀旧的情调,又用水泥地面增加了建筑粗犷的气质。
十几米高的开敞车间,引导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布置建筑馆的功能。要营造开放的空间氛围,建筑师在空间划分上减少了封闭和隔断,力求使各个公共空间联通起来,所以在加层获得更多使用面积时,建筑师的原则是在不影响视线通透的地方加层。
除此之外,在开放的前提下创造便于交流的品质需要创造领域性。领域性的获得除了一定界面的围合之外,还通过旧设备来完成。倚借这些留在历史印痕的物体,交流的行为更容易上演。
扩建、接续建筑,无论涉及功能还是形式,核心都是关系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在使用四年之后获得了扩建的机会,主要目的是将学院四个本科专业的所有教室纳入其中,以方便教学与管理。
对于这个项目,功能是确定的,场地是确定的,不确定的是 新馆将以怎样的关系呈现在既有老馆的环境中?而新馆的空间表情又将如何表达? 这将是扩建设计中的重点,亦是难点所在。
如果说第一期工程是旧工厂的新改造,第二期扩建工程则是新馆与旧馆的融合。
受制度限制,与老环境能建立最直观联系的粘土砖被限制使用,所 以建筑师将设计的关键点放在了空间性格的同一性,而不依赖于红砖表皮的视觉策略。
为了延续与旧馆的空间表情的统一性——让新馆拥有旧馆的厚重和真实的氛围。建筑师最终选择了用混凝土砌块 砌筑 的材料结构方式。砌体墙给人以古朴厚重的感觉,而直接披露结构方式又与旧馆结构展露的特性相呼应。
为了应对砌体结构的空间逻辑,新馆的平面布置采用自下而上的标准单元。在均质分布的六个单元中,五个是功能教室,一个为辅助空间。各单元拉开缝隙,在南北对峙的四个缝隙空间中,北端两个设置楼梯。
南端则开敞面向室外,视线连通该处的老树增加了休息交流空间,打破走道空间的单调。这既是老馆空间的重要设计策略,亦是形成同样空间性格的重要前提。在首层,处在连接老馆部位的功能单元,将非结构墙体清空后形成展览空间,在人流必经的动线中看展览也是老馆另一做法的延续。
建筑创新实验中心项目位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园内,属于建筑馆的第三期建设内容。项目的建设旨在完成对建筑学学科下设的各类实验室进行重新的集中和整合。
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园建成年代早,校园建筑整体较为陈旧,在下一步校园散点式的建筑生长过程中,校方预期 在历史感较强的校园环境中,突显一批有一定时代性和标志性的建筑物,以此和旧有建筑形成一种年代跨度上的差异,反映学校历史积淀的同时,带来一定的时代气息。
设计者经过综合场地和建筑功能的思考,选择了以方形体块去进一步处理建筑形式、结构、功能的统一。
整个大楼以容纳各类实验室为功能核心,建筑师通过将公共服务空间置于平面的中部,两侧排布实验室,通过平面空间的切分,使得建筑空间利用高效,形式简洁。
整座大楼延续和发展两期工程的通风和采光设计,第一期工程通过利用场地原有的工业烟囱和通风井组织室内的气流,第二期工程则通过建筑体之间留缝组织了通风路径,利用热压强化各层单独的通风。在第三期工程中,建筑师通过错层和竖向通高空间的设置形成了利用风压和热压通风的形式,暗合旧馆的空间操作手法,形成了建筑之间内在的联系。
新馆在用玻璃、阳光板等材料突出建筑时代性特点的同时,还在底层延续了砌体的肌理,仿佛在与场地和环境的古朴静美发生某种对话。
从2008年到2021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系馆的三期工程依次设计、建成,从旧厂改造到延续老环境和新建筑更新。像一条新与旧的时间线索,连系着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文脉。
张鹏举在校园的三次建筑设计实践立足于功能与空间的适配,继而着力于“校园绿建”这一生态策略,通过建筑形式、设施设计,利用风压热压实现自然通风;也通过设备、材料、色彩等实现工业文脉的回溯和场地元素之间的呼应;还通过建筑设计、材料选择实现建筑造价的控制。
张鹏举用横跨10多年的设计实践生动地诠释了建筑师在设计时面临的境况的复杂性,也证明了建筑方案是在回应和解决多方面问题的真理。
百度百科给张鹏举的词条简介中有这样两句话 “1990年至今,一直从事专业教学;1985年至今,一直从事建筑设计。“
他曾说:“我至少是没有把业务拓展到内蒙以外当作自身或者设计院未来的发展目标。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如果把建筑看作生存的话在当地就够了,如果有追求在当地也足够了。 更重要的是,我在自己生长的地方设计建筑,个人觉得是一件很有满足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多看到世界的广大,我越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丰富。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最后反而求诸己,扎根在内蒙古这片沃土,所以他的建筑不断地与环境讲话、也在介绍着他平实而执着的精神。
2.贺龙,武永江,张鹏举.方体的空间操作——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创新实验中心设计[J].世界建筑,2021(07):114-119+126-127.DOI:10.16414/j.wa.2021.07.019.
3.王志强,张鹏举.“不确定”的遗产再生策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改造设计再思考[J].建筑遗产,2021(02):112-121.DOI:10.19673/j.cnki.ha.2021.02.012.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