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
2021年11月5日,苏州入选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城市 。
石路商圈是苏州市城区内重要的商业节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石路步行街公共空间环境的提升是对苏州“城市更新”工作的有效实践,具有示范作用。
石路步行街航拍(摄于2020年12月28日)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最擅雄。” 阊门一带自明起即是苏州最为繁华的商业地带。
时至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有着“中国实业之父”之称的盛宣怀在阊门外修筑了一段碎石路,便是如今石路之名的由来。
2001年,苏州制定了把石路地区建成苏州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并提出将石路改造成步行街的方案。2004年,石路步行街一、二期全部完工,使其重回一线商圈,但由于改造需求,原有南段淮阳河河道被硬化覆盖,变成暗河。石路步行街区域内旧时印迹仅剩淮阳河北段150m的河道。
随着周边众多新兴商圈和综合体不断涌现,使得业态布局不合理、设施老旧、拥挤杂乱的石路地区再一次淡出人们的视野。
时至今日,拥有百年底蕴的石路,虽历经岁月沧桑,但风韵犹在。它是昔日“四方万里希世难得之宝汇集”之地,也是苏州商贸业的窗口。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石路如何迎头追赶,重回巅峰,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老苏州人共同的愿望。
周边环境
体验经济的崛起
“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作道具,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石路步行街环境重塑,可以丰富使用功能、创造互动场景、营建场所精神,从而迅速提升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受,吸引人流,增加商机,重现繁华。
经过多年的疏导与治理以及周边建设的基本完成,石路片区的市政交通网络面貌得以全面改善。广济路、金门路等主要干道的改造拓宽、公交线路的加强、周边停车空间的逐步增加与轨交1、2号线的通车使用,大大提升了区域的可达性。
2018年国家商务部印发《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推动高品位步行街建设的通知》,要求对一些基础较好的步行街进行改造提升,通过优化街区环境、提升商品档次、完善服务功能,进而改善消费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与吸引力。石路步行街的改造,需要符合建设指导要求,打造高品质的商业公共空间。
苏州华贸中心是北京华贸中心的升级版,旨在创造世界级商圈、长三角新地标。华贸中心的强势入驻,为石路商圈重返C位奠定了基础。石路步行街与之隔街相望,应借势而上,空间联动,在延续高品质环境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场地的文化内涵与特色,让“姑苏风情”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
体验经济的崛起
此次设计研究范围北至上塘街、南贴金门路、东靠阊胥路、西临广济路,总面积约7.7公顷,涵盖整个石路步行街区。重点设计区域为步行街十字轴线,面积约2.1公顷。
产权多元,各自为政
—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加之在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建设,整个步行街区内向空间以“中度活跃”界面为主,缺少足够的开放性,而大部分活跃的零售与餐饮功能则在街区外围面向市政道路,对步行街内部人流的引入与集聚有较大的影响。
空间零碎、风貌多样
—建筑风貌类型形式多样,品质参差不齐,底层界面缺乏连续性,场地空间竖向衔接不畅,步行街区向外延伸联系不畅,硬质场地利用率低,河道界面封闭僵硬,高差大,亲水性不足。
功能缺失、特色不足
—场地主要为通行功能服务,水景互动功能低,缺少活跃的能够聚集人气的功能场景。步行街区文化内涵体现不足。
设施凌乱、配套欠缺
—步行街区及其周边停车空间仍不足。 步行街内座椅、垃圾桶、路灯、公共艺术品、外摆家具等设施缺少整体设计和布置,美感缺失且利用度不高。
复杂的步行街区现状条件对景观的设计
提出了挑战 :
四两拨千斤
—从景观角度出发,怎样在不完全依赖产权主体的业态调整之下,也能够实现步行街区的焕然一新的面貌,达成人气聚集的目的?
聚零为整
—怎样通过局部添加与改造而不是大面积拆改,以实现步行街空间与风貌的整体性、协调性与连续性?
活水亲水
—怎样实现“复水”后的水质提升及其沿线活跃功能的特色营造,展现苏州古城的水文化?
结合文化
—怎样将传统文化及场地记忆融入现代景观中而不显格格不入?
统筹推进
—怎样通过对街区内部及其周边各类配套设施的统筹协调来满足使用需求?
·既能通行,更能驻留,为商业活动提供
户外延展的可能
石路步行街总体空间设计理念灵感来源于传统弹石路,设计取石路最初的场地肌理印记,结合现代景观装置与绿化元素,以“绿谷浮石”为主题,打造肌理连续、视觉突出、造型时尚、互动梦幻的景观焦点,构建步行街公共空间自有的完整空间体系。
为了能够凸显步行街区的场地特色,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所体验,设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研究:
步行街主体结构呈 十字格局 。
东西轴线 起始于南浩 街,西达广济北路,设计将增加石路步行街与华贸的空中联系,在二层标高增设步行桥跨越广济北路,实现华贸和石路和南浩街的顺畅连接,打通东西轴,将现代都市与传统苏式街巷串联起来。同时,设计利用台阶、天桥,实现公共交通、场地、华贸的立体联通,利于人流的导入。
立体交通剖面图
人行天桥跨越广济路连接石路和华贸
南北轴线
起于上塘街,终于金门路,是基于现状河道水系格局,展示传统河岸街巷风貌的轴线。金门路南入口人工水景与自然河道叠合而成,沿河向北展开以苏州水巷文化为媒介的双层水岸轴。
南入口水景放大平面
人工水景与自然河道的叠合解决了河道过深无法体验的弊端
设计汲取原有石路空间中纵横交错的水系,邻里交流的场所,承荫纳凉的亭廊绿地等场景要素,将其融入步行街空间塑造中,通过对水系河岸、事件场所、口袋绿地、功能构筑、文化场景等方面的全新景观化演绎,展现历史记忆、场所精神与文化内涵。
改造原有水景,将淮阳河恢复为南北贯穿的特色水廊,模拟苏州水巷的空间格局,并增设水岸步道边的停留节点。南侧河道宽度变化较大(6-15m),两侧有亲水步道,驳岸层次更丰富,景观性与体验性更强。
水岸活动节点分析
水岸效果图
结合场地尺度与建筑界面进退关系,增加焦点场所、停留场所和通过场所三种类型,为各类活动提供展场,增强景观与建筑的互动性,引爆活力。
保留场地骨架乔木的基础上,植入小尺度的不同功能的口袋绿地空间,增加步行街绿量,改变步行街单一干硬的质感,强化公园感体验。特征植物的引入,让人体验季节生动的变化,时间的更迭。
04 功能构筑
承载不同功能的艺术构筑的置入,在提供遮阳避雨功能的同时,缓解相邻建筑对行人产生的压抑感;而夜间则成为灯光秀的载体,描绘变幻的景致。根据功能和空间的需求,不同尺度、不同表现形式的“石之云”贯穿在步行街内,构成步行街隐性的有盖走廊,提供了不同活动的空间限定与引导,成为石路步行街景观新的记忆,也为未来多元化活动提供多样的可能和变化。
05 文化场景
通过挖掘与石路有关的字画历史与周边文化要素,结合步行街空间节点,以有形有感的方式嵌入到不同的空间载体,沉浸式体验”历史的记忆“。
为营造具有良好昭示形象的入口节点,针对东、西、南三侧主入口周边沿街建筑立面进行重新改造,在保留原建筑结构柱网的前提下,将立面材料更换为开放,友好,具有互动性的玻璃幕墙,以体现现代时尚的步行街气息。
内街区域的建筑由于权属不同,时间老旧,改造难度较大,建议对外立面以材质统一的艺术表皮进行装饰。连续、图案感较强的艺术表皮在美化立面的同时,也能保证内街建筑改造的经济性。
01 取“石”之灵
将“石”字与场地肌理相结合,抽象为场地独有的精神符号,并运用于各类家具小品的图案设计中,使其具有强烈的领域特征;运用自然石块作为景观家具设计材料,体现场地文化内涵的厚重感,与轻盈的“石之云”形成对比。
02 历史刻画
将石路历经的变迁以时间卷轴的方式,通过刻印于景观铺装之上的手法,再现历史长河中的一幅幅经典画面,回溯历史,唤醒对石路历史、姑苏生活的回忆。
03 文艺活动
场地的东西向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将山塘街、南浩街等区域的民俗活动向步行街延展,增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联动。
苏州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不仅有传统历史保护区,也有全新的工业园区,还有新旧交织、风格混杂的区域,如石路地区,这类城市空间和建筑形式是苏州城内最没有苏州地方特征的地方,但却是中国大部分城市都似曾相识的类型。在地历史特征经过若干轮的更新几近消失,当面临新一轮更新改造时,需要更新的是什么,需要重新找回的是什么?是必须要思考的。新经济带来了新的行为方式、社交模式、环境评价、文化传播、艺术表达等,迫使城市空间与环境发生更新变化以适应之。同时,更新也意味着要从混乱中重新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曾经有过但已失去的,还是新的面向未来的,建立新的秩序,重塑场所精神,城市文脉再生延续。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