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BIM从业者的焦虑和困惑,你遇到了吗?

BIM从业者的焦虑和困惑,你遇到了吗?

发布于:2022-06-08 10:40:08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今天品读 2019年中国建筑业企业BIM应用分析报告
其中有一个章节是专家专访,有三个问题分析实属精彩,和大家共同分享,后期也会陆续更新其他几个精彩观点,也欢迎大家发表意见,我们评论区见!


01
BIM从业者的焦虑和摇摆来自哪?  


这群人按年龄粗略的分为两类: 90 前的管理者,和90后的执行者。
前一种, 90前的管理者 ,他们的焦虑来自于“未知"。这批人赶上了最后一波红利,买了房、结了婚、生了孩子,在企业坐稳了一个位置。他们的需求是在稳定中求上升。我们见到了很多70后、80后的总工和项目经理,他们一方面持续关注着新技术,关注着领导的兴趣动向,另一方面举步维艰,不敢大刀阔斧的去投人力物力拿项目做实验。 因为一个决策上的错误就可能断送他的职业生涯 。即便是已经从事了数字化工作的人,比如企业BIM部门的负责人,也非常不放心。因为整个行业坐落在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基座上,产值、业务链以及和整体系统的衔接都不稳定,他们会非常担心,如果有一天公司放弃了数字化,或者数字化的路线走错了,很可能自己多年的付出就白费了。


第二种是90后的执行者,他们的焦虑来自于 “意义的缺失” 。企业家的责任就是提出愿景,并让员工坚定执行下去。但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我们也看到这个时代的另一个问题: 年轻的执行者们正在把“解构愿景”作为日常的思考和行为指南 。他们找不到数字化这个愿景和自己的日常工作有什么关联,也找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年轻的执行者可以忍受岗位的平凡,甚至是待遇的低下,但需要知道自己每天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这一代的年轻人希望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数字化确实能提供这样的愿景,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献上青春。但支撑他们日常行为的意义 并不是服务于某个宏大的愿景,而是简单的诉求一我的工作能帮助到别人。


他们建立模型、整理数据、编写信息规范,但拿出来的成果却往往帮助不到他人,甚至在公司被边缘化。 我们认为,企业想把数字化推进好,不解决执行者的“意义”问题,一定会出乱子。


02
投身BIM事业的人又处于怎样的状态?  




反观那些乐观的,把对理念的相信转化成日常工作的人,我们观察到一个共通点: 扎堆    “长远的意义”需要日常的灌输,不是上级给下级的洗脑(这恰是年轻一代最 为反感的),而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彼此鼓励。


比如软件商、部分咨询公司的员工,大家从事的事情类似、愿景统一,所做的每件事 能帮助到身边的人,形成正反馈,你会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彼此志同道合的力量。而设计院,施工单位,研究机构会差很多,这些企业往往只有几个人在搞BIM,搞数字化,这时候孤独感就会打败成就感。


我充满激情的把青春献给了BIM,但我现在不知道该往哪走了。 你呢?


03
怎样看待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坚信 数字化是行业的必然趋势 ,这种相信不是来自政策,也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我们这个行业处在一个满眼可见数字化世界中的孤岛上,被几乎所有数字化的行业包围着。当你站在低洼处,不用多思考也知道,一定会有水灌进来。我们认为行业的数字化不是被谁设计出来的,也没有任何人有这样的掌控能力,社会也好,行业也罢,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演化。


五年前,很多人预测正向设计将使所有咨询公司消失,但今天我们看到大批从设计院、施工单位的人出来,走进咨询公司。原因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一这些人 在原来的企业找不到价值和存在感。五年前,人们认为BIM是变革的核心,现在它成了整个数字化地图中的一个版块。


数字化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所有人都在和时代赛跑,和演化对赌。企业有自已不同程度的数字化信念和决心,不仅要体现在软硬件采购和制度建设上, 还应该思考人才的发展和去留 。好的企业不应该批判70后温吞,80后谨慎,90后任性,而是要面对这样的事实。所谓人文关怀,并非一种妥协,而是在数字化这场战役中,确保每个将领和士兵都在朝一个方向前进。
不知道此刻在阅读文章的你是否为BIM从业者,刺客内心是否有一些波澜呢?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66 条内容 · 6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利厅发布最新评标标准!BIM证书最高可加20分!

采用BIM投标加分,BIM技术仅仅用于住建领域吗? 前段时间,山东省水利厅发布水利工程招标评标标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采用新技术如BIM技术的加2到3分 ,3分什么概念,投标的企业应该最清楚。 与此同时,厦门也在推BIM投标加分。并把BIM证书纳入招投标的相关要求,并做了相关规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