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李麟学讲建造状态

李麟学讲建造状态

发布于:2022-06-01 10:48:0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来源:CA当代建筑 / 李麟学  仅为学习分享,侵删 
世事洞察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让对话与精神共鸣  
让记录留存智者之声  
这里是《当代建筑》对话栏目     


李麟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主持建筑师

能量与热力学建筑中心(CETA)和社会生态实验室(SOCIOECO LAB)主持人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2014)

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Graham Wills教席访问教授(2022)

“50位建筑师在法国”留法建筑师

《时代建筑》专栏主持人

urbanNEXT国际编委会成员



 
Q&A  


CA: 请您谈谈工作室一直坚持的设计理念。

李麟学 工作室提出来“自然系统建构”的理念,其中,系统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最关注的概念。 这个理念是通过一种“系统介入”方式去撬动更大的建筑议题、建筑规模,以及建筑场景,来设计创造更具影响力的建筑。这种策略在柯布西埃、富勒、新陈代谢派、库哈斯等建筑师那里均有体现。中国巨量的实践机会不应成为平庸建筑的实验场。我们往往把建筑师分成两类:一类是做小型的、非常有想法的实验性建筑的建筑师;另外一类是做大型的,但不是典型实验性建筑的建筑师。工作室在做的是试图弥补两者之间的空缺,或者说“鸿沟”, 我们能不能在大型的,尤其是重要的公共建筑中也实现更多的实验性理想和探索性技术? 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样的机遇,不能把实践的状态给割裂开来,不能把自我边缘化,而是要主动地、批评性地介入主流,运用我们的研究、技术平台和实践经验,去撬动这些主流建筑的实践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系统”则与工作室对环境、资源和能量的关注密切相关。 热力学建筑的研究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议题相呼应,也是历史潮流的一部分,关注“能量—物质—形式”跨学科的内在设计逻辑,目前在热力学考古、热力学物质化、材料文化、气候城市等多个层面展开,既有纵向的知识建构,也紧密结合了具体类型的设计实践。


△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CA: 您觉得“大院”中的工作室有什么独特性?

李麟学 毫无疑问,“大院”的运作和技术大平台为工作室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我们可以在原型实验和实践落地上自由转换。

一方面,想要突破建筑“系统建构”面临的局限,就需要很强的全过程团队支持,这也是工作室立足同济设计集团平台的重要原因。 设计集团提供了最好的技术工程人员,包括结构、水、电、暖、造价、BIM等工种,这样一个非常出色的技术集成平台,正是促成我们去撬动更大系统的强有力基础。 当然,当需要调动一个团队为专业理想,而不仅仅是为产值生产去工作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不得不采用一些策略,在不同项目之间平衡“吃肉”和“啃骨头”。

另一方面,全过程的概念非常重要。工作室全部以自主创作为核心,自主创作的全过程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从不把建筑分割成方案和施工图状态,对于工作室来讲,每次我们进入施工图设计的时候,甚至工地状态的时候,才是创作最重要的阶段。 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作品落地的最重要的阶段,落地比效果图重要,也比初期的模型重要得多。 这种设计的“增值服务”是工作室必须付出的,也是工作室的竞争力所在。

最后,我觉得工作室持续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研究的理念和技术迭代,很难支撑持续性的实践和创作的生命力,这也就需要在不同阶段不断给工作室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平台。而且我从来不觉得在大型项目里实现不了研究的理念,所以我们工作室在实践过程中,从微小尺度到小尺度,再到中等尺度、大尺度,乃至超大尺度,都非常大胆地迎接不同尺度的挑战, 我觉得在不同的尺度里展现设计的理念和它的一致性是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工作室持久的生命力所在。 工作室连续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华夏建筑科技进步奖”等奖项,这些也是我们持续研究的成果的体现。


△ 杨浦大桥公园景观综合体

CA: 目前工作室的项目状态、进展,以及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麟学 工作室目前面临的是一种挑战性的状态,因为随着中国近几年整体城市化的速度变慢,人们对于更高品质建筑的要求,以及对公共建筑造价的极端限制等外部边界的变化,我觉得建筑实践正面临着一个更具挑战性和新机会的阶段,目前建筑实现的整个工期拉得非常长。 工作室在过去几年基本处于“工地状态”,但这个状态非常吸引人,也有其独特性。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新常态”之中,如何处变不惊,增强韧性,着手细节,把握机会,显然成为当前最大的挑战。

当然,这样的挑战也促使我们拥有介入更前期的设计和研究的机会,同时扩大了设计的尺度,尤其是城市尺度的介入,包括进展多年的雄安新区中轴线城市设计、青岛科创新区启动区的城市设计等,使得我们对于“自然系统”的关注,从建筑尺度扩展到“气候城市”等更大的尺度范畴。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CA: 从设计到落地,工地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请您总结一下在建工地系统的特点。

李麟学 目前有几个工地处于不同的阶段。有的工地甚至从竞标开始已经持续了7年多的时间,像中国商贸博物馆,6.5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似乎是中建系统等大型施工企业才能做的,但当时中标的是当地的施工企业,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似乎一点都不急,克服一个个技术挑战,从60多米的钢板异形塑形加筋混凝土浇筑,到混凝土挂板,再到造价极为苛刻的室内材料施工,每一项都达到出乎意料的高品质,使得我们在设计中对于充分突显结构、材料本身的潜力,展现出更大的信心。


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


即将竣工开放的河南省科技馆新馆,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科技、天文、自然三馆合一,体现以风环境塑形的巨构空间与形态。工地状态对设计的高精度提出严苛的挑战,施工期几乎与2020年开始的疫情同步。中建系统的施工团队与设计紧密结合,实现了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工地实测,再到工厂加工的全过程BIM控制,实现了“智能工地”的设想。项目的实现体现了中国整体建造系统的巨大进步。


河南省科技馆新馆


即将竣工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项目,则是尝试在高装配率建筑基础上实现“垂直漫游校园”的设计概念。超过40%的结构装配率,提供了一个从设计之初就将“结构—性能—形式”融为一体的机会,通过对混凝土柱梁结构的分解、展现与工厂化,最大限度实现了一体化,从弹性浮筑抗震支座,到热力学强化自然通风中庭等的运用,使得设计成为一个结构、能量与建筑融合的高度集合体,这也充分依赖于跨学科研究的同步展开。当然严格的造价也使得本体的材料表现为设计打开一个新路径。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杨浦大桥公园建筑景观综合体,是与 Inaki Abalos 教授共同完成的设计创作。我们期待提供一个建筑与景观无边界的新类型,让建筑与景观的一体打破学科之间的分野,使建筑的工地同时应对从结构到种植的每一个细节。


杨浦大桥公园景观综合体

这次所讲的主题定为“工地状态”,我强调建筑的落地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的建筑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实践环境里,实际上跟整个社会的建造系统密切相关。设计突破了以往的专业细分,我们几乎所有的工地都是一体化的设计,囊括了从建筑到室内,再到景观和专项设计的所有方面,并与前期策划、工地统筹、施工发明,甚至是后评估等紧密结合。全过程设计要求我们与以往建筑师的角色不同,以往在施工前,设计做完就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又多了这样一个持续的延伸、验证、检验的过程。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和过程来创造诗意的空间、文化的响应,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就需要我们对工地有非常本质、精准和透彻的把控。


△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CA: 在施工过程中,哪些内容是您所坚持的“不妥协”,如何去平衡限价与实施?

李麟学 施工造价的控制是最具挑战性的,尤其我们工作室大量的项目是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项目造价控制都相对严格,那么这就非常考验建筑师的职业能力,如何采取最适用且独特的材料,创造建筑空间,将热力学性能跟材料结构的独特性充分结合,就成为本体设计的最为重要的关注点,所以我把 “形式、结构、性能” 作为工作室近期工作的关键词。

设计的1:1实样模型制作是我们设计过程中绝不妥协的过程,所有的材料与重要节点,必须通过实样展现出来,有的甚至经过十几遍的选择。中国商贸博物馆的混凝土挂板外墙从工厂考察,拿到最小的10 cm×10 cm的小样,到定型板,再到一面墙的挂样,历经半年多才确认下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结构—形式”合一的策略,特别有赖于整体的建筑现场控制,如近期在设计中遇到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何非常有效地控制造价。

我们结合一体化的设计,总结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把结构作为一个展现的要素,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功能化的要素,将建筑和结构性能的控制完全结合在一起,这是工作室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也能控制整体的造价。 例如: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中,清水混凝土的柱子浇好后,稍做适当的整修就可作为建筑的主面。另外,设计将建筑结构、模板、灯具、烟感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整合,这实际上是控制造价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达到建筑一体化效果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这些方面,我们从不妥协,当然通过施工大样的图纸去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在“工地状态”中,适度的放松和不确定性也是特别感人和生动的,尤其碰到有想法的施工团队和工人,他们的很多细节处理、材料感知会给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也要学会妥协一些东西,享受其中的过程。


△  杭州市市民中心


CA: 疫情给工地带来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并有效推进施工?

李麟学 确实,疫情的暴发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例如:河南科技馆新馆的工地,在2020年基础施工开始的时候,恰好是疫情开始之时,在2021年的7月份又遇到了郑州水灾,近期工地是接近完工的状态,但又碰上疫情反复。应该说疫情给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当然在这里边,我们也非常欣慰地看到,业主、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等做出的很多决策和努力抵抗了这些不确定性,使项目借助全过程BIM控制得以顺利实施。2021年依托项目的“超大空间的生态建造研究”获得“华夏建筑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过程也促进了更多研究和关注主题的产生。河南科技馆新馆的场地是一个三角地,它的一边是象湖,另外一边是输水道,还有一侧是城市的高架道路与轻轨。设计之初考虑到三角地的独特地形及其复杂的水文环境,设计把建筑的地下室地坪整体向上抬高3 m,使得整个建筑场地形成台地缓坡的形式,同时也预期了未来水位的变化,所以在去年的大水灾中,设计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当时建筑自身安然无恙,且已完成了主体的验收,科技馆大厅为参加抗震救灾的武警官兵提供了一个“庇护所”。 因此,近期我让博士生展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建筑的“气候韧性”,将这个实践的机会放在学科的研究与学术平台上,进一步厘清其脉络和肌理。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设计师为什么找不到对象的原因,居然是……

..................................................................... ..................................................................... .....................................................................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