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数据的三个层次有哪些?如果说从信息的角度来重新认识BIM,那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其中可以很好地解读建筑业信息化的过程。
第一层是应用层
这一层是信息的生产者,都是一些非常具体的应用,比如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应用、造价计算等等。这一层是建筑行业最基础的一层。也正是现在BIM技术最活跃的一层。正是在这些基础的应用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是一种由无到有的过程。
但是在以往,这些数据大部分并不是信息化的,很可能是以纸质的方式存在着,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通畅,交流效率低,可控性差等各类缺点。
第二层是信息收集层
这一层的推动者是软件公司、施工企业的IT部门,或者各个企业的总工们。当第一层的各类具体应用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后,这些流程会得以固化,可以被提炼为各类工具软件。实现上,第一层的那些应用很多都是要通过各类BIM工具软件来进行效率提升。
工具软件其实就是一种固化的工作流程的计算机表达。当用计算机来替代人工完成固化工作的同时,电子化的记录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一种信息化的过程。
但在云计算没有大规模普及前,这些电子化的记录通常都是在单机电脑里储存着,如果需要完成交互,则必须通过打印机等传统方式把信息变成非数字化的表达,这样才能把信息传递下去。就像设计院用CAD出施工图,施工员边看CAD图,边用手写施工日志。这种降维的信息传递实话上是把信息化打断了。
当云计算普及后,原先单机版的应用开始拥有了云端应用的形态,这种基于云存储的电子化信息才第一次有可能形成数据的共享。但是单把文件存在云端是不可能实现信息融合的。还需要走出第二步,即是信息的结构化存储。以往的CAD没有结构化数据的属性,只有BIM数据才能够实现建筑信息结构化的目标,在这一层面上,BIM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当云、数据结构化这些工作都完成了以后,才有可能实现大数据的基础。所以在第二层中,还会出现一个相对高端的应用类型,就是现大数据相关的服务。结构化的数据库往往比软件本身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一些。而这些工作,往往都是由软件公司从行业的层面布局才能够完成的。
第三层是信息的利用层
当数据有了收集通道,但如何应用?这种应用不一定要发挥最大价值,而要追求其发挥具体最有效的价值,就像房产公司不用去管施工企业的场地布置一样。这种具体价值的体现需要结合很明确的需求加以设计。
这一层的数据应用有三个特点:一、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二、收集信息是完全主动的行为;三、数据的收集有非常强的选择性。
可喜的是,近期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了这一趋势。国内几家大型的房产公司均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投入巨资在此布局。目的很明确,为了用数据驱动房地产全产业链管控,降低投资风险,把建筑业向制造业的精细化制造转变。这已经完全综合应用了现有的市面上几乎全部的与数据有关的BIM技术体系,从标准化建模到模型云引擎,从数据库到云族库。
在这个层面,BIM及衍生技术对建筑行业的改变与当年IT技术对沃尔玛的推动作用相比,可能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业主以主动收集信息的姿态出场,对于BIM行业产生的推动,会是BIM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大推手。业主的觉醒,正是BIM的春天。
BIM行业有着风起云涌的态势,其技术更新频率之快,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各类建筑业技术。各种应用、各种业态由低向高,由应用到数据,正在以一种加速的态势改变着传统建筑业。只把BIM当成一种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的范畴,把它理解成数据驱动下的技术+流程的集合可能更加合适一些。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行见BIM
返回版块9265 条内容 · 6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浅析BIM目前发展趋势目前,BIM技术的出现,重新为整个建筑业树立起了一个新的标杆,为将来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一个新的规划,如果说到BIM以后的趋势,不是EPC,也不是DB或者DBB,而将是IPD模式。什么是IPD模式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始动工前,业主就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这个模型是竣工模型,即所见即所得,最后做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各方就按照这个模型来做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这些数据大部分并不是信息化的,很可能是以纸质的方式存在着,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通畅,交流效率低,可控性差等各类缺点。
回复 举报
只把BIM当成一种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的范畴,把它理解成数据驱动下的技术 流程的集合可能更加合适一些。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