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19份优秀方案,A1长版,22年(春)大三下“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作品选

19份优秀方案,A1长版,22年(春)大三下“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作品选

发布于:2022-05-26 10:31:26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学生作品选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2022年(春)大三下

Co-living: 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作品选

天津大学三年级春季学期9周设计专业课


课题介绍:  
数字时代,共享生活方式在当代社会愈发普及。共享居住(Co-living)旨在构建一种有内向凝聚力的社区形式,为人们提供不同程度共享的公共空间,以达到更紧密的邻里关系和更可持续的生活目的。本次课题的基地,一块位于天津市中心高密度地区;另外一块位于天津大学西门(基地面积相对宽松,并有良好的湖景)。要求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0㎡,居住套数150套左右(至少需要3种以上的户型),建筑限高54米。共享居住(Co-living)课题历时9周, 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关于建筑空间的认知与塑造能力,学习环境、空间、功能、结构互动的设计方法 ,以构筑满足居民生活与精神需求、符合城市文脉发展的居住综合体空间。
以下内容由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提供, 建筑学园 整理编辑。   文章包含19份优秀方案完整图版(裁切)、设计简介   (课题成果节选,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了解各个作品完整图版信息(未裁切)请点击 阅读原文 查阅。   文末可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方案,我们会优先安排完整报道  




01

 宠物·日志 

——基于饲养宠物人群的共享公寓设计 

作者: 常慧佳

指导老师: 刘健琨



 设计简介:


在我理解中的共享公寓,是 在形成一种有 向凝聚力的社区形式,为有共同意图的人提供共享居住空间。


社会的发展使得生活节奏变快,工作创业人员的生活压力愈演愈烈,在工作之余没有多余的社交活动,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让宠物来陪伴自己的生活 但是在薪资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租住的公寓对于饲养宠物来说有一定障碍,且在工作繁忙时难以照顾宠物。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本次作业在此基础上希望 设计出以宠物为趣缘的共享公寓 ,让饲养宠物不再是障碍,同时让宠物也能成为饲养主的社交纽带。设计选取了常见的5种宠物养户作为主要使用人群,分别是犬、猫、鸟、兔、鼠。


底层采取架空 的方式,减少宠物对外的影响,同时也用底层作为向社区外的关于宠物的开放空间,如宠物医院、宠物托管等。 上层居住空间采用集团组合空间,形成集团中的共享和集团间室外空间的共享 ,公共空间为不同的宠物设置了不同的使用形式,例如不同集团间的室外共享平台用黄色的交通空间相连,形成犬类养户的活动空间;用较高的缝隙空间供鸟儿活动等,在这里各种宠物养主也能相互认识,促进交流。 同时使用模块化,组合形成多种居住单元 ,供不同的饲养宠物者选择居住。




02

 异界重生——青年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 

作者: 陈祺

指导老师: 魏娜


   
   


 设计简介:


本次设计 围绕着平行宇宙赛博朋克世界的概念 ,以一种科幻解构的根本思想去幻想一种与我们世界相平行的宇宙中城市建筑的发展,并探讨平行世界中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人们之于共享生活会有怎样的体验。


设计从科幻作品出发,将赛博朋克异世界作为背景, 思考异世界中的建筑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科幻的本质是我们对于我们熟知的世界进行解构与重组,同理到建筑设计当中应表现为对于建筑组成的重构。 建筑作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与异世界机械认同的观念相融合,建筑以一种巨型机械体的形式出现在钢铁森林当中,使得义体人与义体建筑能够和谐共生。


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在一种控制论的理论体系下进行重新划分 ,当人们之间的关系由和谐的集体转变为控制论体系下由多种小型利益群体且彼此冲突的人际关系情况之后,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将转变为多种共享形式下的分级共享。


高密度城市中的建筑单体都可以抽象为一个小型密集城市,建筑内部生活组块的组织形式以城市内部组合作为意向进行规划。 本次设计是一次异世界的狂想,作品表现了我对异世界生活的探讨以及建筑可能出现的呈现方式。 这确实很科幻……


   



03

 生活在树上 

——青年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 

作者: 程子琦

指导老师: 冯刚



 设计简介:


基地选址南开, 周边活跃有大量以科创人员和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


他们初出茅庐,思维跳脱,不愿受到条框束缚,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但同时经济上可能不足以负担高昂的房租,身体心理又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


因此,从共享的生活方式出发,结合场地的光照条件、共享层级的划分以及青年群体的需求特点,我设计了 一棵青年生活之树 。树叶是尊重每个个体自己的生活方式,树枝是组团中个体公平享有的公共空间, 树干由公寓全体居民共享,树根则是公寓与外界交流的媒介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在上述逻辑下,由 基本形体单元进行平移、组合、旋转得出了此次共享公寓设计 。适应青年群体多种居住方式的同时,满足他们对社交和创意的需求,鼓励青年人与自然接触,促进青年人之间、公寓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




         

04

 向阳而生——立体的叙事空间 

作者: 郭煜歆

指导老师 荆子洋


         


 设计简介:          

         

本次设计旨在通过 垂直的立体交通体系叙述和营造丰富的共享居住场景 ,在高密度城市中寻求宜居的栖息地。垂直的共享平台、绿地、步道将楼与楼、人与人有机串联,形成活跃的共享综合体空间。


设计在光的指导下对体块进行掏空、生长等处理,形成四栋互联的公寓综合体。 底部形成三层阶梯状叠起的开放商业,自下而上,平台的功能从底层的商业转变为高层的草坪,廊道数量渐少,建筑内部由活跃转向私密。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在住宅层主要由以下三个场景展开叙事: 以家庭为单位组团共享平台绿地,在改善公寓绿化的同时具有共享性;公共平台的设置使居民之间、楼栋之间产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交通步道使公寓不同功能互联,丰富了公寓?体向上延伸生长的可能性。


向上层层爬升的过程使得居民向阳行走, 公寓内外的垂直向延伸也是建筑的向阳而生。


         



05

 THE VAGUE VALLEY IN CITY 

作者: 黄文童

指导老师: 辛善超



 设计简介:


该设计选址与南开大学MBA大楼北侧路口交界处,场地具有大多数城市都有的复杂性。


设计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合院与山谷的空间组织形式 ,借此希望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中的独立山谷,兼具开放性与内向性。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由于场地附近人群活动形式多样,如何让立足于闹市的共享高层公寓既能够服务于周围人群,成为生活圈的组成成分,又能兼顾住户的舒适性与隐私性,保证住户权益,成为本次建筑设计的一大问题。


中国传统合院与山谷,分别有平面空间与立体空间上的内外兼顾特性,故而如何能统一两种空间形式 ,成为我本次设计的关键,也是我本次设计的最大特点。我希望将合院式的横向内向空间与山谷式的竖向内向空间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向心型空间,即为居住者提供多种活动空间,又为外来人群提供一个休闲场所。


并运用山谷式的有方向性的引导空间,让山谷有吸引性地向城市打开, 使得建筑既现于城市,又隐于城市,并开放于城市,成为一座消隐的城市山谷。


                     



06

 The Park Apartment 

作者: 李文萱

指导老师: 辛善超



 设计简介:


For the color of spring, for the softness of spring.


Among these pleseant things, each sorrow decays, and happiness springs.


本方案的概念为: 希望将“公园”,这一兼有自然与兴趣的形态作为媒介,连接城市,连接彼此。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一是与城市的关系: 公寓向城市开场,创造共享 。其本身为城市创造了一片蔓延的自然公园,同时首层功能对外开放,人们体验着游弋与交往。


二是对于居住的理解: 居住不仅是静态的,更有动态的探索与创造 。不同户型中的居民可利用开放阳台空间中的卡槽以及隔断模板,自行扩展兴趣空间;随之形成的动态立面充分展现了住户自己的个性;户型组织方面将不同人群的户型绑定在一起进行组织,从而在群体更大的范围内促进彼此的交流。


三是对于共享的畅想: 共享共分为内外两个层级 。内部的共享打破单一线性居住,在四周节点处各设置休闲娱乐空间,让人们在室内也可以体验到好似在公园中不断发现的惊喜;外部共享的三条不同主题公园带:自然,运动,创意分别以不同的姿态与居住空间产生互动:平行,悬浮,支撑,穿插,切割。 由内的共享到外的盛会,人们在此体会身心与自然的交融、生活与共享的意义。




                                   

07

 社交恐惧症友好型共享树巢 

作者: 刘含章

指导老师: 王迪


                     


 设计简介:


在这个各种资源共享的时代,共享住宅成为了一种新的居住模式。提到共享住宅,人们总会不禁开始构想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大融合的乌托邦场景。


然而当今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遥远,存在着隐形的隔墙 ,自称社交恐惧症的人十之八九。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在这种矛盾的背景下,该设计通过一个 树形系统 ,既满足了人们公共空间使用、展示欲、倾诉欲等物质,精神需求;又可以是人们互不打扰,尽量减少社交或可以提供主动选择性社交。


树洞空间是社交恐惧症者的“解忧杂货铺”,容纳不同段位社恐的使用需求。 这种依据心灵需求的共享模式提供给使用者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又给被动型自闭社恐一个在不知不觉中疗愈心灵的机会。


                                 
                                 
                                 


08

 同声相应 

——基于性格分类的共享住宅设计 

作者: 刘一川

指导老师: Vassilia Pirierros


                     


 设计简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难以找到有共同兴趣的人,因此 急需共享缓解孤独感 。同时,不同性格的人对待共享的态度不同,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共享。


因此,笔者想将性格与生活模式相似的人聚在一起,让志同道合之人能够共享彼此的兴趣爱好与生活方式。


为了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笔者引入了 MBTI类型指标,将16种性格分为四种层级,同一种层级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共享同一种模式 。同时,住户也可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想要的共享模式。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在上述背景下,选取天津大学水利馆,引入穿越场地的“X”型路径,为基地带来大量人流,来自不同方向的人流能够在此处穿行、停留、相遇,形成新的街区中心。同时, 由“X”型路径分割出的四个部分正好与四种性格所需的生活方式对应,拥有不同的共享氛围。

此外,一成不变的建筑与大城市包罗万象的背景是不相符的,笔者希望能够探讨一种能够生长的建筑形式, 每个居民都能够依据自我的需求重塑公共的共享露台 ,为建筑带来个性的表达。


                                 

                                 

09

 对角巷 

作者: 罗圭甫

指导老师 王迪


                     


 设计简介:


在固有印象中,三角形通常是不便居住的形式母题,然而其 六面性使其空间比正交体系下的住宅更具备社交潜力


因而方案起始于对三角单元结构的探索,方案以角部开放的三角结构单元作为基本单位,以此为基础生长出不同尺度的组团高塔。 根据采光,组团进一步生长并在角部实现彼此的空间的跌入与震荡。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生长结束后, 八个散落的住宅高塔均匀散布,通过各异的连桥将它们串联,高塔与不同尺度的连桥创造了不同私密层级的共享空间


同时场地也被串联的高塔聚落划分出四个不同属性的广场,公寓得以兼具建筑单体的整体性和社区的丰富性。


人们根据兴趣选择聚落生活在一起,不同兴趣的住户既可以抱团取暖,又能在交流和融合实现破茧,修正了工作&居住、社群&个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笔者希望这一新型的社区结构是对交往层级和空间关系的一次全新探索。


                               




10

 回到「家/乡」

作者: 徐思睿

指导老师: 魏娜




 设计简介:


本次设计期冀一种常常存在于泛黄回忆中 “温暖的邻里关系” ,并将其移植到今天的钢铁城市场地内。


因此,我们从研究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格局、空间格局入手,提取了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提出涟漪型共享关系,落实为网状空间模式 ,并将其落实到空间操作上,设计中 时刻注意与单向、树状的共享关系、空间模式的区分。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设计在几个级别上贯彻了我们想要的模式:首先是包括几户的居住聚落,连续的共享空间已经与居住空间紧密交织;接下来,这些聚落连接、蔓延,成为几个与场地属性紧密联系的Chunk。


最后, 一些更宏观的空间在总体层面将所有Chunk融合起来,处理与城市的关系 ——在每一层尺度上,共享关系都是涟漪状的、空间格局都是网状的,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相系。


这个方案有伟大的梦想——成为一种范式,设计也因此留下了面向未来的路径:我们持续探讨公共与私密这一话题,建立了包括百余种量化空间操作模式的小空间Tool Box, 其中一些已用于方案之中,但所有的模式都可被未来的设计使用。


所有居住聚落组成Chunk的方式、Chunk组成建筑的方式都是多可能性的,本次方案展示的只是其为了适应这一给定场地的方式, 实际上它们可以自由组合,解决其他场地上的其他具体问题。 这确实是一个狂想。



         


11

 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 

作者: 杨俊峰

指导老师: 杨菁


         

         
 设计简介:          

         

本设计体量生成的起点来自周围城市肌理,该片区建筑多以 长条形板式住宅楼 排列而成,因此体量的生成从三条并列的长条形体量开始。


结合周边多样化的城市环境, 每一个条形体量各有一种对应的服务人群 。以大学学生为主的单身居住布置在中间,可以最方便地获得建筑内各方向的共享资源;以年轻家庭为主的双人居住布置在靠近街道的一边,居住者可以方便地上班通勤;针对旁边小学设置的三人居住在工作日白天最有可能有人在家,因此设置在南侧,这样也可以最方便到达小学。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场地东面有良好的景观,但建筑本身在获得景观时也会影响湖周围的景观环境。为了减轻这种影响,我将建筑东面切削成后退的斜面。


场地西面是城市街道,为了呼应斜面的形式,我在西面置入一个 阶梯型的公共空间,成为一个步行交通枢纽 。条形体量之间的空隙与东向大面积高窗使得在这片区域的活动者也能感受到湖景的自然气息。


东面斜屋顶下的空间成为居民共享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此会聚交流、移动办公、欣赏湖景,并有连廊和室外露台形成丰富的漫游体验。




         

12

 CITY INCUBATOR 

——后疫情时代的集合式创客共享住宅塔 

作者: 杨雨菲

指导老师: 王迪


         


 设计简介:


后疫情时代,年轻创客的居住成本越来越高。同时, 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以及新的创业模式。 作者希望为那些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一种新的居住空间 ,将同质化、去个性化的居住形式转变为多中心化,多层级共享的集合型创客居住工作区域。


作者将选址确定在了有着浓重的学术和创新氛围的南开大学商学院北侧的地块, 该区域以高校生和创业青年为主要人群。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以传统的塔式高层为出发点,调研&案例为依据,作者研究了由中心结构筒挑出的空间塑造方式。45度斜交网格体系划分打破城市界面的单调性,保持基本轴网为适宜居住尺度的2.4m*2.4m;利用组团基本模式,围合出三个相互渗透的中庭,形成了不同中心组群;以错半层悬挑的形式布置户型,留出的灰空间作为几户之间的共享,层与层之间的虚实穿插布置公共和共享空间。 总平构图关系使得整个建筑既呈现围合的形态,但中庭又不是封闭的,可以从各个方向面对城市打开


基于传统的塔式高层原型,该方案探讨了 “悬挑”结构 这种新方式对于后疫情时代居住+办公+交流的复合型共享公寓的可行性与适配性。




13

  享公寓综合体设计 

—“动”享泡泡 

作者: 杨子涵

指导老师: 张睿



 设计简介:


本设计选地位于大学道与白堤路的交叉口,主要人群为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以及白领。在这个片区内,居民若要就近运动往往只能选择进入大学内部或在健身房消费,这对于居民的健康生活实践是不便利的, 尤其是如今的疫情时代,动辄封闭的场所,热爱运动的居民该何去何从?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选择了几类大众化的运动和活动行为,并思考其相对应的行为空间,最终 采用“泡泡”的形式作为主要共享活动空间 ,并置入跑道串联共同形成运动系统,产生灵活多变的共享运动空间,为居民健康生活提供良好趣味环境。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同时,运动系统与居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居住空间由运动系统挤压产生,形成正负关系,同时 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居住形态——集合型、散落型与混合型 ,为多样的居住人群和居住需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除此之外,整个建筑 外部由半透明材料包裹,内部人居活动能够被城市感知同时也保障了居民的私密性 ,并且居民在开合窗户的行为也创造了立面的变化,可以说整栋建筑宛如一个生命体,一频一动都取决于其内部居民的生活行为。




14

 树屋鸟鸣——共享公寓设计 

作者: 朱晓飞

指导老师: 辛善超


                         


 设计简介:


在本次共享公寓设计中,笔者植入一棵大树作为共享核心, 建筑围绕树木形成合院,由低到高成为一个由动到静的过程 ,人的活动也从底层的商业到中部的共享厨房等再到最上面的阅读,以及私人阳台的独享空间,达到一个由公共到私密的过程。树种选取银杏树,一年四季可以享受到不同景色。


同时,在这个缺乏公共交流机会的后疫情时代,各家阳台成为了社区居民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的舞台。在 阳台反映出各家的活动,阳台是一个介于公共与私密之间的区域 ,阳台与大树的戏剧化交互进而产生错动,让其成为 真正的舞台。单元化的组织,同时产生一系列丰富的视线关系,阳台上的对视也可以促进邻里间的亲近。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在具体设计细节上,大树周遭的地面进行部分下沉,形成具有场所感的公共空间。 底层部分架空,形成内向但又开放的一层商业空间。总体上有内外两条流线,一条是各住家通过四个宽阔楼梯间和走廊进入各家,另一条是环绕着树木进入各层。公共空间设置在两者汇聚的地方,其形体也因树木的形体进行有机变化。在户型设置上,家庭、朋友、单人间三种不同户型组成基本户型组合,各居住单元都有一定的细部处理。


通过此设计,笔者希望探讨 建筑与自然特别是和树木之间更加紧密的关系,同时也提出了在大型公共场所凋敝的背景下共享生活的一种可能性




15

 路径生长

——基于路径生成的共享公寓综合体设计 

作者: 张抒妍

指导老师: 高峰



 设计简介:


共享公寓作为新时代背景下较为热门的居住模式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纵观共享公寓发展历程,从最初居住单元割裂、缺乏共享空间、层级界限明显、交通空间封闭;到马赛公寓的流动剖面空间,出现底层、屋顶共享;再到土楼的共享与居住空间相互融合,引入天窗。


共享公寓从封闭到开放,从功能单一到多样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在这一背景下,我对周边场地进行调研,发现其高校,高新技术中心占比多,且人群呈现年轻化,快捷化,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征。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为满足不同人的年龄、喜好、习惯差异,我从个性化流线出发,通过多条路径的设定,串联不同功能的共享空间与不同户型的住宅, 创建共享+居住融合 ,多样个性化的共享居住模式。


操作手法上,首先根据场地特征及采光需求,对体块进行切割,流出通风庭院;将私密,社交要求不同的户型布置于东、南、西、北四象限。再根据功能需求,形成通高、露台、灰空间等丰富空间关系。在布局底层公共空间后,将交通由外至内院组织不同体块,不同层级间的交通流线,实现不同群体间的联系。最后,在框架结构内形成路径串联共享空间,到达空中花园的路径观光关系。在户型的布置上,我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设计了功能不同,通高不同的 五种户型,并使用体积法错层布置,形成多种户型与不同共享空间的组合


最后,我选择较为接近周边环境的建筑材质, 用贴近生活的红棕色木材作为路径的点缀 ,以暖色灯光,玻璃幕墙装饰共享空间。力图营造温馨融洽,富有生活与互动气息的共享公寓,也为共享公寓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16

 Projection 

作者: 张文硕

指导老师: 魏娜



 设计简介:


本次方案围绕着当人们从信息社会进入虚拟社会的变化过程之中,我们应如何更好地适应进行论述。


首先,从人群出发,从场地背景和社会背景出发,可以得到场地中的人群主要为科技工作者与学生群体,已经在进入虚拟社会的过程之中,人们社会关系发生的改变是人们所处群体的转变,由 现实中的同质性群体与有目的性的异质性群体转变为一种更加复杂的无目的性的网络异质化群体之中 ,而这种群体也更加具有冲动与执行力的特征。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同时由于虚拟群体的资源的无限性和物理空间的保护性,人们会更加向往于虚拟的人格身份。


因此, 本次设计的目的便是在在虚拟世界的冲击之下,以共享综合体为媒介,进行冲动的转移和人格的投影 ,达到虚拟环境中群体关系的重现,形成冲动的有目的性的异质性群体,最终推动社会群体的改变与区域的发展。




17

  向上生长——青年共享生活指南 

作者: 张昕阳

指导老师: 汪丽君




 设计简介:


现在许多年轻人在毕业以后,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家乡安放不下灵魂,大城市安放不下肉身”。他们在城市的中心上班,但由于经济原因居住在郊区,每天的通勤时间较长,生活压力很大。


在上述背景之下,设计者希望建造共享公寓综合体,分设多种不同的小面积户型,并在每户设立景观阳台, 争取以较低的房租价格为青年人提供富有生活品质的稳定住所。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同时在公寓塔楼设立包括空中庭院、共享办公、共享自习室等空间,并用走廊、楼梯等将其连接,为住户提供更多的连续活动空间。这些 连续的共享空间一直“向上生长”,将青年人的居住与交流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在综合体的底层设置面向主干道的商业功能区,并设立社区活动表演场所,同时充分利用屋顶创造运动、休息、观赏、晾晒的空间。

设计者希望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探索未来青年人更需要的居住功能与生活方式,希望以一种居住空间与自然空间、交流空间紧密结合的方式, 让青年人在生活中一直向上走,不断地“向上生长”。




18

 对话 

——回应环境的共享公寓的探讨与设计 

作者: 张雨霏

指导老师: 杨崴、张艺凡



 设计简介:


设计选址白堤路南开大学西侧,以共享生活、场地环境为出发点,考虑建筑在社会和环境层面与城市的联系,针对共享空间开放程度和私密性进行研究, 利用形体生成和空间操作来设计具有良好采光、舒适宜居的共享住宅体系。

本设计采用错动形体和架空平台来应对消极场地,充分保证住户采光、防风需求。 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布置在两交通核及连线上,用于支撑连廊,连廊作为共享空间的线索,使两个体量产生“对话”。设计意在提供居民共享场地, 以商业带动区域链接和城市活力,形成一种有内向凝聚力的共享社区模式 ,居民能够通过这些共享居住空间,自发开展交往活动,共建和谐社区。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通过这次设计,我对公寓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 最大的收获是能够结合场地的限制因素、环境因素和住户需求来进行一个较为实际的设计 ,同时,在结构和构造层面也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非常感谢杨老师和张艺凡学姐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和学姐认真严谨地为我们答疑解惑,我感到受益匪浅。


                       

 


19

  编织者巢穴 

作者: 周思阳

指导老师: 张向炜



 设计简介:


建筑选址南开大学地块,面对环境中物流站、垃圾回收站缺乏的困境,想要设计出与物资运输过程一站式解决的共享公寓。 在共享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日常的活动通过频率、时间和公共性进行分级 ,从私密到相对公共再到绝对公共。


在两者结合之下,我建立的共享住宅 能够 通过运输管道、无人机运输等科技连接住户 ,让使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将物流运送到家,将生活需求一站式满足,将生活垃圾回收直接加工成建筑本身的3d打印材料。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 滑 动 查 看

Slide for more photos

关于住宅单体的设计,希望能将定制化和装配式相结合,以运输管道为支撑,在管道之间运用3d打印技术编织出共享区域和住宅舱体,结合个人定制的不同功能。搭配管道中的电梯和楼梯可以实现公共和私密区域的连接。
                       

                       
舱体的错落 间能保证每户的采光,管道运输物资保证送风, 公共空间能够向内连接起各层住户 ,也能向外延展对城市空间有所呼应。                        

                       
希望我的共享公寓能够像编织的蛛网一样将私密与共享的生活连接起来,将生活资源的运输与回收连接起来, 将居住者与城市空间连接起来,构建舒适共享的居住巢穴。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虫洞2022 - 高浪星球B612展厅

Wormhole,虫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着的时空隧道,它带来瞬时转移、时间旅行的可能性。科学家认为虫洞就像大海上的漩涡,无处不在,却转瞬即逝。PINES ARCH三裕建筑从神秘的虫洞理论中获得灵感,为国际化美妆集团「高浪控股」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实验空间—— “虫洞2022-高浪星球B612展厅”。 它是流动的、重叠的、无限循环的、高度一致的,它通过富有冲击力的空间架构、幻化而纯粹的感官体验,传递出「高浪控股」品牌文化里始终遵循的探索与变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