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超膜团队突破膜行业30年技术瓶颈,成功研发一款“膜法”,推动企业减负增收,跑出了处理印染废水的“加速度”。 超膜团队以高分子分离膜为基材,依托原子层沉积技术,研发有机高分子—金属复合超滤膜,创新印染废水膜处理方案。产品具有不易堵、超截留、自清洁、高回用等优点,真正实现了印染废水资源化。
如何在高效处理印染废水的同时降低成本?在浙江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突破膜行业50年技术瓶颈,成功研发一款“膜法”,将制约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转化成为推动企业减负增收的“定心丸”,跑出了处理印染废水的加速度。
清晨,打开浙江师范大学膜分离技术实验室的灯,就能看见养在透明水箱里的青绿色水培吊兰,另一侧的水箱里则是深色的印染废水。
超膜团队负责人景乐告诉记者,团队从2月份刚开学时就用经自己研发的膜处理后的印染废水来水培吊兰,到现在已经快3个月了,枝叶茂盛、长势喜人。
超膜团队以高分子分离膜为基材,依托原子层沉积技术,研发有机高分子—金属复合超滤膜,创新印染废水膜处理方案。产品具有不易堵、超截留、自清洁、高回用等优点,真正实现了印染废水资源化。
废水处理一直是我国生态治理的一块“心头病”,印染废水更是其中的“疑难杂症”。团队深入走访调研3个省市的印染废水企业,调查发现我国印染废水存在体量大、毒性高、处理难等问题,且处理技术始终未有突破。
“现在市面上现有的印染废水脱色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臭氧氧化技术,它能够使废水脱色,但是存在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等缺陷,另外一种就是膜技术。”超膜团队技术研发负责人曾千千介绍。
膜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分离技术,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最佳方式,但却因工艺繁复、出水效率不高等天然瓶颈难以得到大规模应用。
绍兴市滨海新区的一家印染企业,处理能力3000吨的“膜”处理技术工程已使用了近2年。但实际使用中“膜”处理技术的脱色率仅在50%左右,且成本昂贵。
印染废水处理之痛,痛在企业,更痛在生态。为寻求解决良策,团队决定踏上治污之路,探寻更高效更经济的印染废水处理方式。
如何解开印染废水处理的“封印”,团队从高密度疏水的荷叶膜中找到了突破点。历时三年,1181次匹配实验,团队终于为膜披上“金属外衣”,研制出有机高分子-金属复合超滤膜。
改性膜不易污染,可实现最适配孔径200纳米,达成处理效率和效果双赢,突破了膜技术在印染废水领域中存在的天然瓶颈。
同时,复合膜外接传感装置,智能检测膜通量变化,通量降低至一定程度自动通电,可实现自清洁,避免造成废料污染。
市场经理吴恭蕊表示:“ 经过检测,团队产品对染料分子截留率高达94.8%,中水回用率达到74%,实现污水低排放。 ”
团队掌握4项国家专利和1篇国际权威论文,一系列成果既解决了企业治废之难,也纾解了生态治理之困。
闯过技术难关,膜的市场应用又成为新的难题。团队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众多印染企业希望在废水处理中引入最佳处理方式膜技术,却因后期处理成本高不得不放弃,使膜技术的推广应用陷入困境。
因此,团队的膜处理技术在增效的同时着力降本。 在浪莎公司的中试反馈中,团队产品帮助浪莎每月回用1.7万吨水,节约综合处理成本25万元,比普通污水处理技术成本低三分之二。
“希望企业能够‘用得起膜,用得好膜’,使膜技术在印染废水乃至所有废水处理领域得以大规模应用,开启印染废水处理行业的新业态。”产品设计负责人王林雪仪说道。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究和升级膜改性技术,实现膜产品多元化,不断弥补工业缺陷。景乐表示:“团队分三阶段持续加速占领市场,预计在2030年占领40%的印染废水市场,推动国家水生态保护工作。”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中水处理回用
返回版块9874 条内容 · 20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思考污泥含水率太难降?加点药剂试试!污泥,水处理人一听就很头疼的两个字。 当然,这里所说的污泥, 特指的是污水经过处理外排后的那部分剩余物质。 由于曾一度缺乏适用的技术,看似不起眼的污泥,已经变成了环保领域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很久之前,小编参观一家大型造纸厂时就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这个厂日处理量为7000吨,污水处理设施每天要产生近百吨的污泥,怎么办?没办法,既没时间,搞又不会搞,只能堆放在厂区,日子久了,就连厂区道路上都被堆上了散发着异味的污泥,那味道,简直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