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设计做的很好,下次要做了

设计做的很好,下次要做了

发布于:2022-05-23 14:05:23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人总是执着于第一眼就喜欢的东西。
比如,
5岁时喜欢的巧克力,
10岁时喜欢的游戏机,
15岁时喜欢的那个人,
20岁时喜欢的建筑学。
 
结果,
巧克力蛀了牙,游戏机废了眼,
那个人伤了心,建筑学误了终生啊~


以我们的智商,
最大的聪明就是自知之明。
你要相信你第一眼喜欢的东西,
它们出现的价值
不是为了告诉你热爱与坚持,
而是为了告诫你放弃是种美。
 
当然,如果你非得以身排雷,
那也挺美。

毕竟,
这年头对自己下手都这么黑的人
也不多了。




中国台湾省台中市最近打算在中央公园建一个文化中心。
中央公园面积约76公顷,呈现南北绵长的不规则形状,新文化中心则选在了公园最北端的入口处一块同样不规则的场地上。


文化中心在功能上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25000㎡的艺术博物馆以及20000㎡的文化图书馆。
 
但是!
伦家在使用上却包括三部分内容哦~
除了用作博物馆和图书馆,
还要成为中央公园北端的入户大门。
 
生活小常识: 功能不等于使用。
比如,跑步机一般放在南阳台,
方便冬天晒被子。


总之,现在这个新文化中心
除了要是个“中心”还要是个“入口”。

 

既然是公园入口那就需要让人通过,
也就是到达公园的视线路线都得畅通。
但同时作为文化中心,又必须站稳C位,
要真真切切把人吸引住了,
在此停留聚集。

 
听起来很矛盾有木有?
又要能通过又要能聚集,
你咋不上天呢?
 
不管怎样,反正现在你是把博物馆和图书馆合起来还是分开都很尴尬。



怎么办?
不能办就别办了。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两个人见面很尴尬,
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别见面。
 
通过性和停留性其实是一个
视觉远近的问题。

建筑作为城市标志性中心,
首先就是得让人看见。
不是走近了才看见,
而是在相当的距离内都是视觉焦点。
 
而另一方面,作为入口大门, 只要能保证大家走到门口能找到门进去就行了。

 
恍然大明白了是不是?
不过,别激动。
这并不是重点。
 
因为大部分参赛选手都没恍然也明白了,
基本都很默契的选择了
整体分散的布局方式。

远看是个整体,具有集聚的效应;
近看又留出足够的缝隙可以通过。

 
看这堆花里胡哨的效果图就知道
大家都get到了精髓——
只要下面能留出通过的路线,
上面怎么造作都ok。
 
来自巴黎的建筑事务所
Sane Architecture  
也是这么get的。

但作为一枚典型理工生,
SA很是有点一根筋的SA劲。
 
SA第一眼就判断这事儿
是要把公园和建筑混合起来,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远看一团火,近看柴火堆。
 
答案简直要呼之欲出。
或者说,
理工生SA第一眼就决定了解题公式
——编。织。
 
编织这种概念在建筑圈也很常见,比如之前拆过的HD兄弟的编织楼板项目—— luz文化综合体 (点击回顾)

 
两个方向编织的楼板会形成多个镂空部分,镂空部分(院子)正好可以和各层屋顶平台共同形成一个联通的公园。
 
而在SA这个设计里,因为要承载建筑及公园两种功能,因此将编织的楼板升级成编织的实体空间,也就是用管子空间来完成编织。


这样就得到了设计的空间原型——
编织的管子空间!
 
SA选择7.2m宽、6.7m高的管子空间作为编织单元。 将编织原型放入场地,根据建筑面积要求确定编织层数。

 
顺应场地,改变各个位置管子的长度。


现在建筑水平向的联系有了,垂直向各层的联系则正好利用正交管子的交点作为交通核。

 
至此,设计的基本空间概念
算是建立起来了。



港真,
这个编织的管子空间其实还是不错的。
 
你要知道,
这个世界上制造问题的永远是人。
 
编织管子没问题,
有问题的是SA。
 
SA对这个编织管子太执着,
也可能是太喜欢。
就像你太喜欢一个东西,
就恨不得供起来,
一丝一毫也不舍得乱放乱碰。

 
SA也是这样,他们太珍惜这个空间了。
一丝一毫也不敢打乱。
 
建筑内部两大功能是图书馆和博物馆,
你可以一上一下放;也可以一左一右放。


但SA时刻抱紧自己的编织概念!
既然公园和建筑进行了编织,
那到了建筑里自然也可以编织,
毕竟编织代表着融合。
融合就是和谐。
 
将一、三层的管子作为博物馆功能;
二、四层的管子作为图书馆功能。

 
现在,相邻两层虽然功能不一,
但上下完全对位,完全一致。
空间很整齐,交通已经混乱了。
 
SA将两种功能的管子空间错位,形成更复杂的编织效果。
这样不但可以明确地显示出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位置,而且平台与平台也从仅一层的高度分化出两层的高度,外部的架空体验更加丰富。


同样将偏移的管子交点作为新交通核。

 
至此,管子空间关系算是完全确定。
 
套公式的一根筋设计法虽然很理性,
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
 
管子带来的所有空间都是线性空间,也就是说在管子端头都是死胡同。
图书馆还好,毕竟都是以阅览为主,本身就需要停留空间,角落里读书也不错。

可死胡同对展览馆却很不友好。
每个端头的展览你都得来回往返,
这么多个端头啥时候是个头?!

 
但对SA来说,管子就是本体。
反正不能改。
那就只能被动地改展览方式了。
 
SA在管子中间增加横向展墙以求弱化一眼望到底的死亡长度;并在端头尽量设置以观影为主的影像展览作为流动性向停留性转换的方式。
 
只能说,安慰不了别人就安慰自己吧。

 
不管怎样,反正就这样了。
接下来开始细化建筑。
 
现在整个建筑还缺一个公共门厅,选择管子编织最中间区域作为门厅位置。由于两功能中间的位置有所偏移,公共大厅也用倾斜的玻璃幕墙围合。


确定了公共大厅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继续布置各层平面。
 
博物馆首层的展览空间集中在公共大厅的东、北、南三面,公共大厅西侧容纳存储、辅助及博物馆的办公区域;办公空间局部二层处理。


博物馆二层同样将展览空间集中在公共大厅的三面,公共大厅西侧容纳艺术工作室、教室、存储等功能;艺术工作室等局部二层处理。


图书馆首层管子端头作为主题阅览区,且端头全部做成两层阅览空间,并在每个端头加设楼梯。此外在中间公共大厅位置布置开放阅览,北侧则集中布置两层的行政办公区;图书馆二层也是同样的排布方式。


空间关系极致明确,
排布功能也变得非常简单。
反正也排不出花了。
 
功能布置好后,细化所有交通核;此外在公共大厅加入两组颜色鲜艳的扶梯系统引导到达各个功能。


至此,功能解决完毕。
最后一关是结构。

为了保持管子空间的纯粹性,SA利用巨大的桁架结构实现悬挑;垂直交通核则作为支点。


最后为建筑赋予材质,博物馆与图书馆在立面材质上继续加以区分:博物馆采用半透明材质,图书馆采用透明的玻璃材质。

 
最后的最后,
SA为建筑注入可持续灵魂。
将现有的垂直交通核继续拔高成为风力发电载体,利用 Invelox 系统从风中发电。 (十五个垂直塔中的每一个都将配备一个全向漏斗,该漏斗捕获风并将其引导通过“锥形通道”,通过使用几个文丘里管自然加速其流动,各个动能流将驱动一台发电机,该发电机安全且经济地安装在地面上。)


打完收工。



这就是
Sane Architecture  
设计的
中国台湾台中市文化中心方案。


最后再看一遍完整过程。



虽然管子方案没有中标,
也没有得奖。
但依然具有教科书般的作用。
 
它详尽而细致的向我们示范了
管子编织空间的基本做法,
如公式一般美妙。
 
当然如果想解题,
各位同学切记要代入具体参数啊

?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引入自然微光,日建设计打造质朴之美体育馆

      ? Harunori Noda [Gankohsha] 该建筑的内外部没有任何色彩和涂装,也许说感觉不到通常意义上的色彩更为准确,“原始的”灰色混凝土是其唯一特色。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让人感受到光和材质,抓住自然本质的空间感。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脱离了世俗潮流的“质朴之美”。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