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代社会发展迭代加速,人类的空间感知由于时间压缩变得日益丰富,呈现出加剧的混杂和多元,复杂性是当代社会百态的特殊呈像,也是人类世拓展的必然趋势。风景园林设计需要对这一时代特质做出能动的设计回应,从设计意识到设计技术。“自然”“装饰”和“质感”,3个源自并清晰于设计过程的设计问题被作为面向复杂性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构建的契机。“自然”对应于风景园林基本价值观的当代拓展与建构,“装饰”对应于历史关系与自然关系的建构,“质感”则对应于体验通感的建构。展示了通过实践做研究(RTD)的工作路径,特别回顾了引发它们成为设计命题的触媒情景,以及在建的真实过程与反刍式思辨交互印证更新的设计观念的产生, 目标指向表征景观厚性的共同呈现的设计技术,从而形成拓展设计认知的理论实质风。
关键词: 风景园林;复杂性;共同呈现;风景园林设计;RTD;自然;装饰;质感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temporal compression enriches the spatial perceptions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presenting an increasingly hybrid and diverse situation. Complexity is a uniqu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s well a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expansion of Anthropocentric. It is necessary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make an active response to this age characteristics from both the layer of design consciousness and the layer of design technology. "Nature", "ornament" and "texture", the three design issues which derived from and clarified through design process, are regarded as opportunities to construct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towards complexity. "Nature" corresponds to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s of basic valu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rnament" correspond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and natural relationship; "texture" correspond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ential synaesthesia.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RTD), especially with the retrospect on scenarios that trigger them into design propositions, on the design concept generation based on repeated discussion and update between on-site construction and ruminating reflection, and on design technology aiming to present the thickness of landscape, therefore, forming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which expands the cogni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mplexity; presenting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ssemblages;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nature; ornament; texture
直立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进化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站得高对应于望得远,更为宽广的视野,人类获得了无限拓展的驱动。无论是大是小,是深是浅,是高是矮,是远是近,都追求一个更(More)的状态,永无止境。作为当代人庆幸的是不再受限于古人那样短暂的寿数,在有生之年能够体验到越来越多涌现的新生事物,同时眼见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也不得不与越来越多进入衰退期、价值似失的事物相伴共存,时间被“压缩”了,我们知晓的世界越来越宽阔,世界的呈像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善于营造纯粹性“乐土”的风景园林是否接受具有异质化的复杂性?风景园林设计是否可以能动地直面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并在设计技术上提供有空间品质的共存之道?本文对源于并清晰于设计实践过程的3个设计问题,即体现风景园林专业价值观的“自然”——当代观念建构问题,“装饰”——历史关系与自然关系建构问题,“质感”——体验通感建构问题,展开具有纵深性和开放性的论述和研究,旨在映射设计应对可能的工作路径、作用规律和专业特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1 自然
触媒一:河南三门峡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方域采影”景区。
这里是三门峡大村韩庄第7自然村的属地,曾经苗圃遍布,从航空影像看明显呈东西向的条田状,它们都是这里的“先民”。如果权属者允许的话,它们是否还能继续在公园中存在便成为设计的一种选择。
一座年轻的苗圃地的宿存态何以被用于表现5000年前的文化传统?城市公园中自然面貌的复杂性表达是否是当代性的方向?设计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的需求?遗址公园的强历史属性让我们不能回避对一个永恒性的根本问题的不断探究,那就是关于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历史关系,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自然观。
韩庄苗圃作为服务于第三自然建设的第二自然,最终在没有丢失其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被转化成为新的第三自然的一部分。设计层面互文(Intertext)是重要的工作路径,通过克制性的当代语汇的带入,将被折叠的具有纵深的时空重新关联起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自然叙事的羊皮纸理论的体现(图1),其呈像上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使得整个遗址公园体系走向复合性和多样性(图2、3)。
△图1 方域采影设计层叠图(1-1 原状;1-2 路径;1-3 装置;1-4 总图)(佟思明绘)
△图2 夯土围墙增设钢板入口(田锦摄)
△图3 林窗下的线形重拱艺术装置(田锦摄)
2 装饰
触媒二:成都大邑县沙渠镇蓝鼎雕塑厂车间“华夏之光”雕塑组群。
2个月后再次造访,原来临时贴在上面的纹样钢板很多都剥落了,在多次喷涂不同色彩的尝试和雨水的混合作用下,留下了反转类似拓印的岩画效果,这是一个惊人的偶遇。坐了半晌琢磨其中的缘由,联想起王仁湘先生做过的“反视地纹”的研究,茅塞顿开,浅色的纹样(实际的图形反相)比黑色(实际的图形正相)更能反映庙底沟花纹图像的运动规律,也更适合场所空间的色彩氛围。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是个难得的进行装饰设计研究的载体,这与庙底沟文化本身的特性有直接关系。“华夏之光”堪称庙底沟彩陶文化信息墙(如图4所示,残纹图形的局部便集成了47种庙底沟文化的纹饰),隐喻了其身后那个原真的庙底沟世界。抛开这道设计题本身对于纹饰表达的必须,附加其上的这种装饰信息是会加强还是削弱作品整体的艺术性?这种困惑促使进一步的对于“装饰”本质的思考和辨析(图5)。
△图4 残片雕塑上的纹饰细节纹样名录对照(朱育帆、孙宇彤绘)
△图5 华夏之光雕塑形体与空间张力(李宾摄)
作为走过现代主义的当代人,对应的古典世界代表的是几千年文明传统的积淀,一个遥远又不遥远从未真正离开过我们的世界,装饰是其中一面明亮的镜子,无视它,古典世界就不可能在当代被认真地阅读,我们也就轻易地无视了本有的无穷的设计财富和底蕴。装饰本身的动机就是通过对于形体表层的视觉控制来左右体验的建构,叠加“共同呈现”的语境,装饰与复杂性自然相关,而且是密切的直接相关。
3 质感
触媒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新楼南庭院“川流不息”景观。
偶发的石墙顶面与侧面的异质化成为关键性的一环,相较于原设计更加生动,有似在大自然中进行巨幅现场写生的场景,3道水线“书写”着“融金之水-川流不息”的语义(图6),作为大学校园景观,这种文化隐喻显得十分适恰。
图6 川流不息(马珂、曹天昊摄)
质感,与材料的固有属性及其面层处理直接相关,表现如质地或是肌理,涉及观感和体验,是能够真正通过对于细节的品察或是直接的身体接触触发情感共鸣的媒介,是体现设计学特质的关键。
形体叙事可以传达质感,也可以异化材质的固有属性感觉,实现“质感漂移”(Texture Drift)。在“海川庭”我们还设计了一组风格化的巨型长条石,塑性感的形体设计传达出坚固与柔性之间的张力感和韧度,雪浪石固有的肌理、有触感的菠萝面面层、局部切缝和控缝处理使得硕大的形体在近观时回归人的尺度和天然材料的亲近质感(图7)。
图7 海川庭条石景观(朱育帆绘、吕回摄)
应该说,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质感的探究还是朴素的,诚然,基于户外环境中对材质耐久性和有机观感的共同需求,水泥可以伪装成原木,铝材可以转印成木纹,铜也可以锻造成为自然风化的残木,质感作为人产生自然体验的媒介,本身就具有复杂性,设计理论应着力研究相关的建构逻辑用以拓展表现人性的通觉潜能。
4 结语
复杂性的面孔当然也肯定是多样的,“自然”“装饰”和“质感”只是通往复杂性的3个通道,它们是3个在强调设计完成度的设计实践探索过程中自下而上渐渐清晰的设计问题。完成度的强调意味着设计意图和真实的品质空间呈现的对应,过程中不时的意外和即时捕捉,品质空间的呈现锚固了虚拟建构的理想,也刺激了对于其产生逻辑的不断探究,真实的过程与过程反刍交叠。
设计学强调意图建构及其实现途径,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环境改造的一种方式,风景园林设计强调的核心是对自然的“所为”,发展到追逐“双碳”和生物多样性的当代,“不为”可以被视为观念意义上“所为”的一种结果,人类社会正不可阻挡地迈向越来越复杂的人类世未来,风景园林设计应能动地应对快速变化中共同呈现的复杂性世界并保持足够的开放性,从观念到技术。
//////END//////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6 万条内容 · 27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日本公共景观经典营造 - 广场 公园(上辑)广场/公园 杉并区中央图书馆 杉並区立中央図書館 作为图书馆改造工作的一部分, 公园附近的一块森林被改造为图书馆的户外广场。 原场地是 一片多年无人看管的荒林,大树遮天蔽日,强风时枯枝倒下会造成安全隐患。设计团队将大约 50%的高大树木清理掉,并对剩余的树木进行树枝修剪,清理和修剪的树材进行加工还可用作改造材料。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风景园林大师朱育帆老师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