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屋顶农场成新潮流:每户租1㎡种菜,果蔬不断

屋顶农场成新潮流:每户租1㎡种菜,果蔬不断

发布于:2022-05-13 18:52:13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景观周往期发布过几篇国内外社区,屋顶农场的案例合集,点击标题查看:
都市中的农业景观|公共、校园、商业、住宅实践案例
社区景观的另一种可能,好看又好吃!国内案例合集
疫情时期,种花种草不如种菜

疫情笼罩之下,
人们对种菜的兴趣空前高涨。
近年来,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大都市中,
“屋顶种菜”成为潮流,
市民不用跑到郊区,
而是就近在屋顶租一块田,
做“都市农夫”,实现蔬菜自由;
屋顶农园还成为一种社交方式,

大家在这里分享种植经验、交换收成。


“云耕一族”打造的香港39层高楼上的屋顶农场

深圳城中村屋顶“南园绿云”共建花园的“云田”
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
一条采访了位于深圳、香港的屋顶农夫,
以及屋顶改造的设计师,
他们分享了种菜体验,
以及如何低成本、可持续地实现屋顶种植。
“都市人总是忙碌,
与其等大家闲下来去郊区看两眼田地,

不如反过来让耕种渗透整个城市。”


曼谷国立法政大学的屋顶农场,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屋顶农场

? LANDPROCESS

新加坡建在停车场屋顶上的农场
 ?Citiponics
我们也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屋顶农场做了一次观察,
在东京、曼谷、新加坡市等快节奏城市中,
车站、停车场、学校的屋顶,
都开始搭建农场,
屋顶种菜成为一种保证食物安全、
改善自然环境、让都市人解压的重要生活方式,

而且,在后疫情时代加速发展。

编辑     叶荔 倪蒹葭
责编     陈子文


深圳南园城中村鸟瞰,下方为邦舍青年公寓楼顶的“南园绿云”  摄影?吴嗣铭

坐标:深圳
进入深圳南山区城中村,平房密布,附近工作的年轻人就近择居。今年春天,深圳疫情突然严重,一度进入“封控”状态。
居住于青年公寓的Jane,在和邻居们一起等待物资的时期,几乎天天上屋顶收获。一排排绿色的种植箱,源源不断地为 田主 们带来隔离下的慰藉:青菜、辣椒、青葱,长势喜人。


上:改造后的屋顶“责任田”区域 摄影  ?吴嗣铭

下:Jane在屋顶的收获

8年前,J a ne从江西来深圳,从事媒体推广,2020年搬入这栋公寓,去年末屋顶经改造,“责任田”一出现,她第一时间就参与了。
“封控期小米辣卖到50块一斤,但我们还是每顿不少嘛……”聊起“责任田”,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左:日常维护

右:为作物爬藤做的简易支架

J a ne的“责任田”,由四个种植箱组成,约1㎡,租金每年300元,折合下来,一天不足1元,青年公寓的管理团队负责基础维护。她工作忙,一般周中下班后及周末上去打理,每周两三趟,浇个水、施个肥。
她最近种了柠檬树、小番茄,看到相邻的种植高手,也在挑战百香果、向日葵,要爬藤的,容易长虫的,难度就高一些。近来,外围还多出一圈竹子,竹笋也在蹭蹭地冒头。


改造后的屋顶平台,包括太阳能板遮阳棚、瑜伽平台等  摄影?吴嗣铭

公寓楼共6层,集体所有,经改造后提供300间房出租,多为三四十平的单间,住的也多是青年。
屋顶的总面积近1000㎡,主持改造的是深圳的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谢菁告诉我们,去年,南山区城管发起了10座社区花园共建项目,这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位于城中村半空中的“漂浮的绿云”。


“责任田”区域

这次改造的面积共450㎡,分花园区、遮阳活动区及“责任田”三个部分。“你在活动区做完一小时的瑜伽,然后就可以走到旁边,看看栽种的菜。”
南山区城管的预算原本只能做100㎡的花园,通过多家机构共建,以谢菁团队提出的“模块化”设计策略,最终方案落地。
团队从网络上定制了708个塑料物流转运箱,作为种植箱单元,组合、堆叠,形成丰富的景观。未来,团队希望减少塑料使用,让种植箱更环保些。
种植箱内的覆土很轻,不会给屋顶带来过重荷载,根系也不会破坏原来的屋顶防水面层。底部有很多孔洞,并设陶粒、无纺布层过滤,浇水过量或者下大雨时,植物吸收不完的水量,可以沿着屋顶原有的雨水管排走。


遮阳棚的结构单元以2.1m×2.1m×2.7m(高)为模数
太阳能光伏板由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及会员单位共建
摄影?吴嗣铭
遮阳区也是重要一环。深圳夏天屋顶的暴晒,待10分钟都是煎熬,谢菁团队设计了带有太阳能光伏板的模块化钢构顶棚。 遮阳同时,太阳能还能转化成电能提供给居民,一举多得。估计5年后,就可以收回成本。
这片屋顶也针对周边居民限时开放,乘坐电梯直达6层,就能上到别人家的屋顶,在果蔬花卉旁,欣赏深圳天际线。
有了“责任田”之后,原本花园需要的日常维护,也部分分摊到“田主”手中,走出一条“更低成本、更可持续的社区绿化营造方式”。


晚餐现摘现做,屋顶兼具社交功能
图源 ?一十一建筑
附近的一家公司,最近也负责了一整排“责任田”,还组织员工用收获的蔬菜,举行了一场火锅派对。
日常,“田主”们也都通过“田主群”联系,互相交流心得。
“田主群”群主Suki,也是青年公寓的管理负责人,是一位90后,她告诉我们,播种收获,成为了大家聚在这个平台上交友休闲的新契机,就像“城市空中会客厅”。
过去3个月,勤快的她收获了青菜、四季豆、黄瓜、辣椒、茄子,也邀请了农业专家为“田主”科普,大家在云田间学习如何防病虫害。
她还告诉我们,收获有机菜,心理解压的同时,她跟母亲的关系也更近了,“因为老家就在农村,现在只要一请教妈妈种菜话题,她特别兴奋,比我更有成就感。”
“田主” Jane开玩笑说,“不过以深圳的气候,你撒一把种子下去,就能冒芽了。”


谢菁(左二)在南园绿云屋顶组织的一场社区活动
图源 ?一十一建筑
谢菁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模数化”的改建,将屋顶绿化(低碳),与共建花园(社区营造)相结合,方便快速推广到更多屋顶。
“在屋顶快速建造的绿化,可以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方绿洲。”


梧桐岛办公区间的农场  图源网络

在深圳, 也有不少企业园区,探索着各种模式的屋顶农园。在梧桐岛,办公楼宇之间有一大片屋面,供白领及市民爱好者播种。


建在停车场屋顶的“籽舍”种植区

图源:全至科技园

在宝安区的一座工业园内,一座停车场屋顶,被改造成近2000㎡的景观大平台。其中错落有致的混凝土种植槽,深约60cm,是在建造阶段一体浇筑的,种植农作物、花卉都不在话下,甚至小麦、水稻,都曾尝试。
深圳城市农业的爱好者们,正在空中农园里,连结成一个个健康、可持续生活的“乐活”社群。


坐标:香港

香港荃湾屋顶农场,夏季茂盛的瓜棚

林世昌(左)和农场种植指导

今年香港新冠疫情之后,林世昌发现来屋顶租田种菜的人比从前更多了,十几人在排队等一个种植箱空出来。
林世昌今年63岁,做了12年的天台农夫,是City Farm(都市农庄)的创始人,他位于荃湾的屋顶农场约有970㎡。在25层旧工业大厦天台上,蝴蝶和小鸟穿越摩天大楼群,到这片混凝土沙漠中的小绿洲寻找食物,一排排种植箱、竹子支架、白色网纱、瓜袋、果蝇诱捕器和动物形雀鸟驱赶木板,组成了一个个种植空间。


农场的“芫荽花海”

市民种出的冬瓜

住在附近的市民可以租种植箱,自己控制播种、收苗,一个星期至少来一两回,平时就由林世昌和园长帮忙淋水。也有很投入的上班族,在周一到周五上班之前,7:30到8:30习惯来种一个小时的田。种植箱里的收成通常都不错,36cm的深土田箱能结出30多斤的大冬瓜。
香港社会高度分化,市民通常被孤立于一个个由同事和朋友组成的小单元,而原本互相不认识的都市农夫,因为共同的话题成为了朋友,交流怎么种青瓜、番茄,交换彼此的收成,以物换物,天台变成一个在周末聚会的场所。


林世昌位于荃湾的屋顶农场初建时
“来租田的大概70%是女性,其中一半是上班族,她们一开始报名种植班来学习的时候,很多是戴着首饰、涂指甲油,我以为不会特别认真,结果认真起来,把指甲都修平了,一开始还戴草帽,后来草帽都不带了,持续好多年都这样,整个人变了。”


刚长出的西瓜和收获的番茄

屋顶农场一角。林世昌说,“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时,农夫心里已经想着秋播的事”

在香港,真正新鲜的本地产蔬菜是一种奢侈品,这座城市的蔬菜自给率不到2%。
2010年,在鲗鱼涌工业大厦天台,林世昌搭建了香港市区内首个天台农园——City Farm(都市农庄)。
他是一名广告导演,2008年金融危机前,在香港、北京都有工作室,因为广告行业压力很大,工作周期压缩得厉害,经常熬夜,闲下来就需要很多时间去恢复自己。他和妹妹在香港市郊新界区租了一块田,作为业余兴趣持续耕种了几年,当成一种减压方式。


屋顶农场。雨水过多影响瓜果收成,在香港尤其需要排水性能好的种植箱

后来觉得与其去新界郊区这么远,不如尝试就近在天台上种,正好朋友在鲗鱼涌工业大厦有一间天台屋,天台空间也属于业主,他就租下来,一开始什么容器都拿来尝试盛土,最后发现台湾生产的一款种植箱很适合,透气排水都好。
天台种植,尤其要注意泥土的重量,考虑到建筑物的承重标准,需要用轻一些的混合土壤,并避免带有沉质物的土壤,因为屋顶的排水系统是为雨水设计的。有了农场,旧工业大厦的顶层防水也需要重新再做。


屋顶农场的蝴蝶和螳螂

农场想在混凝土丛林中生存并不容易。
第一次整体搬迁,是因为鲗鱼涌的工业大厦要做重建,林世昌把500个种植箱搬到了柴湾天台,跟业主签订3年合约。但随后业主看到来租田的人越来越多,续约时便要求涨5倍租金,林世昌只好再搬迁,找到了目前的荃湾和观塘两处工业大厦的天台。


猫头鹰形雀鸟驱赶板、迷迭香

每搬到一个天台,都要适应这里的小生态。荃湾的屋顶西北方正好是大山,冬天,东北季候风翻过山吹下来,每年有两个星期会很冷,如果带雨水,天台会下降到0℃ (香港冬季气温一般不低于10℃) ,这是每年一度的挑战,林世昌会准备好风挡和屏障,并且种能够抵抗寒风的农作物,比如喜冷的生菜、迷迭香等香草,番茄加一层风挡也能熬得住。


天台农场变成“小鸟的食堂”,用网罩保护一下
天台不能建温室,种植常常要面对自然挑战,“病虫害都会产生,我们需要观察生态里面的异动,比如飞鸟带来的病菌,但其实,屋顶种菜比在地耕种的挑战还是要少一点,毕竟跟自然环境隔了一段距离。”
“打击之外,经常都有惊喜”,林世昌说起有一次台风来了,把他种了两个多月的南瓜叶子全都吹跑,只剩下一条光溜溜的蔓,原以为它活不下去了,但过了两个星期,新叶已经冒出来,长到了手掌大小,后来结出全农场最大的瓜。“所以植物的修复能力很强,它反而长得更旺盛。”


租田耕作的市民

林世昌目前搭建了800个种植箱,一半租出去,30%用来教学,20%自己耕种,家里吃的一半蔬菜都自给自足,他希望天台农场能够让现代人反思——都市也可能是粮食来源地,而且所有人都能参与。


社会企业“云耕一族”从2015年开始,在香港打造了数十个屋顶农场

 ?云耕一族(Rooftop Republic)

香港大学景观系教授彭文辉做过城市模型推算,估算出香港可用于屋顶耕种的总面积有695公顷,比起400多公顷处于郊区种植蔬菜的活跃农地还要多。近年来,香港市区涌现了越来越的天台农场。
彭文辉自己也在2012年于香港大学邵逸夫楼的屋顶搭建了农场,他和学生亲手把泥土和堆肥拉上最后一段楼梯。学生们可以来认领自己的小块田,课余耕种收获。
林世昌说,“与其等都市人闲暇时走进郊野看两眼,不如反过来让耕作渗透整个城市。把耕种带到天台,大家午餐之后,下班、下课后去照料一下农作物,那不是更好吗?”


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大量屋顶空间长期被低估了,用农园来覆盖光秃秃的混凝土,不仅让外观更绿更美,还能调节温度、储存多余的雨水、降低隔绝噪音。
此外,屋顶和完全的自然田地有距离,更容易形成小的生态圈,种菜面对的环境挑战更小。
在亚洲,先锋实践者们,把车站、停车场、学校的屋顶都拿来种菜,农园正成为屋顶上的新潮流。


新加坡屋顶农园
 ?Citiponics
2019年,新加坡首个组屋社区停车场屋顶农场建成,占地1800㎡。在新加坡,食品进口率超过90%。国会议员Ang Wei Neng表示:“疫情期间,考虑如何投资本土食品将是明智之举。”
把社区停车场的屋顶变成农场,被纳入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2020年公布的10年计划。
首个这样的屋顶农场,利用独创的“水-有机系统”,在垂直的铝制种植塔中,种植有机生菜、芥蓝等蔬菜。


 ?Citiponics
每个种植塔底部都设有水箱,里面的营养液可循环使用。由水泵抽到塔顶,通过重力流到种植塔各层,对蔬菜进行灌溉。
一年之内,该农场共收获了18吨蔬菜,对城市居民是极大的补给。
研究者说,闲置的停车场顶层设计为农场,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地表温度也有所下降,城市环境更宜居了。


附近老人参与维护

 ?Citiponics
在开发屋顶农场的过程中,组织方还会招聘附近的老年居民,加入到蔬菜种植工作,也为这一群体带来了再就业机会。


惠比寿站大楼Atre的屋顶菜园

图源:Soradofarm官网

2010年,日本东京惠比寿站大楼Atre的屋顶,出现了第一个车站屋顶农场。
在东京,许多上班族的每日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接触自然,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奢侈的事情。
在这个车站屋顶农场,附近居民租下一小块菜地,每天通勤途中,都可以抽出时间前来照料。如果实在很忙,管理方也提供菜地托管服务。
这种模式深受家庭和老年人欢迎,人们每年花上约10万日元(合6000人民币)的基本租田价格,就能在一块3-5㎡的土地上耕种。


惠比寿站大楼Atre的屋顶菜园
图源:Soradofarm官网
车站屋顶菜园是日本Soradofarm计划的一部分(Sora 在意大利语里代表“天空”,因而也可以理解为“天空农场”)。这里有全套工具和服饰,市民空手前来,就能随时下地干活,享受种植乐趣。
目前,全日本共7个车站屋顶设有菜园,该项目计划未来几年继续向全国轨道站点复制推广。


曼谷国立法政大学的屋顶农场

? LANDPROCESS

在泰国曼谷国立法政大学的屋顶,“亚洲最大的城市屋顶农场”,2020年刚刚落成,面积达到22,000㎡。


在屋顶农场收获

? LANDPROCESS

其中最亮眼的是一片水稻田,全校师生在这里耕种、收获。
屋顶农场的改造,结合了传统梯田的土方结构,雨水顺着斜坡流下,滋养着农作物,同时,每一侧都设置了蓄水池,收集、储存过量的雨水,以备旱季时使用。
坡度也形成了多个公共空间,其中就有一个360度全景圆形剧场。屋顶装有太阳能电池板,每小时产生50万瓦的电能,灌溉农场,及为校园建筑供电。   
项目的景观设计师戈差功?沃拉康(Kotchakorn Voraakhom)还分享了几个经验: 友善处理雨水;多种植本土植物,这样有利用蜜蜂等传粉者,增加生物多样性;全面循环利用,减少废弃垃圾。


深圳、香港之外,中国的屋顶农园在杭州、上海、长沙、武汉、济南、郑州等地也已有试验,从地域上看,以分布在南方为主,大多位于学校、商场、高端小区的天台。
以下是一份如何开展屋顶农园的tips。 

由香港某商场天台改造而来的自然探索公园

??LAAB Architects

1 、如何找到合适的屋顶?

城市屋顶空间的再利用,需多方合作。在寻找屋顶空间时,权属清晰的创意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商务园区,更容易开展屋顶农场的实践。一般由项目组与业主建立合作关系,个人以租赁、订购等关系,参与其中。

屋顶一般选择承重在300kg以上的可上人屋顶。(如果是商品房屋顶绿化改造,要注意屋顶的所有权并非顶楼居民所特有。)


底部连通的“底灌式”种植箱

2、如何选择种植箱及土壤?
推荐选择轻质、排水通风良好的种植箱,装填有机轻质土,符合屋顶的承重要求。
香港“都市农夫”研发出的底灌式种植箱,模拟地下水供水状况,水分储存在盆底,各个盆底串联起来,形成流水系统,方便整块移动。
土壤要跟屋顶的小气候配合,如果雨水多,土壤就不能过分保水,否则土里会缺少空气。

林世昌香港屋顶农场的番茄

在培育不同作物时,对土壤进行微改造,比如培育土豆,适量加沙砾,创造干燥输送、偏酸性的土质。

菜类、香草、番茄等浅根作物,可用泥深18cm的种植箱,萝卜、瓜类等根深作物,要达到约36cm深土。

降解后的厨余、咖啡渣等混合后,可制作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肥力。


居民在屋顶种植的生菜、薄荷等

3、有什么推荐种植的植物?
有别于商业农场的单一作物种植,屋顶农园推荐采用有机耕种、朴门永续农业法(自然农法)。每一块格子田搭配不同品种,比如将番茄、罗勒、白菜、韭菜混种,不同高度的植物互相遮阳,气味大的罗勒帮助驱赶害虫,多样性还有助于底泥健康,抑制病菌繁殖。
考虑地域气候,如在上海,青菜、空心菜、茼蒿、茄子、香葱、辣椒,都是比较推荐的,可分三、四个季节种植。

香港“云耕一族”在东隅酒店打造的屋顶农场

4、日常维护,要注意什么?
每日浇水,如能直接在农作物根部精确灌溉,可避免土壤表面水分较易蒸发的问题,且节约用水。大部分的蔬菜需要充足的阳光,遇光照不足时,可用红蓝生长灯补充。
另外,注意观察屋顶农场小生态中的异动,比如飞鸟带来的病菌。
遇病虫害时,建议采用纯天然的杀虫剂,如辣椒水、大蒜汤,选用害虫诱捕剂、粘虫板、灭虫灯等物理工具,并及时去除病叶病株。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地形设计的重要性

地形在景观中的应用,形式广泛且多样,可自成一景,也可通过与植物的搭配,模拟自然生境,去营造更具多样化、且精且巧的人居环境,地形设计得当,无异于锦上添花,绝对的加分项。 一、 应用实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