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负荷污泥膨胀机理
对于运行条件对膨胀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 在实际生产的报道中负荷低会引起膨胀,负荷高也会引起膨胀; 低溶解氧会引起膨胀,高溶解氧也会引起膨胀; 完全混合曝气池会发生膨胀,推流式曝气池也会发生膨胀; 低C∶N比(或C∶P比)引起膨胀,高C∶N比(或C∶P 比)也会引起膨胀等等。
由于很多因素会造成污泥膨胀,对膨胀的报道众说纷纭,使得人们对于污泥膨胀问题望而生畏。 污泥膨胀问题是污水处理工艺中相对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达30多种,所以实际活性污泥膨胀问题异常复杂。
高负荷膨胀也叫非丝状菌膨胀,因为不是丝状菌过量繁殖导致的膨胀,但是膨胀表现却和丝状菌膨胀的情形差不多,都具有沉淀性能严重下降,二沉池跑泥严重,SV最高可达90%。
具体说下两者的区别,非丝状菌膨胀是因为过高的碳源进入系统,在高基质下,细菌吸附的碳源代谢不了,并在细菌表面分泌出亲水性多糖,并部分进入系统,细菌处于对数期,这时候细菌具有最强的活性,导致菌胶团解体。 丝状菌膨胀是因为丝状菌的过渡繁殖,丝状菌伸出菌胶团,并与其相邻的丝状菌形成松散的絮团,导致絮团密度减少严重影响沉降性能。 其中最明显的表观区别是: 丝状菌膨胀和非丝膨胀在曝气池区别是一个是浮泥,一个是泡沫!
2、高负荷污泥膨胀的控制
①、负荷和溶解氧的影响
采用城市污水负荷为0.4kgBOD5/(kgMLSS·d)~0.8kgBOD5/(kgMLSS·d),溶解氧浓度1.0mg/L~2.0mg/L,污泥龄为20天的完全混合曝气池(截面积1.0m2,高3.0m)。 第一阶段由于丝状菌的过度增殖,SVI从280mL/g上升到800mL/g,污泥浓度下降至0.68g/L,二沉池中污泥不断流失。
②、加填料控制污泥膨胀
在生产性曝气池头部加占总池容15%软填料,与传统工艺不加填料时的SVI对比。 加设软性填料系统总停留时间为4h,负荷在0.4kgBOD5/(kgMLSS·d)~0.8kgBOD5/(kgMLSS·d)之间。 在曝气池供氧充足的条件下(气水比(3.7~5)∶1),加填料可很好地控制膨胀现象。 传统曝气池在相同条件下的运行,在后期停留时间延长1倍。 负荷降低1倍,SVI仍在200mL/g ~500mL/g之间,远高于加填料系统(SVI平均在100mL/g左右)。 从填料池的分析来看,填料上附着生长的微生物以硫丝菌、021N型菌丝状菌为主。 填料池对有机酸的去除率高达80%,对COD去除率为50%,H2S从3.67mg/L降至0.77mg/L。 从而去除了丝状菌的生长促进因素,有利于絮状菌的生长。
事实上,填料池也相当一个选择器,其将丝状菌固着于填料上在第一个池子中选择性地充分生长,但不进入活性污泥絮体之中。 而絮状菌在第二个池内生长,从而避免了污泥膨胀的发生。 其主要的作用是降低污水的有机负荷,菌膜的脱落是次要因素。 对于有机负荷的降低,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对有机物的直接去除,这个作用在分设的填料池中最为明显。 其次是填料上生长的微生物量,增加了系统中总的生物量,从而降低了有机负荷。 加填料控制污泥膨胀的方法很简单,但缺点是增加了一定的投资,还有填料的更换问题。 一般适宜小型污水处理厂使用,而大型污水处理厂一般不宜采用。
③、池型和曝气强度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对城市污水在高负荷下进行如下对比试验,负荷同为0.4kgBOD5/(kgMLSS·d)~0.8kgBO D5/(kgMLSS·d),停留时间为4h,气、水比为(3.4~5)∶1。 在试验中发现呈推流式曝气的SVI要比同样运转条件下的完全混合曝气池的高100左右。 在试验中气、水比为3.5∶1的情况下,推流式曝气池的SVI上升到450mL/g左右,二沉池污泥面不断上升,污泥溢流,发生污泥膨胀。 强制排泥后,污泥浓度不断下降。 这时增加曝气量之后,虽SVI略有下降,但由于污泥浓度恢复较慢。 负荷比初始值要大的多,接近1.0kgBOD5/(kgMLSS·d),SVI最终仍在350mL/g左右。
这个试验不但说明了溶解氧(宏观)在控制污泥膨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说明曝气池中实际 (微观)的溶解氧浓度的不同对于膨胀的影响。 在两个池子停留时间、曝气量、水质、负荷等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产生差别的原因是由于推流式曝气池首端的溶解氧浓度,在整个试验期间里一直等于零。 而在完全混合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为2.0mg/L。 这表明在高负荷的曝气池的运转中,推流式曝气池不利于改善污泥沉降性能。 因为当污水中存在大量容易降解的物质,使得曝气池氧的利用速率加快。 造成氧的供应速率低于氧的利用速率,特别是在曝气池头部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使氧成为限制因素,即使在曝气池其它部位溶解氧浓度为1.0mg /L~2.0mg/L仍然发生膨胀。 其原因在于首端负荷过高,严重缺氧造成丝状菌从絮体中伸展出来争夺氧气,同时在后段的丝状菌由于可以从主体溶液中直接吸取营养,比絮体本身中的菌胶团菌有更高的生长速率,从而得到充分的增殖(充分伸展的丝状菌阻碍了污泥的沉降)而造成了膨胀。 从试验结果来看,在曝气池头部的溶解氧保持在2.0mg/L(强化曝气或再生池) ,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泥膨胀。
4、回流污泥射流强化曝气
在以上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在推流曝气池的首端采用回流污泥经过射流曝气器进行强化曝气,并辅以原有的中微孔曝气器,这时首端小池的溶解氧从零提高到1.6mg/L,解决了首端供氧不足的矛盾。 因而,SVI值不断下降至160mL/g,这时射流携带空气量很小。 通过对回流污泥单独射流和增加曝气量的试验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回流污泥射流对于污泥膨胀的控制作用,不是由于射流过程中对于絮体的切割,造成丝状菌长度及生态环境变化而造成的结果,而是由射流过程中高的传质效率,提供了充足的溶解氧。 在曝气池首端造成了有利于菌胶团菌生长的条件,抑制了丝状菌的生长,从而控制了污泥膨胀。 在首端强化曝气可采用回流污泥射流,也可采用加大首端曝气强度(供气量)。 从试验结果来看,其对污泥膨胀的控制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这就为高负荷类型的污泥膨胀的控制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污泥处理
返回版块2.71 万条内容 · 30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谢谢楼主,借鉴学习!
回复 举报
资料总结得很好,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性,点赞收藏学习啦,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