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给排水工程 \ 市政给排水 \ 聚焦重点、系统实施、效果导向、绿灰结合——《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解读

聚焦重点、系统实施、效果导向、绿灰结合——《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解读

发布于:2022-05-06 08:47:06 来自:给排水工程/市政给排水 [复制转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要求。目前,全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成绩的背后,理念不到位、实施不系统、效果不突出等问题仍然存在。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从深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明确实施路径、科学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五个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加系统、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聚焦重点问题


在过去海绵城市建设中,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工作不聚焦,将海绵城市等同于建设涉水工程乃至铺设透水砖,或者将大量与水有关的工程都算作海绵城市工程,出现了“海绵是个框、什么都能装”的错误认识,国务院调查组针对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调查报告也提到了郑州出现了此类问题,造成了不好的舆情影响。因此,要想将海绵城市建设好,就必须明晰海绵城市的内涵、聚焦海绵城市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海绵城市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理念而不是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有利于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建设的系统性。在建设过程中,不应区分哪个工程是海绵的、哪个不是海绵的,而是应将海绵城市理念和要求全面落实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没有海绵城市的工程,只有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工程。


二是要聚焦海绵城市解决城市雨水径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要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这里可以看出,从海绵城市概念提出就是要解决城市排水方面的问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一定是和雨水相关的城市问题,而这类问题的重点就是要解决城市设防标准内的排水防涝问题。同时,考虑到城市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可以适当兼顾解决雨水径流污染问题和提升雨水收集利用能力。


强化系统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理念转变,是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抓手,需要系统谋划、统筹考虑,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等进行综合统筹,将给排水、景观、规划、道路等多专业进行融合,系统实施。


一是在顶层谋划方面,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三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从解决问题、统筹关系、梳理边界、理清体系几个方面提高系统性。需要全域统筹,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要从源头小区改造、城市设施建设、区域流域山水林田湖体系构建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求合理的组合,综合统筹以达到经济高效、落地可行;需要多方面统筹,统筹好城市内涝治理、径流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利用等多方面对不同单体项目的要求,以使具体建设项目达到系统性最优解决城市雨水多个问题的要求;需要梳理边界条件,理清源头、过程、末端的每个项目之间“责任分担”,明确不同项目的“职责”,以指导后期的设计。


二是在项目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排水分区需求,不能就项目论项目。海绵城市的单体项目,特别是园林绿化类项目由于自身具备较大的雨水蓄滞空间,因此除消纳自身雨水径流外,还应在排水分区尺度综合考虑周边区域的雨水径流消纳,提升排水分区总体径流消纳水平,甚至还应在城市角度考虑对河道等进行调蓄,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加强效果导向


过去的很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就是简单城市排水防涝、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规划、方案进行简单罗列,再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简单分解到排水分区或者地块。这种规划或者方案对于问题缺乏思考,对于解决措施缺乏系统考虑,导致规划和方案看起来“头头是道”,实际对解决问题“一无是处”。通过对过去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总结发现,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就需要从以单个项目为核心转向到以整体效果为核心,突出以问题解决作为建设要求。


一是要转变认识。要由过去的工程导向性思维向效果导向性思维转变,实现单个碎片化的项目考虑向流域整体系统化考虑的转变,简单套用规范标准设计向从需求计算设施规模的转变,纯工程的项目建设最优向全生命周期总体最优的转变,单个水专业设计向多专业融合的转变。


二是编制合理的系统化实施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案,实现对区域建设的总体把控、对建设项目的整体谋划、对后续设计的明确指引。从流域全局视角,定量分析问题和成因,针对性提出工程措施。从完成整体目标的角度,统筹源头—过程—末端工程体系,协调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关系,明确各流域工程措施应达到的目标,确保整体工程方案的实施效果。从方案可操作性角度,梳理多工程体系与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工程优化组合,综合考虑经济性、落地性和实施难度,力求做到整体效果最优。从明确不同类型项目之间关系角度,理清责任边界,特别是针对PPP项目,保证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倡导绿灰结合


在过去解决城市水的问题过程中,更多是通过在末端建设工程措施的方式解决,投资大、生态效益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更多通过自然或者拟自然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转变过去的建设模式,从单纯末端向源头、过程、末端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过去灰色设施向绿色设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反对过去的“过度工程化”外,更应该警惕“单纯绿色化”。城市的建设形态各异、问题原因众多,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既不能“纯灰”,也不能“纯绿”,应该按照因地制宜、绿灰结合、绿色优先的原则选择制定解决方案。


作者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水务规划咨询院院长


     

来源: 中国建设报 ,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市政给排水

返回版块

23.63 万条内容 · 82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市政给排水 好像不难考 我考过了

市政给排水 好像不难考 我考过了  我有多名人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