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配式建筑 \ 行业政策 \ 《2021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节选之装配式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2021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节选之装配式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发布于:2022-04-26 11:05:26 来自:装配式建筑/行业政策 [复制转发]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部署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划。 为提高 建设装配式建筑 绿色建筑 的积极性,国家部委和各省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财政补贴、优先评奖、信贷金融支持、减免城市配套费用等。推进以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带动国内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针对2021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和解读形成的 《2021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报告》 。本期,就 “装配式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享。


装配式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程度亟待提高


住建部在关于2020年度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的通报中提出:针对各地普遍反映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突出问题,标准定额司正组织编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已经发布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住宅装配化装修主要部品部件尺寸指南》《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

这些标准和指南对装配式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出了方向,逐步降低设计成本、模具成本、生产成本和安装成本,重点解决无法规模化生产的问题。同时能够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复杂程度,减低设计、生产和施工难度。

另外我国目前主流采用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以出筋搭接为主。这就造成了在进行构件边模设置上需要一事一例,对于整个构件成本居高不下也深有影响。

在欧洲广泛采用不出筋的双皮墙体系,这就为装配式建筑模具的自动化组装以及边模的反复利用带来了便捷。对于墙、板类构件,其边模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几千上万次。机械手灵活抓取和拆装边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效。但是在中国恰好相反,因为装配式建筑体系未能实现标准化,对于墙、板类构件,其边模的使用频次根据项目大小不同,也就在10-50次左右。中国装配式建筑仅仅在模具使用这一项的成本就比国外高上百倍。

(二)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规范待完善


目前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标准规范支撑不够。国内装配式建筑技术、质量类标准较多,认证检测和管理类标准少,凸显重技术,轻管理。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建筑行业粗放式管理,质量问题频发的根源。比如生产工厂保温板布置不合格,大量冷热桥存在;钢筋误差大,工人直接切掉插筋,存在严重质量隐患;施工现场杂乱无章,吊件脱落伤人等。

目前在企业层面,国家拥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化等一系列管理体系规范和标准;产品层面,拥有CE认证、3C认证等明确的检验检测认证规范。但是针对装配式建筑行业在质量、管理等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

2020年11月1日,北京中建协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装配式建筑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正式通过验收。在该课题中系统性的对欧洲、中国装配式建筑认证领域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梳理。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欧洲装配式技术标准规范已经延伸到各个环节。

国内现有标准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规定比较分散。对具体的预制构件针对性不强,多是在新增章节中用少量的篇幅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作、施工、验收环节进行概括性、纲领性的指导,在具体的设计、制作、施工、验收环节使用起来,比较受限。如: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也在第9章中增加了少量的装配式结构工程的内容。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在第9章增加装配式结构工程共计9页内容,主要对预制构件的制作、运输堆放、安装连接提出纲领性的要求,未按照不同的构件类型分别划分指标,内容不够详实。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按照分项工程对验收环节提出纲领性要求,也是在第9章增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共计7页主要是纲领性的要求,缺少每种预制构件验收的详细指标(2021年,GB50204-2015已开始修编,增加了装配式内容)。

(三)装配式人才供给短缺


目前建筑业招工难、用工荒已经成为普通问题。而建筑业走向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施工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

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装配、信息化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业的产业工人、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管理人员,能够从方案设计、项目开发、到制作构件,运输、现场测量、吊装、连接等各道工序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

此外,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对设计、构建、施工、运营的全专业管理,并为装配式建筑行业信息化提供了数据支撑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掌握BIM技术、了解装配式建筑下的设计、施工工艺技术的人才存在严重不足。

目前在装配式建筑领域,针对装配式建筑生产工人、装配工人、灌浆工人、构件厂厂长、咨询师、运输司机、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检验检测等人员设置资格评定标准,并开展相关评价工作是在人才供给方面亟待大力推行的重要措施。

(四)亟需建筑工业化与数字化转型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过程存在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相分离的情况,容易影响施工进度或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因而通过建立基于BIM技术全过程协同设计,并将BIM模型应用于虚拟生产和装配环节,将有助于设计出利好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的设计产品,提高生产和施工效率。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的建设模式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设计、工厂制造、现场安装三个阶段相分离,设计成果可能不合理,在构件生产和安装过程才发现不能用或者不经济,造成变更和浪费,甚至影响质量。

(2)BIM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它将设计方案、制造需求、安装需求集成在BIM模型中,在实际建造前统筹考虑设计、制造、安装的各种要求,把实际制造、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前消灭。

(3)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未能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串联。对比欧洲,欧洲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和生产环节为: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装配式建筑节点设计-工厂排产-工厂生产-工厂吊装-精细化堆放(按照项目及对应楼层)。

欧洲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环节是正向进行的。但是在中国这个过程会变得非常纠结,国内装配式建筑设计和生产环节通常为: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拆分、深化设计-数据整理并转化成生产语言-工厂排产-部分产品生产-工厂吊装-现场堆放。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存在以下差距:中国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环节费时费力;中国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环节还不能完全实现智能化。

(五)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的忧虑


近几年关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业内和业外人士有很多共识,一致认为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亟需解决,比如渗漏、插筋切断、灌浆不实、开裂等等。如何解决公众的忧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装配式建筑发展到今天,各项技术日臻成熟。但是装配式质量和安全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会把整个行业毁掉,回到现浇体系的老路上。我们对于技术质量和过程管理,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畏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业主,都是受益者或者受害者,且行且珍惜。

浦东新区某小区是2020年5月交房的保障房。第一批居民装修入住后不久,遇到台风季,上百户居民家中墙面出现渗水,损失不少。为此,开发商采取了对渗漏墙面进行打洞注胶的工艺,增强墙面的防水能力。开发商表示,渗漏原因在于五年前小区建造时采用了一种“拼装房”的新工艺,该工艺不够成熟,因此墙板等部位接缝处出现了空隙。居民听到这个原因炸了锅,要求开发商彻底修复接缝空隙。可开发商却表示为难,如此修复可能动辄上亿元。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来源:装配式36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业政策

返回版块

2877 条内容 · 5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