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Q 贝聿铭先生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基于你个人的工作经历,你如何解读这句话?你认为贝聿铭先生留下的最珍贵的“设计遗产”是什么?
A 现代主义是贝先生一展才华的完美舞台。除了现代主义中标志性的极简设计和反装饰性,这也是一场根植于平衡、对称、比例等古典理念的运动。正是这些理念的存在,才让现代主义设计至今经久不衰。无论选择哪种表现风格,古典的理念都能超越时间而存在,这恰恰也是贝聿铭先生留下的“设计遗产”——永恒 ( timelessness) 。
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中,贝聿铭先生凭借严格的几何学关系来表现其明晰的设计。此间宁静与优雅,让人为其赞叹。这些作品体现了真正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用混凝土、金属与玻璃,去建造充满艺术性的、宁静的、经典的美丽建筑;它们历久弥新,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散发出更迷人的光辉,引人尊敬。正是借由明晰的设计与对质量的保证,这些经典之作在空间实体与风格层面上都能成为永恒。
坚守这一崇高的理想,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在贝聿铭先生如此之长的职业生涯中,见证过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如今以技术为驱动等趋势的更迭,却仍能坚持自我,实在是更显珍贵。当然,也很少有建筑师能拥有如此之长的从业经历,但这份对原始理想的坚持与信念,足以让贝聿铭超越所有的一时风潮,这一点很了不起。
Q 贝氏建筑事务所目前有几处办公室?团队近年在全球建成的重点项目有哪些?
A 我们在纽约和北京各设有一个办公室,中国团队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客户支持,而方案的设计工作大部分由纽约团队主导。这一决定的战略意义在于,自己的项目能得到贝氏总裁与合伙人的亲自参与,客户也自然会更加信任我们。国际经验与声誉是我们得到客户青睐的原因,所以实现并保持这一优势,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贝氏在中国的团队也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白天与业主、政府协同工作,晚上与纽约的同事一起商议设计中的解决方案。基于此,中国办公室的同事都相对年轻且精力充沛。
目前,贝氏的项目遍布全球各地。最近我们在巴西圣保罗完成了名为“法里亚利马塔”的金融中心项目,它旨在成为主干道上的地标性建筑,通过独特、简练的几何造型来获得自身的昭示性。大道沿线的现有建筑布局构成了规整的矩形街区,让平坦的建筑立面直面街道。为了打破这种重复的单调,我们将沿街立面进行偏转,与街道形成夹角,又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倾斜造型,与高效的矩形平面进行组合。通过简单的形态,在规矩的场地范围内塑造出新颖的建筑体量。醒目的法里亚利马塔,也为业主带来了颇高的商业价值,自开业起就一直保持满租状态。
在加拿大多伦多,我们的首个超高层住宅项目也于今年刚刚落成。露台成为项目鲜明的设计特征,而不再仅是巨型玻璃体量的附属物,这让整座建筑从多伦多遍布的玻璃塔楼中跳脱出来。这一住宅在竣工之前,也全部售空。 通过间歇式的视线开放和不透明的屏障设计,露台区域带来充沛的户外生活空间与遮阳效果,亦在周边密集的建筑中保护了住户的隐私。
在中国苏州,我们最近也为老客户中国银行完成了一座全新的办公建筑。场地条件颇为壮观,东、北两侧的运河围合出一片宽阔的开放场域,苏州的城市美景在此一览无余。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用简约的形体与立面实现了干练的建筑体量,也为中国银行塑造出充满力量与庄重感的形象。简洁明了,却让这座建筑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
我们在海南也有一个中银的项目,其由一系列浮动的体量组合而成,以独特的形式体现功能的 清晰 划分。这些体量由一个巨大的连续裙楼连接,裙楼紧贴场地边界而设,围绕一系列庭院来组织空间,让光线、新鲜空气与景观贯穿建筑内部。从公共入口庭院过渡到更偏私密化的景观庭院,一系列内外空间调节着建筑的游走体验,与大多数中式庭院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进行中)?贝氏建筑事务所
Q 纽约市艺术协会会长肯特·巴威克曾这样评价贝聿铭先生:“从东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这是否依然是今日的贝氏,试图践行的设计观?
A 贝聿铭先生如此,今天的贝氏事务所也依然如此。老先生与他的儿子们从东西方的双重文化中汲取营养,尽管长期生活在美国,但苏州悠久的家族历史也使他们与中国紧密相连。频繁往返于美亚之间,以及与家庭、学者、艺术家、商业与政治领袖的密切往来,让他们始终能在西方的生活中平衡东方的价值观念。
贝氏对文化的敏感,使我们能在全球不同项目中,自如应对委托方对于体现当地文化的诉求。无论项目位于何地,我们都会以该国建筑的“本质”作为基本的着手点,再展开设计的后续过程。
Q 回到中国,近十年贝氏参与了大量项目,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A 中国是一片机会的沃土,此外,中国与邻国经贸往来的深入发展,也为我们打开周边市场提供了契机。凭借资深的国际经验以及与中国特殊的文化关联,我们完全具备助力新时代发展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愿景,我们与中国本地的合作设计院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他们在中国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我们则以来自全球的经验作为回馈。
Q 近期中标的上海临港中银金融中心,设计语言上让人联想到贝先生为中银在香港及北京打造的两座经典作,可以说是一种有意的致敬吗?
A 上海临港中银金融中心项目,是中国银行在中国地区总部建筑标识性演变重要的象征。香港中银大厦标志性的X形结构斜撑,在这里变得更加纤细,以体现项目的特殊需求和现代办公方式的演变。
香港中银大厦是结构与建筑设计相融的典范,但对于上海临港项目来说,我们不希望用沉重的对角线来主导塔楼的外立面表达,阻碍视野的开放与通透性。因此,我们试图将支撑结构最小化,让外部的玻璃幕墙更加清爽、整洁与协调,所以它成为了我们玻璃使用量最多的项目。项目的层高更高,玻璃尺寸更大,节能要求更严格,也促使我们研发了一款可持续性更好、技术更先进的玻璃幕墙系统。拱门造型象征着上海临港中银金融中心在东西方贸易中的门户意义,我们希望幕墙的设计能与整体更为融合,不去干扰对拱门概念形式的表达。
△ 香港中银大厦 图源网络
Q 最后,作为贝氏建筑事务所现任总裁,你认为什么是当下贝氏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或最大特色?
A 就全球建筑而论,我们正处在一个有趣的时间点上。无处不在的玻璃塔楼曾是世界各地发展的主导风格,而它们如今正更多地让位于对地域特征的追求,这一点在中国及亚洲项目中尤为突出。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设计能否更加贴近各地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早已成为许多国家理所当然的诉求。
贝氏有着回应这类诉求的独特优势。我们的设计实践遍布全球,且不断 有新项目交 付,尤其是在当下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中国市场。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多年国际合作的积淀,秉持着东西方共融的理念与不断积累的实践经历,贝氏得以与世界进步迅猛的建筑行业保持同步。
从1982年,贝聿铭与贝建中先生打造出的东西合璧、致敬中国本土建造的香山饭店,到近期借助最新技术实现戏剧性结构、引领新时代建筑设计的上海临港中银金融中心,我们都是从行业的现状着手,去塑造一个个符合时空大背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作品。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结构资料库
返回版块41.24 万条内容 · 40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重磅!住建部印发《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为准确认定、及时消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群死群伤事故发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将《判定标准》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依据,督促工程建设各方依法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准确判定、及时消除各类重大事故隐患。要严格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等制度,着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