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景观派)
位于沈阳东站南侧的共和国第一代仓储园区“东贸库”,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仓储物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仓储建筑及园区类型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但“东贸库”的文物价值一直被忽视,直至2019年要被拆除时,“东贸库历史建筑群”才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初选名单》。
改造后2#、4#库建筑外景(摄影:曾天培)
为协调保护和发展关系,经以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为首的专家论证,政府决定保留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其余用地作为地产开发,并在土地出让条件中要求保护和再利用这7栋历史建筑。
改造前东贸库及沈海热电厂航拍图
2020年春节过后,“东贸库”有选择地部分保留方案明确后,URBANUS都市实践正式接受了这个项目非住宅部分的公共空间规划。那是正是疫情最紧张的时候,由于没有现场体验,我们对老仓库没有感觉,加之文物建筑审批程序又很复杂,所以在第一版的规划中,并没有考虑把老仓库改造放在一期工程。
改造前2#、4#库卫星图
改造后2#、4#库航拍(摄影:曾天培)
城际旅行放开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奔赴“东贸库”。当进入刚刚腾空的仓库,看到木结构在从高侧窗上头来的阳光被照亮的那一刹那,仿佛得到了一个天启:必须推翻原不把老仓库列入一期建设的原方案。
眼前壮美的场景也同样地打动了第一次能够进入现场的甲方,于是我们有了共识:以仓库为原点重新规划,并把一期展示项目放到老仓库里来,而不是按原来的想法另盖个新建筑。
改造前仓库内部木构屋架空间
这个转化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有两方面的难度。一方面来自于文保,按照之前规划,仓库改造设计可以慢慢来,但现在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让方案获得文物部门认可。另一方面来自于规范审查,因为仓库现有的木结构在功能改性后既不符合木结构规范,也不符合防火规范。一般开发商对展示区开放有时间要求,要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往往会超出他们的预期,所以之前先不从仓库下手的规划方向是比较务实的。现在由于对老仓库一见钟情而改弦易辙,就要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推开一道道门。
遗产再利用项目的第一道大门就是程序正义。陈伯超教授作为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权威,科学和全面地梳理出“东贸库”的文物价值,并以这些价值为导向指导建筑师的工作,还给予建筑师合理的创意空间。同时,我们的再利用设计是建立在专业的测绘、检测和修缮工作基础之上,这些前置性工作不仅仅提供了设计的上位条件,更使我们在感情上更贴近了遗产建筑。
改造前仓库
工业建筑中最令人陶醉的是结构,如何让结构产生情动,是这类建筑改造设计的关键,其中最硬核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木结构再利用与现行规范之间的矛盾。这是建国初期的苏联援建设计,科学且朴素,用材毫不浪费。当第一次走进刚刚被清空的老仓库一刹那,所有人都震惊于自然光透过高侧窗后对室内木结构的渲染,都觉得应该把这种感觉凝固下来。
原仓库内部木结构(摄影:UK Studio)
与保护规划要求展示原真的结构相矛盾的是,结构规范和防火规范否定了现有木屋架的直接再利用。如果结构继续使用,并符合防火要求,必须加大构建的尺寸,这会彻底改变造型原貌。面对这种两难,我们与结构工程师共同努力,成功地将几品木桁架转换为钢桁架,巧妙地卸掉木结构荷载,使木构架的暴露不违反现行的规范,视觉上依然保持了结构的连续性,乍眼看去原结构的整体感依然如旧。
仓库木结构改造示意
原仓库内部木桁架(摄影:UK Studio)
每两品新钢桁架之间保留三品原有木桁架(摄影:曾天培)
最先改造的是2#和4#库,每一个仓库都是由3个30米x30米的单元构成,文保导则规定外立面只能做较小的改变。对于这样进深大、开窗小的房子,唯一的出路是打开天窗做自然采光和排烟。既然已经做天窗了,为什么不做个温室?于是一种空间构想产生了:每一个库都是由从山墙一端进入的三进空间,第一进就是一个开门见景的温室,这是针对东北严寒气候而量身订制的再利用工业遗产空间的新类型学。
2#、4#库改造后都有一个开门见景的花园
2#库改造为社区图书馆,这也是城市更新中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丰富其文化生活内容的需要。仓库的结构已经为设计“阅读圣殿”打下了基础,但还需要在入口空间做个植物小迷宫,用公园的模式来代替传统的阅览室,迷宫的种植划分出一块块彼此可视却不互相干扰的私人阅读空间,读者是坐在公园长凳上阅读,盘旋在上空的步道可以俯瞰迷宫,树屋式的儿童阅览室又为这公园阅览区增添了烂漫的色彩。
迷宫阅读公园轴测
迷宫阅读公园(摄影:曾天培)
迷宫阅读公园(摄影:曾天培)
迷宫阅读公园(摄影:曾天培)
树屋式的儿童阅览室(摄影:曾天培)
从迷宫阅读公园看图书馆阅览室(摄影:UK Studio)
4#库改造为营销展示中心。第一进是以矩阵种植着芭蕉的水池为中心的“伊甸园”,它是种满花木的洽谈区,兼做社区的会客厅。站在入口处,可以透过“伊甸园”,沿主轴线看到后两进空间,却不能直接从此穿过,而需要绕过一个城市展廊后先到位于第二跨的中央展厅,再回到这个温室休息厅。这种迂回的动线反而使温室体验更丰富而有趣。
伊甸园轴测
伊甸园(摄影:曾天培)
伊甸园(摄影:zoom琢墨建筑摄影)
伊甸园(摄影:曾天培)
有了这两个花园,就不愁未来这个社区没有活力。近年来一些专业学者在社区花园建设上已经开拓出许多成熟的路径和完备的理论,我们“温室+”的策略中一个延展点也是在使用阶段能够让社会上一些运营团队或其方法能够做为插件介入到这个社区体系中。
设想一架无人机在中殿拍摄一镜到底,从2#库西头缓缓地飞到4#库东头,穿过一品品重复桁架,飞过六个30米x30米的单元,完成全程200余米长的旅程,让人感到空间的力量。工业建筑的力量感来源于空间,而使用方往往会不遗余力地最大化空间的使用率,使原建筑震撼的大空间不断被蚕食,这也是再利用工业遗产时的一个技术活儿:如何平衡空间效果和功能诉求。
2#库时代文仓(摄影:UK Studio)
4#库城市客厅(摄影:曾天培)
空间过大又会显得空洞,这需要把空间纳入到序列化的叙事。正好两个一样的仓库本身都是三开间,每一栋都是由端头的花园进入,再层层递进到下两个空间。
展示中心第一进开门见山的主景以种植着芭蕉的水池为中心的“伊甸园”,功能上是种满花木的洽谈区,兼做社区的会客厅。第二跨空间称为“城市广场”,从这里往第三跨引导时,向下的台阶走到半下沉的样板区,向上的楼梯引向夹层左右两侧的签约区和办公区,以及沿轴线进入第三进的“艺术宫殿”,这是上下两层的画廊和讲座空间。在二、三进的连接处,又刻意地加了一个悬吊的张拉网白色顶子,凸出的端头强化了透视线,使空间有了个高潮,为轴线戴上了一顶“王冠”。
伊甸园(摄影:曾天培)
通过展廊进入第二跨的中央展厅(摄影:曾天培)
城市广场 (摄影:曾天培)
艺术宫殿 (摄影:曾天培)
城市书房的第一进是迷宫,后两进则用空间来打动人,用一个整体感强的线型小“巨构”嵌套在中殿的木构架里,把两跨空间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气场强大的“阅读殿堂”。包含在仓库木结构里的“阅读殿堂”的设计有如一个古典的parti设计,在标准剖面上,底层是条长长的书桌,左右各有楼梯上书库夹层,然后折返的楼梯再上上层。上层的地平高度和木架的支座几乎等高,这样就使人能够零距离地置身在木架的包围之中,并非常接近天光。楼梯台阶上有读书的座凳,这也是网红书店惯常使用的场景。狭长的二层沐浴在慵懒的阳光之下,形成一个惬意的读书场所。
图书馆“阅读殿堂”巨构轴测
图书馆“阅读殿堂”巨构(摄影:UK Studio)
阅读殿堂(摄影:UK Studio)
图书馆阅览室(摄影:UK Studio)
图书馆阅览室(摄影:UK Studio)
2#和4#库完成后,我们又转入下几个仓库的改造设计。在一期的公共界面中,6#库的山墙已经被绘造社的李涵老师画上了一幅恢弘的壁画,题目是《东北文艺复兴》,主题是以“东贸库”和沈海电厂为主景的沈阳建筑遗产背景下东北地区非常有活力的市井生活。这一栋将聚焦在社区服务功能,包括剧场、X空间、政务大厅、红色展厅,等等。鉴于“东贸库”是早年根据苏联的图纸设计的,大东区又有工人阶级的底蕴,我们就用俄罗斯至上主义和构成派的主题,来加持在“东北文艺复兴”这扇大门里面的室内设计。
“绘造社”为6#库山墙制作的壁画《东北文艺复兴》(摄影:王洪跃)
6#库将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
6#库将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
6#库将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
为支持我们把规划方案的调性定在以“东贸库”为主题,甲方非常大度地把所有的共建项目都让我们来设计。这就打开了把过去的封闭库区接引到当下城市中的最后一道门。我们以“东贸库”最有视觉特征的山墙为模度,用形态学的变异,推演出新的体量造型,分别运用于小学、幼儿园、社区商业、集中商业等新建建筑上,这样,在开放的街区空间上,通过各种空间对位关系组织起来的新旧公共建筑,在形态上既属于一个有血缘的大家庭,又有各自的身份变化,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提取山墙母题形成新建筑体量
住区入口采用东贸库山墙母题 (摄影:曾天培)
设计中的社区幼儿园采用东贸库山墙母题
设计中的社区幼儿园沿街立面
设计中的社区小学采用东贸库山墙母题
设计中的社区商业采用东贸库山墙母题
完成后街区空间效果图
“时代之城”建成的公园和改造后的2#、4#库(摄影:曾天培)
这个整体的意义不只在于有效地把以往属于飞地的老仓库融入了当下城市空间,更在于它成为一种粘合剂。所以,这道门所打开的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借助城市更新,带动了周边难以更新的社区中居民生活品质的升级,实现了城市更新的利益多元化和最大化。
改造后2#、4#库建筑外观夜景 (摄影:曾天培)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