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玩乐高的间隙,正好看到说明书下的分解,不就是和施工图无异。
园林里与之最为相通的应是建筑,榫卯之间已有关联,且结局早是注定。
但湖石假山,应该更有挑战性,“天花板”不就是拿来挑战的。
大美之作,皆相通
在《十三邀》的访谈里,何多苓老师曾有提及,“ 大部分的美最后都是相似的。 ”万物皆有联系,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万变却不离其中。
因而 大家大多是个杂家。
《乌有园》“绘画与园林”篇中王澍老师将园林拆解,再组成构件拼贴,我起初是有些抵触的, 园林虽是人为将自然圈入,但始终应是自由的,也本该自由。
然在雷德候老师列举的倪瓒的四幅山水图里,我看到的是,这并非偶然。
△元 倪瓒 《江亭山色图》
△元 倪瓒 《秋亭嘉树图》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元 倪瓒 《幽涧寒松图》
远山、近水、孤亭、古乔,差异或即在眼中。
自然,本应是相通。
前段时间至苏裱技艺非遗传承人蘭夫人处拜访,恰遇她正修复一幅立轴的古画,因时间的催促及其他因由,这幅画已然是支零破碎的残片,但倚着笔法意象,以星星点点,聚集为整,残缺的部分需要 靠着感性思维里无穷的想象,而最终定论的是理性的构图笔触。
骤然,联系施工现场,假山便是由一块块形态各异的“乐高”,成峰,成山,成林。
万物始末,有因果
就如是那幅残破不堪的古画,只要零星,理便在,魂则存。
拼画、叠山,首要是观。
园中的假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则为 一览朗阔的卷轴式 ,一种为 寻而渐进的立轴式 。
卷轴的朗阔,在 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山 中可寻迹,他放弃了湖石的褶皱肌理,则远观更为得意。这样的山,无需走入,以一道折桥掩去山根与水尾,“乐高”成群为峰,辅以湖池宣泄,拙政园中的高乔恰作林野,远山之势油然而生。而山前的折桥还有一番用意,恰好愈近愈远的徘徊,能够真切感受到这片群山的无边。然峰、乔之景,也大多如此。
然这“乐高”的玩法,决然非是文人的佳选。
可观、可行、可游、可居,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亦代表了一个审美的高度。
那一座山,应该如何观?
环秀山庄的假山是个极好的代表。
王澍老师将环秀山庄的假山,作为 体验建筑的观法,则建筑成为看山的观法 ,所以由假山而衍生出 “七间房” 。
一房作“匡山” ,入园,是假山前被拆掉的廊所形成的的建筑空间,以廊框住山体,以人为动态,慢慢展露头脚;
二房作“去山” ,为西边楼下的廊巷,与假山平行,走入山林,以山体侧面最长的展示出完整山林之景;
三房作“切山” ,为问泉亭前后折转的空间,曲折的靠近山体,既有余脉的延绵,又含山体峡谷的急现;
四房作“定山” ,「补秋舫」一眼望去全山脉络,以纵深最后一个点,确定假山这条线山的走势;
五房作“房山” ,山顶的放眼,是一种对于山外,山下的俯瞰;
六房作“反山” ,是将自己作为山的一种回望,具象在山顶的洞室;
七房作“围山” ,山对面的两栋楼,最后是跳脱出这座山的观望;
综上,七个面,七个场景,是一种全方位的观山之法, 由山前的迈入,山旁的叠进,深度与高度的递入,至山顶的俯瞰,再脱离山体,走向另一座山的平视, 沉浸之后的清醒, 当然山体内部本就是建筑, 如此已充分进行观山的行为。
若划分为小块, 忽略肌理、色彩、规整,便得到一块乐高。
以观法,作叠法,横看成岭侧成峰。
园林,若不再内卷,便以最为方正的石头,作乐高叠山,结局曾在“我的世界”游戏里见到过。不知会不会成为一种新苏式的表达。
但在当下园林空间里,乐高的绝对理性,是不完全适用的。
园林至今的传承,不止是一个清雅的享乐空间,从最初的崇拜,到皇权宣誓,而至文人为之倾倒。 她有着传达是时代命运的重担。
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观园者与造园者之间,是同一个人,但在相对理性逻辑的世界里,两个身份的所思、所表、所感、所悟也不一般。
也就必然导致,即便是相同的乐高块件,也不可能会有同样的一个园林出现。
无疑,园林便是乐高界的天花板。
·THE END·
注:本文来自理池造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分享仅供学习交流。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7 万条内容 · 27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景色很美!!!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参考资料, 但是表述的还是过于简单,未提供相应参数及技术要求等, 建议上传一些附件技术资料(如CAD外形尺寸图和对应的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等,以方便设计人员选用), 不过这里还是要谢谢楼主能发布和分享出来给大家学习和参考使用! 同时希望大家参与补充/提供相应资料图纸等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