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万科第一个高喊“活下去”。
三年过去,行业环境大变!
3月30日,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因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公开道歉的报道在行业内引起热议。根据万科公告,2021年归母净利润降至225亿,相比2020年(415亿元)直线下降了45.7%!
在现场,郁亮总结了几点原因:
1、 总体行情不好 --从结构上看,房地产开发业务依然对公司净利润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去年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公司自身因素影响,开发业务毛利总额同比减少189亿元”。
2、 地价高 --土地市场竞争激烈,对行业毛利率水平造成明显影响。
3、投资冒进--部分城市的投资追高冒进,对市场判断过于乐观,一些项目的投资预期没有实现,导致毛利率下滑。
4、 销售不好(回款慢) --部分表现较弱的公司和项目,影响了整体业绩。
作为国内地产业的老大,万科在2018年第一个喊出“活下去”。
当时有人感叹万科的居安思危,有人冷笑。三年之后,不知旁观的你有是否也感受到一丝凉意?
在现场郁亮表示,2022年采取以下措施全力扭转局势:
1、 固本 --以开发经营本部为主导,推进“一盘棋”建设,解决能力分散、操盘表现不稳定的问题。
2、 求稳 --严格投资管理,投资向市场更为稳定、团队操盘能力更强的区域集中。
3、坚持 转型 --继续提升非开发业务(公寓、物流、万科云)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熟悉万科的人都明白,稳了!
2018年中秋节后的首个交易日,地产板块集体下跌。
当时郁亮曾在拉萨表示,“今天特别焦虑”,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渠道、路径、方法,是万科最大的问题。
数天后,郁亮在万科南方区域月度例会上表示:转折点实实在在到来了。强调万科不会离开不动产,但会抛弃传统的地产开发思维,要让科技赋能万科所有业务。“我们的所有行为都要‘收敛聚焦’到保证万科活下去。”
相反,恒大开启了另一种模式!
2018年6月,许家印开启“ 买买买 ”模式。先是成为新能源汽车公司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的第一大股东,8月FF中国运营总部正式成立。
2018年9月,恒大以144.9亿元进军汽车销售领域。
然后,开始造车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位曾经的行业“老大”,两种经营思路,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现状:
万科:2021年全年营收4528亿,归母净利润还有225亿。
恒大:开启“ 卖卖卖 ”模式,刚刚转让了价值36.6亿的杭州水晶城项目(以房抵债)。
不变的人,一定被时代抛弃!
没找准方向的,也注定被潮流抛弃!
转型升级是老生常谈了,因为战略失败、转型没搞好而衰落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误区。
1、“三不足” :
风险评估不足。 前十几年的“暴发式”发展黄金期已经结束,建筑行业“钱好赚”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了。叠加疫情突如其来的冲击,以及对合作单位(尤其是联营老板)合作关系脆弱性的评估不足,使一些企业还没开始转型就走向失败。
决心不足 。领导的决心是引领企业前进的大旗,如果企业领导摇摆不定,尤其是在转型遇到瓶颈期,一些企业选择走回老路。宁愿“轻松”的死,也不愿意痛苦地涅槃重生。
人心不齐 。企业的转型升级好比是脱胎换骨,既漫长又痛苦。需要每个员工的参与和支持。只有以坚定不移的决心,树立起转型必然成功的预期,激发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回过头看那些转型失败的企业,无一不是--口号喊得惊天动地,执行起来三心二意。
2、“两失误” :
不顾实际情况,乱投医 。不少企业转型没成功,反而陷入困局甚至倒闭,根本原因就是照猫画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跟别人的差异。看房地产火爆,一次投入大笔资金结果被套牢;有的转行去投资电影、游戏。在熟悉的行业都做不好,怎么在不相干的行业里赚钱?
执行不够,一味强推 。转型升级从来都是“一把手”工程。下属很难完全站在领导的角度进行全盘考虑,如果再碰上三心二意、不积极的下属,转型、改革注定只能成为泡影。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或负责人,应该组建一个心齐、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有节奏、有步骤地推进转型进程,不能粗暴地一味强推!
有多少企业就是因为搞转型而失败、倒闭。尤其是建筑行业,四十年来除了施工工艺、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基本没有大变化。面对疫情的冲击、行业大环境的调整, 如何保证你的利润不降、如何保证现金流不出现困难 ,是每一个企业家首先考虑的问题。
困局之下,挑战重重。建筑企业既要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又要面临同行的激烈竞争。 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有多大的能力撬动通过它能够招募和保留的人才派生出来的各种资源和能力。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茶余饭后
返回版块5854 条内容 · 68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活下来的都是精英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