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什么是建筑的透明性?

什么是建筑的透明性?

发布于:2022-04-18 10:45:18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一只建筑精



 

 

“一位过度的思者,一位作废比发表更多的写者,一位富有设计才能却又没有成为建筑师的人——柯林·罗自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德克萨斯建筑学院,由伯纳德·郝斯利和柯林·罗牵头先后汇聚在一起的一群年轻人,基于对功能主义以及“国际式”风格的质疑,进行了与主流教学相悖的现代建筑教授方法的探索。


透明性是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在德州开展教学工作时提出的理论概念,也是相关著作的名称;作为建筑学理论研究中的经典问题,被建筑学学者广泛阅读研究。


该理论的写作与发表过程艰辛困难,经历了从绘画延伸到建筑领域,从理论到方法、教学到实践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德州骑警合影      


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建筑学经典理论《透明性》,书中引用了许多非建筑学概念,涉及现象学哲学、绘画艺术流派、格式塔心理学等,并创造了许多的新的概念,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想要更好地理解透明性,需要多想一点。




透明性  
[美]柯林·罗,[美]罗伯特·斯拉茨基   
王又佳,金秋野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 6 版   
(2008年1月1日)    



推荐理由 



//Reason1:透明性在历史中的意义非同凡响。


站在这段历史的上空去看《透明性》,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理论本身,更在于它的出现,激起了人们对于差别的关注,并对各种建筑学以及相关领域话题进行激烈讨论,深刻地影响了建筑学后续的发展。  

 
《透明性》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正是西方对现代主义所建立的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性开始提出质疑与批判的时候,现象透明性的概念引起人们对形式与空间的关注,呼吁人们反思现代主义建筑所创造的统一性、形式的单一化。透明性理论的发展,延续了现代建筑与绘画的某种血缘传统;不仅仅是绘画领域,透明性应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哲学观念与形式主义分析方法,并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与其他领域的密切相关,无疑扩展了建筑学讨论的范围,对建筑学学科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Reason2:理论本身的价值与局限值得深思。


《透明性》文章通过对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在立体主义绘画中发现了具有“透明性”的画面组织,而这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感受与深入解读的动力。即所谓的“在事实和寓意之间,辩证的往返片刻不曾停歇”。在建筑领域则是对比格罗皮乌斯与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其中对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立面的分析,对理解柯布的作品有重大意义。但以当代的设计理论来看,透明性理论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面会具体论述。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思考。  


              加歇别墅层化分析      



//Reason3:作为设计工具?


《透明性1》发表的背景是柯林·罗与其同事罗伯特·斯拉茨基在德州展开教学活动;与当时主流的包豪斯教学体系不同,罗与同事尤其重视形式与空间的关系,而透明性的概念则是作为画面基本组织方式,与柯布的多米诺体系和范·杜斯堡融的空间构成两大图示融合,构成了德州的教学训练,发展出著名的九宫格训练、方盒子问题等等。  


              多米诺体系      


              凡·杜斯堡空间构成      


随着“德州骑警”的各奔东西,他们的思想又传往世界各地,影响后续的“美国五人组”建筑,形成了今天现代主义教学与教学研究的重要一个源流。在这段历史中发展出的教学工具或设计方法论,都或多或少的融入透明性的概念,根据所训练的问题的不同,又有自身的侧重点。  

 
透明性对抽象形式的关注,更直接的影响来自于立体主义绘画,这种绘画艺术所引起的空间和形式方面的变化,如何反应在建筑设计中,这是罗和他之前及之后的几代人毕生探求的问题。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形式的生成有了新的认识。  



全书结构梳理


     



《透明性》的全书内容不仅包含了罗和斯拉茨基对于透明性的区别与定义,还收录了不同学者的评论、补遗等内容;书中汇总了透明性理论发展前后不同学者的观点,但缺乏事实联系,将《透明性》放在历史进程中去理解,将书中的内容梳理为四个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不仅是是书上文章的解释,还包括了对其他学科或者事件与透明性的联系。分别为1.起源与联系2.定义与区分3.阻碍与局限4.教学与应用。


 

 
//Chapter1:起源于联系  

 
20世纪初现代艺术产生。现代艺术起源于后印象主义三位画家中的巨匠,法国画家塞尚、高更和荷兰画家梵高,其中塞尚所创造的艺术方法直接导致了起源于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现代艺术的不仅为当代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同时也与现代建筑密切对话,彼此渗透和借鉴。  

 
 
              高更      

   
 
              塞尚      

 
 
              梵高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诞生。鉴于透明性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联系,这里引用《格式塔心理学》第五章视觉原理进行简要说明1.图形与背景2.接近性和连续性3.完整和闭合倾向4.相似性5.转换律6.共同方向运动。(感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20世纪三十年代,现象学哲学创立。今天熟知的《透明性》区分“字面的”于“现象的”透明性两种,其中现象一词可追溯到胡尔塞的现象学哲学。  

 
1941年西格弗赖德·吉迪恩在《时间 空间 建筑》一书将绘画与建筑关联起来,并分析了包豪斯校舍与立体主义的关系,认为包豪斯校舍的玻璃角落具有“透明性”。  

 
1944年戈尔杰 · 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描述了的最初透明性的定义。  

 
1955年科林罗与斯拉茨基《透明性1》完成。两位作者对透明性的定义正是辩证的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基础发展而来。而柯布西耶与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发展为纯粹主义)的紧密联系,使柯布的建筑作品被称为后续透明性理论的主要实践支撑。(柯布西耶与立体主义画家奥占方发表《新精神》、《存粹主义宣言》)。  

 
 
 
              柯布西耶立体主义时期画作      

     

     
//Chapter2:定义与区分      

 
《透明性1》一文中,文章开宗明义,区分了“字面的透明性”与“现象的透明性”两种,字面的透明性关注材料、光线、深空间,而现象透明性关注结构、层次、浅空间。并指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人类感知规律层面的现象透明性。通过将立体主义与其他风格绘画对比,论证绘画中具有透明性组织的作品能给人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允许更多的解读方式,并为接下来引入建筑领域做好了铺垫。  

  通过对格罗皮乌斯与柯布西耶建筑的对比分析,两位作者声称在格罗皮乌斯的建筑中看不到结构与层次,仅是玻璃幕墙的光学透明,毫无深入解读的动力;而在柯布西耶的建筑中存在丰富的立面构图组织、空间深度变化,因此柯布的建筑更能体现透明性实践。  

 
 
 
              包豪斯工作室与加歇别墅对比      

   
《透明性1》文章结尾,两位作者宣称,“我们的动机很简单,只想完成类的鉴别并警示混淆”。实际上两位作者的“野心”并不是简单的区分透明性的定义,而是想进行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分,对现代主义建筑、现代建筑教学进行反思,发展自己的建筑设计、教学体系。  

 

 
//Chapter3:阻碍与局限  

 
《透明性1》一文于1955年完成,却于1964年发表。不但其发表遭到阻碍,几乎一经发表,来自其他学者激烈的批评就蜂拥而至,随后引发了关于透明性理论的大论战。1971年仅发表一次的《透明性2》后也石沉大海,甚至在罗本人的文集中也未被收录。《透明性1》的发表挑战了在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德绍包豪斯门派,这一派的领军人物便是格罗皮乌斯,而罗在书中对格罗皮乌斯的建筑评论过于严苛甚至是批评,为了突出立体主义的“优越性”,对于构成主义的绘画也尽是批评之语;读者受到文章的语言影响,很难客观看待分类体下不同流派、风格的意义与贡献。  

 
除语言的偏激之外,透明性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多被攻击。主要有以下几点:1.分析视点的局限。从立体主义汲取营养的现象透明性在分析柯布的建筑时,视点限定具有“正面性”,金秋野先生称之为“面壁之术”,而真实的建筑体验除了几何特征还有时空关系等。且单一的视角解读对建筑丰富的空间品质的无疑是一种禁锢。  

 
2.分析层级的局限。作者在分析柯布的建筑时,为了方便体现透明性,分别从立面、平面出发进行分析,而非立体的解读,对真实建筑空间的几何特性是一种片面的解读方式。  

 

 
//Chapter4:教学与应用  

 
科林罗等人批判单纯的功能主义,与当时美国建筑教育中巴黎美院和包豪斯的体系保持距离,明确了以赖特、柯布西耶、密斯等人的形式系统为参照;并确立了空间形式研究在现代建筑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延续了与现代艺术传承血脉。而《透明性1》的发表,正是这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教学活动的开端。  

 
 
              透明性空间生成教学      

   
德州骑警的成员之一,霍伊斯力,于1968年定义了广义透明性。并随后将透明性引入设计方法论领域,将其作为一种普遍的形式组织原则,融入到设计活动中,产生以网格偏移、层次叠加、多元拼贴为主的形式—空间生成手法。除了融入教学中,透明性理论1971年发表的《透明性2》中,两位作者将透明性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指出透明性超越历史文化风格等因素,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中。  

 
 
              用透明性分析昌迪加尔法院立面      

 

 
 
              分析柯布西耶塞赫赛勒住宅平面      

   
 
              分析柯布西耶塞赫赛勒住宅平面与迦太基别墅剖面      

 

 

延伸内容 


     

   
书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时至今日经过其他学者发展,已经更加完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里以关键词的形式,将对透明性的思考延伸至更广更深的领域。  

 
//Keyword1:现象  

 
《透明性》用“现象的”和“字面的”进行透明性概念的区分,这里的现象一词可以联系到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后来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下以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为主的建筑现象学。现象学透明性的定义借鉴了现象学哲学的观点,且透明性在研究方式采取对比的实证主义技巧,也符合现象学的方式。  

 
 
              胡尔塞、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另一支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存在主义哲学正是现象学的发展。  

 
建筑现象学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科学技术至上的社会里,重新找到人们心理和精神上与世界、建筑的复杂联系?海德格尔深刻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们沉浸在世界之中,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居住在世界中,居住的地方就是使人身心归属的特定环境,而场所,就是让人产生归属感的空间,这就是建筑现象学强调的“场所精神”,构成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批判的重要思想。  

 
 
              温泉浴场      

   
 
              胡慧姗纪念馆      

   
 
              西村大院      



   
//Keyword2:形式  

 
抽象形式,是一切具体形象的基本元素,是一切绘画、建筑、书法等以视觉为主导的艺术最先被感知的内容。  

 
柯林·罗在《透明性》中对立体主义与构成主义绘画展开的一系列形式分析,受到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瑞士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学说影响,通过五对概念进行艺术作品比较解读,试图将被动的艺术转化成科学系统的艺术解读方法。(1.线性与涂绘2.平面与纵深3.开放与封闭4.多样性与统一性5.绝对清晰与相对清晰)。  

  事实上,无论是早期的柯布西耶还是罗等人,他们对有关形式和空间组织的研究,都离不开背后很深的现代艺术文化素养作为基础,他们中的大多数本身是艺术家或对于艺术史有着深入的研究,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  

 
  蒙德里安绘画和朗香教堂      

 

              马赛公寓与设计草图      

 

 
//Keyword3:空间维度  

 
透明性理论的探究不仅是建筑与绘画的关系,更是二维平面组织与三维空间感知的研究,就涉及到二维平面空间感知与三维空间感知的异同的问题。二维画面空间的感知与格式塔心理学联系紧密;对于三维空间的感知,拉斯姆森的《体验建筑》一书中也基于图底关系描述了两种基本的三维空间类型——洞穴与实体。  

 
 
              温泉浴池图底关系      

 
 
              洞穴空间与实体空间图解      

   
洞穴”空间的感知像在建筑内部观察,看不到建筑物的全貌,感知到天花板、地面、墙面围合的空间容积,人在其中是是被包围的感觉;而“实体”空间的感知像是在建筑外部进行观察,看到建筑物的一角,相对人感知到的是一种排斥在外的感觉,对建筑物的体积进行感知。两种空间感知相互对立,阴角与阳角、室内与室外、体积与容积、包围与排斥。  

 
 

 
 
              Bruder Klaus 教堂外部与内部空间      

   
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使用平面、剖面、立面、轴测、透视等进行设计,是将空间信息简化记录在二维图纸上,实际上存在一种维度转换与身体感知的游戏,画在纸上的一条线,实际可能是一片墙、一条河、一条路、一阵树列等等。将真实的三维物质条件抽象后在二维媒介上进行组织,经过简化的信息比不了真实复杂的空间条件。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是再现技术的发展还是建筑师工作方式的改变?  

 

 
//Keyword4:时空结构  

 
时间所形成的影响构成了建筑体验的时空结构的第一因素。体验建筑时不同的时间条件,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认知。中国的古典园林,通过折廊与花窗、门洞等,在有限的空间中,试图让人产生无穷的游览之感;现当代建筑的商场、博物馆等等,通过延长游览时间,使人产生更多的消费欲望或特殊的的观展情绪。  

 
 

 
 
              拙政园折廊与门洞      

   
《电影建筑学》就是一种十分强调时间作用的建筑设计的创作手法,通过研究电影艺术(其他媒体)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来创造建筑空间,重点在于为观赏者创造出丰富的建筑体验。园林中的折廊对位电影中的长镜头;门洞、花窗则是一幅幅场景,是蒙太奇,建筑体验中追求连续空间的体验,与我们厌恶电影卡顿、书页粘连是一致的。  

 
 
              拙政园的线性结构与空间节点      

 
建筑形式所表达出的地点特征是第二因素。透明性对形式的关注更多的来源于对立体主义绘画,而非地域特征。而拉斯姆森则认为建筑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更多是在地点特征等外部因素影响下自然形成的;而建筑在形式上的趋同结果往往并不是来自这种自然进程。正如我们反思现代主义“国际式”所带来的普遍统一,丧失了地域特色。建筑不能只片面强调形式美的内在逻辑, 而忽略地点特征等外部因素对于形式的影响。而所谓的地点特征并不是对历史符号的搬运、拼凑,更高级的是转译、再现地域的精神,与上面我们所说建筑现象学强调的“场所精神”一样,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也不必搞清楚。  

 
 
              苏州博物馆      


 
 

思考总结 


     


柯林·罗是一位极具个性、独立思考的学者,其文章语言犀利、思想深邃、内容宽广,行文写作旁征博引,涉及诸多领域;正是这种多领域交叉的写作素材,结合其犀利的“反叛语言”,使得其文章常常能引人深思。柯林·罗就像“建筑学海洋”里的一块礁石,不断激起千层海浪,从而让“建筑学海洋”保持旺盛的活力与不断前进的可能。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对透明性理论本身而言,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会有其价值与局限性。联系其诞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看待它的价值;结合当下的观点,能发现其局限性,达到客观而公正地看待。  

 
《透明性》所讨论的是形式与空间的关系,以及绘画中的形式如何更好地应用建筑中;而当代建筑关于空间形式的讨论已经不同于上世纪,对于形式的来源与生成,也不仅仅是绘画,还有场地应对、结构自身美感、抽象的精神等等,因此,要辩证的学习透明性的应用,不可盲目作为设计或分析工具。  

 
.END    


附录:透明性事件及年表

1941------基迪恩《空间、时间与建筑》出版,首次将现代建筑与绘画发生关联

1944------凯普斯《视觉语言》出版,对“透明性”概念进行了定义

1952------基迪恩在《Art News》杂志发表“透明性:原初与现代”(Transparency:Primitive and Modern)一文

1955------柯林?罗和斯拉茨基完成“透明性1”一文,将透明性定义为“字面的”和“现象的”两个方面

1963------ “透明性1”一文发表在Perspecta第8期

1968------ETH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出版在勒柯布西耶研究专号收录瑞士版《透明性》(Transparenz)。同书中收入霍伊斯理就“透明性1”的“评论”,认为“透明性”是创造空间秩序的一种工具

1970------Stanislaus von Moos发表一文言辞激烈,形容“透明性”这一词汇的创制是出于不可遏制的恋物情节

1971------ “透明性2”发表在Perspecta第13/14期

1975------ ETH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召开“透明性”讨论会

1976------柯林?罗的文集《理想别墅的数学》收录“透明性1”,但和之后的其他文集一样都未收录“透明性2”

1978------ Rosemarie Haag Bletter的批评文章“Opaque Transparency”发表在《oppositions》杂志第13期

1982------霍伊斯理就透明性写作“补遗”,再次认为“透明性”可以成为普世的设计方法

1983------柯林?罗在《康奈尔建筑杂志》上发表“程序对范例”(Program vs. Paradigm)一文攻击霍伊斯理将透明性概念作为所谓“程序”性的研究

1989------斯拉茨基在《Daidalos》第33期发表“再读透明性”(‘Transparenz’- Wiedergelesen)明确指出此概念出 自基迪恩的《空间、时间与建筑》。杂志同一期发表Harmen Thies的文章“玻璃的角落”(Glasecken)反驳了柯林?罗和斯拉茨基对包豪斯校舍的“误读”

1994------ Robert Somol,的文章“忘记罗”(Oublier Rowe)发表在《Any》杂志第7/8期,对柯林?罗的工作进行综述。

2002------《建筑学与立体主义》(Architecture and Cubism)文集出版,是理论家们对基迪恩和柯林?罗之间关于“透明性”的大论战。《轻建筑读本》(The Light Construction Reader)文集出版,其中收入围绕柯林?罗的“透明性”的讨论,也收入对“透明性”不同解读的文章


图片来源: 筑图片与绘画来源于网络资源与知乎用户,侵删

参考文献:

[1]朱雷.“得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建筑师,2007(04):40-49.

[2]张慧颖. 柯布西耶的绘画与建筑[D].同济大学,2008.

[3]顾大庆.空间:理论抑或感知?——建筑设计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J].世界建筑导报,2013,28(01):37-39.DOI:10.14080/j.aw.2013.01.015.

[4]顾大庆.从平面图解到建筑空间——兼论“透明性”建筑空间的体验[J].世界建筑导报,2013,28(04):35-37.DOI:10.14080/j.aw.2013.04.013.

[5]沈克宁.建筑现象学初议——从胡塞尔和梅罗·庞蒂谈起[J].建筑学报,1998(12):44-47.

[6]韩艺宽.再读透明性[J].华中建筑,2015,33(09):17-20.DOI:10.13942/j.cnki.hzjz.2015.09.004.

[7]金秋野.“面壁”·“破壁”—关于《透明性》的延伸思考[J].建筑学报,2020(05):116-123.DOI: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00502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长沙大王山朗豪酒店

蓝天组要素齐活 来源|青年建筑 头图? 夏至 / 蓝天组 朗豪酒店位于长沙大王山旅游度假中心景区内,周边包含丰富的自然景观元素,是进入深坑冰雪世界和游乐区域的门户建筑。建筑高 100 米,可俯瞰废弃的“露天深坑矿井”遗址,同时也是长沙西南部大王山的重要地标和天际线视觉高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