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
本文转载自搜建筑
中联六院
未来校园建设
应当呈现记忆,呼应历史、融入日常生活
应当促进校园自治、开放与共享
应当寻求教育改革及新型教育空间的思考和探索
应当回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改革需求
△ 钱学森学校介绍
项目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从2018年开始设计的杭州市钱学森实验学校如今已投入使用,这座位于杭州市望江单元的学校面积为10万平方米,学校共设48个班,其中18个初中班,30个小学班,可容纳2160名学生。校园地块南临规划的海塘路,西至海潮路,东侧与秋涛路相隔30米宽的新开河,北侧为规划中的商业和金融业用地,毗邻钱塘江古江堤、海潮寺庙和杭派院子组成的海潮寺文化街区。
在此次校园设计当中,我们希望其在宏观层面能与城市公共环境融合,有效呈现社区记忆,呼应地方历史文化,通过重塑地方传统认知达到校园与城市的共生;在微观层面则满足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空间复合的诉求,形成空间组织高效、交流便利的校园环境,使其成为师长、伙伴外的第三教师。 “ 与城市共生、以环境育人 ” 便构成了钱学森学校的功能架构支撑和核心设计理念。
[宋韵文脉的内在重塑]
独特的地理位置即要求建筑师不仅需要考虑红线内各建筑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策略性地处理校园与其所在城市空间的关系。单纯的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才能成为“场所”,因此构造何种场所精神决定了我们设计的前提。
海潮和钱塘江作为杭州城市陆地的催生地,孕育了杭州早期文明。而杭州作为南宋时期的都城,宋韵文化也根植到了杭州城市发展基因当中。
校园基地紧邻钱塘江古江堤与海潮寺文化街区,在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新老区域建筑交织,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也正因如此,校园与宋韵文脉产生了独特时空联系。校园取形于富春山居图及钱江潮水,连绵的坡屋相互呼应,曲折且富于变化,通过模拟自然的“势”与“质”,同时对整体主次关系的经营进行了精致区分,意图打造“平远”、“高远”、“深远”的空间层次,此外黑白灰色调的运用也构建出国画的浓郁写意。
宋画作为宋代建筑形制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描绘的建筑注重与自然园景的互融互通,建筑通过“室内空间——外廊(檐下)灰空间——院落空间”塑造多重空间层次。
同时建筑与院落、园林之间多采用漏窗等分隔措施,隔而不断,做到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屋有三分”的三段式构图、真实的比例展现了宋代建筑简约之美,其展现的建筑特质与现代建筑精神高度契合。
此外我们通过当代的材料及工艺对飞檐、格窗及台基进行转译,实现历史与现代建造逻辑的平衡。
△ 传统元素的当代材料演绎
[高密度容积率下的复合化设计]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校园建设正面临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从量到质的转变。如何在高密度条件下构建美好的校园环境,以此塑造学生的未来价值观成为我们校园设计的核心问题。
钱学森校园建筑容积率达到1.2,远超过0.8的平均水平,在如此紧张的用地条件下,我们首先对校园的功能及体量进行分析,在满足各教学用房所需的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下对其进行高效整合。
校园将合班教室、800人报告厅、游泳馆、风雨操场、排练教室、厨房食堂等功能用房铺开布置在地下一层,以便触发更多的校园公共活动。地下室功能房间设于地下一层中心区域,四周及地下二层设置停车场将教学功能用房与土壤自然分隔,并在地下室侧壁设置防潮空腔,有效防水防潮。
同时通过采光天窗、导光孔、下沉庭院等措施,改善地下室的采光通风环境。创新的地下空间设计思路得到了使用师生的好评,摆脱了传统地下室阴冷潮湿的使用感受。
△结合景观设置的地下室采光天井
△ 室外剧场
[人本尺度的空间关照]
在整体布局中,我们将运动区设置于东侧隔离城市交通干扰,将公共开放区设于西侧有利于对外周围居民开放,教学综合区设置于最安静的中心区,实现动静分区,营造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此外,在基地内设机动车交通外环,机动车就近进入地下车库,校园内部打造无车的纯步行环境;学校接送统一安排至地下车库专用区域,减少学生上下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方案生成过程
△ 校园内部景观
在教学主体中,我们利用建筑自然围合出多个不同尺度与标高的“人文书院”,为学生和教室之间的交流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建筑与景观通过连廊和架空相互渗透,风雨连廊、屋顶花园、观演阶梯等多维度的形式相互串联,形成院院相通的空间层次,为学生创造多样性、趣味性的非正式教育空间。
趣味空间的打造充分体现了时代小学倡导学生“学得扎实、玩出名堂”的办学理念,同时也与建兰中学坚持“以人为本”,提倡“轻负高质、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 风雨连廊
[多层次的绿色策略运用]
作为上城区区政府投资建设第一个绿建三星的教育类项目,项目在景观、建筑、室内等各层次结合了多种可持续策略。
室外及屋顶花园的大面积绿化不但有助于人们亲近自然,同时缓解大气中的浮尘,净化空气;景观与海绵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通过设置整体下凹绿地景观水池,在下沉广场、人行及车行道路设置透水铺装,减少了雨水地面径流,并有效补给地下水资源。
起伏的坡屋顶及立面格栅合理有效地阻挡直射阳光进入室内,防止炫光并改善室内光环境,同时避免闷热,减少能耗。
[开放共享的社区式校园]
在设计中我们提出社区式校园的概念,将学生活动的“事件性”转换至“日常性”,在步行、运动、休闲和交流之间产生许多重叠且频繁的“日常性”转换,激发校园活力。
同时我们将空间作为媒介向周边社区开放,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同时拓展教育的边界,实现与周边社区的无缝衔接。
校园西侧的钱学森纪念馆、沿学校外环的彩虹跑道、地下恒温泳池、800人报告厅、社会停车场等均向社区开放,在为城市提供丰富、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教育、文化、体育方面的辐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纪念馆由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指导设计并成功入选了首批“浙江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该纪念馆整体设计紧密围绕“科技之光、功勋之路”的主题展开。
△ 钱学森纪念馆室内效果
△ 钱学森纪念馆室内效果
△ 钱学森纪念馆室内效果
[对钱学森最好的纪念]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此,钱永刚教授表示“义不容辞地完成钱学森未竟的事业,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而钱学森学校正是探索“钱学森之问”答案的一种方式。钱学森学校以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指导,将“量智”与“性智”的培养结合,旨在为中国下一代的新兴力量传播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祖国事业开拓者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为祖国建设提供更多人才。
[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时代小学在全省探索开设“钱学森实验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升,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还成功承办了第二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精神”,学校经由教育局提出申请,在钱永刚教授的支持鼓励下,实现了从“钱学森班”到“钱学森校”跨越,以民办优质资源反哺公办学校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大力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高起点的现代化、国际化校园]
“校园的美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互动,在于硬件与软件、时间与空间的和谐交汇。美好的环境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让更多前沿的教育尝试成为可能,从而助推教育质量提升。”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曾经这样说到。为建设与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强区,上城创新性地出台了《上城区高品质校园文化创建标准》,而钱学森学校的建成,为上城区打造高起点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板,为打造和谐教育生态圈助力。
[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
钱学森学校自建设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如“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上城发布”、”都市快报“等主流媒体对该学校进行了多次报道与宣传,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在2021年浙江省公布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要求当中,杭州24所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钱学森学校位列其中。
同时学校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分别是”2021年度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项目“、”2021年杭州市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综合示范项目“、”2020年下半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结构优质奖)“等荣誉称号。
未来校园建设
应当呈现记忆,呼应历史、融入日常生活
应当促进校园自治、开放与共享
应当寻求教育改革及新型教育空间的思考和探索
应当回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改革需求
■ 来源: 搜建筑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图书馆设计: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这座 “镂空的石头盒子”由中央主塔、东楼、西楼组成,建筑面积44998㎡。主塔八层为图书馆中心开架阅览书库,围绕着巨大的采光中庭;东楼五层为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用房;西楼六层为教研用房、会议中心和学生服务中心,最终在校园中心呈现出一个“中央突起、四周等高”的纪念性体量。 从 “礼仪轴线”两个方向观看建筑,雄伟壮观的门廊和大台阶造型,象征甲骨文的“问”字,隐喻着人类对知识的探究。立面的竖向肌理和南、北向长方形的柱廊序列空间,不禁令人遐想起古代的“简牍”,置身于“书海”。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很好的资料,学习了社区式校园:建筑、景观、交通三位一体的宋式建筑“校园综合体”设计理念,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