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钢结构工程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定了中标方案!隐入大地的“弱建筑”战胜了夺人眼球的“强建筑”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定了中标方案!隐入大地的“弱建筑”战胜了夺人眼球的“强建筑”

发布于:2022-04-08 09:14:08 来自:建筑结构/钢结构工程 [复制转发]

三星堆又要上新了!

 

这次,是一个全新的博物馆。

 

3月29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破土动工。 新馆总投资14.33亿元人民币,预计2023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力争2023年底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团队 原创设计,联合体 方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担任项目顾问的方案,在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全球征集中胜出,成为最终被选中的实施方案。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概念图(图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在此前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方案的征集中,不少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都交出了优秀的设计,堪比神仙打架。

 

比如刷屏的 MAD“三星堆之睛” 设计方案,设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等面具中具有独特象征性的眼睛元素,让人眼前一亮。

 

(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还有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的方案,设计针对复杂的场地环境,采用串联布局,建筑由西至东逐渐升高,寓意“破土而出”。

 

  (图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与五花八门的方案相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中选方案显得有些低调,为什么最终新馆选中的是这个方案呢?

 

 

- 01 -

“明星建筑”的退让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便是 “协调”与“消隐”。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以 “堆列三星,古蜀之眼” 为核心设计理念,统筹考虑博物馆新馆与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园区的关系,致力于打造一体化的博物馆群落,三个堆体的平面控制线延长相交于一点,在大地上形成了独特的形体韵律。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概念图(图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新馆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式,建筑消隐融入环境,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

 

“三星伴月”建筑概念的地景化诠释(图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建筑的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和青铜遮阳板,堆体部分采用干挂米黄石板,虚实对比,形成了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

 

建筑立面构造(图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时空螺旋序厅” ,环形的青铜楼梯环绕青铜大立人螺旋向下,与二号馆环绕青铜神树螺旋向上的中庭遥相呼应,形成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与传承。在“显”与“隐”、“新”与“旧”、“分”与“合”之间,设计者寻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这样的设计理念,便是这个方案能够从全球竞争者中胜出的原因。

 

  (图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一座“谦卑”建筑的设计方案战胜了众多夺人眼球的方案,新世纪的建筑理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此前,建筑师们往往陶醉于创造精妙绝伦的建筑形象,让建筑宛若明星一般,突出于环境。这种现象被称为“毕尔巴鄂效应”——由 弗兰克·盖里 设计的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以其奇绝壮观的建筑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无数造型怪异的建筑拔地而起。

 

古根海姆博物馆(图源:pixabay)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老旧的房屋及街道,自然地形地貌,都被踏平清理,取而代之的是标新立异的强势面孔,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异形建筑或毫不尊重自然的建筑形式充斥在环境当中。

 

渐渐地,这种对孤立而壮观的建筑物的偏好受到了挑战, 赖特的有机建筑、隈研吾的负建筑的理念等 ,都在向追求形式的建筑取向发出质疑。

 

赖特的流水别墅,几乎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在强调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洽,整个建筑仿佛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般(图源:Archdaily)

 

隈研吾在《负建筑》中提出:“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当他将这种思维运用到龟老山观景台的项目中时,为建筑的形态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让建筑“弱”一些,是平衡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理念,俯身于大地,融入环境,姿态谦卑的建筑,往往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情。

 

 

- 02 -

嵌入自然,重塑自然

 

为让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不少建筑师都采取了“嵌入自然”的方法。

 

201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RCR建筑事务所 的作品,便是以其 高度结合自然与场地 的设计而著称。2001年建成的 奥洛特体育公园 ,就是一件十分能够代表其思想的作品。体育公园位于西班牙小城奥洛特靠近郊区的丛林中,这里大部分区域都被丛林和草地覆盖,设计一开始的构想就是创造一种“在丛林中慢跑”的体验。周边的树木几乎完全被保留下来,建筑仿佛是在填补一片空白一般。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中都可以看到设计师对原有环境的避让和利用,比如与跑道用地冲突的一棵树被完好地保留下来,还在地面刻意留出树径大小的圆洞以供其生长。

 

奥洛特体育公园(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

  奥洛特体育公园(图源:普利兹克奖官网)

 

一个著名的让建筑在自然中下沉的案例,是 安藤忠雄 设计的 日本直岛地中美术馆 。为了不破坏濑户内国家公园的视野与自然环境,建筑没有任何突出于地面以上的部分,全部埋于地下,一个个几何结构如同深坑一样嵌入地下。美术馆室内的采光完全依靠天井,各种不同形态的天井为 建筑内 带来了 一天当中光影变化 独特的视觉效果与体验。

 

  日本直岛地中美术馆(图源: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还有 OPEN事务所 在秦皇岛海边设计的 UCCA沙丘美术馆 ,为体现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设计师将建筑大部分形体埋于沙丘之下,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不断衰退、消逝的沙丘生态系统固着下来,以达到“锚固”地景与环境的目的。建成之后的建筑整体看上去几乎完全消隐在了海边的沙丘之中,构造与地景紧密地结合为了一体,仿佛是古洞穴居所的现代化演绎。

 

  沙丘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张轲 设计的 西藏娘欧码头 ,则在强调着自然与人造物的紧密联系。码头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的交汇处,自然环境和风貌被保留得十分完整。建筑的每一块空间都坚实地嵌入了周围的地势,无论是两侧的石墙、地面还是阶梯,都在不断地通过与地形的对话强调着自然与人造物的紧密联系,粗糙石块组成的墙面仿佛是长期风化后的建筑遗迹与废墟一样。

 

西藏娘欧码头(图源:Archhdaily)

 

阿根廷建筑师埃 米里奥·安柏兹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设计的 施伦贝格尔研究实验室 ,则更为夸张。建筑群体围绕中心的一条人工河流展开,随着地形的起伏与水体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几乎没有任何传统建筑中屋顶、立面、体量的概念。无论是从高空俯瞰还是从平地远眺,建筑几乎是不存在的,仿佛一个巨大的花园平铺在荒无人烟的原野上。

 

  施伦贝格尔研究实验室(图源:https://emilioambaszandassociates.com)

 

建筑除了融入自然, 还可以重塑自然。

 

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的设计,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这片类似大地肌理的公园场地以折线的形式置于道路之上,同时保持着运货铁轨和下方行车路径的通畅。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认为,这个项目创造出了一种人造的土地,且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剖面都清楚地展现出了天才智慧。

 

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图源:https://www.weissmanfredi.com)

 

 

- 03 -

大隐隐于市

 

除了与自然相和谐,建筑也可以完全融入到城市空间中,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干扰,并与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城市的一方景观。

 

日本建筑师 隈研吾 设计的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 ,位于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山间,建筑基地位于被周围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中,建筑与地形地貌完全契合,仿佛从山中生长出来一般,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自然环境的完整度。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这座建筑能够“隐藏”起来,材料的运用也是功不可没的。建筑立面采用了不少与屋顶相同的瓦片,这些瓦片是 当地传统民居常用的 ,数万块瓦片被不锈钢索有序连接起来,让建筑色调统一,远观建筑与山浑然一体,并营造出轻盈的质感。建筑还采用了巨大的玻璃幕墙,大面积地将风景借入玻璃框架内,拉近了建筑与山体的距离。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中国美术学院民俗艺术博物馆(图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伊东丰雄 在《建筑改变日本》这本书中,提出在当代建筑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的建筑可能性,他的代表作 仙台媒体中心 也体现了这一点。

 

伊东丰雄在这个项目中,将构成建筑的主要元素全部剥离打散,塑造建筑的漂浮感,将传统的方形柱体全部替换为镂空的网状柱,并采用了全透明的玻璃幕墙,在这里完全感受不到 现代的建筑结构体系 ,形成轻盈,漂浮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建筑内部能感受到自然的渗透。

 

仙台媒体中心(图源:Archdaily)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 藤本壮介 ,首次提出了 “弱建筑” 的概念,他认为,建筑并非是阻挡人与自然交流的避难所,建筑也不应该是建筑师独树一帜的审美的产物。

 

藤本壮介设计的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 ,外墙部分的窗口用巨大的玻璃幕墙封闭,将自然透进图书馆之中,同时,外层界面的可透性,使室内外界限变得模糊,室内的书籍森林也与室外的森林并存, 实现了 室内外的交融。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图源:藤本壮介事务所)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图源:藤本壮介事务所)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 桑塔卡特里市场 的改造项目,则为这座风光旖旎的城市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建筑师完整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和原有市场的立面,增添了新的公共空间与住宅,在市场上方添加了一个波浪线条的轻质屋顶,对复杂的内部组织和功能进行统一,这抹富有活力的亮色 波澜 起伏,与巴塞罗那的城市形态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桑塔卡特里市场改造(图源:Archdaily)

  桑塔卡特里市场俯瞰(图源:Archdaily)

 

 

结语

 

在城市的发展中,如果片面地追求城市的高密度和建筑的宏伟,那便是忽略了人的存在,这严重背离了城市产生的初衷——为了人类美好的生活。

 

在形态万千的摩天大楼中,与自然相和谐的“弱建筑”,就像是一片片绿洲,显得弥足珍贵。

 

建筑不该被视为一种人工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另一种形态的自然,相信在未来,这样的绿洲会越来越多。

 

正如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所说的: “当作品借着服从、体会和尊重宇宙法则将我们环抱时,建筑情感便存在其中。”

 

 

参考资料:

《是谁中标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Archdaily)

《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全集》(作者[日]隈研吾, [ ] 尼思·弗兰姆普敦。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反造型》( [ ] 隈研吾,译者:郝皓,出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建筑如何融入环境?》(公众号:匠山行记)

《地景建筑:城市矛盾与美好生活的整合器》(公众号:ImpactStudio,作者:H.7T)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钢结构工程

返回版块

46.41 万条内容 · 106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核电运行技术创新研究与保障基地(中核武汉总部一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