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归来不看岳,王家归来不看院”,在中国恐怕没有哪一家民宅有王家那么大了!
“华夏民居第一宅”、
“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
三百年来王家大院一直以低调又不失高昂的姿态
散发魅力。
抛开历史谈建筑如同走马观花,无法领略这座院落的独特与伟大。
行走在院落间,犹如置身民间建筑博物馆,被精心设计过
的 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皆诉说着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畏将来的故事。
大,是不少人对王家大院的第一印象,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
高达2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比故宫整整多了十万平!
依山而建,坐落于静升镇北坡上的大院,五巷六堡一条街,共有231座院落、2078间房屋。
现在冲上热搜拥有一二十套的“房姐、房哥”,与之相比简直弱爆。
秉承“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一座城”的家国理念,大院整体布局继承等级森严西周时期形成的前堂后寝风格。
在对外满足交往空间,对内保留家的私密性同时,也体现着内外男女有别、尊卑贵贱有序的宗法制度。
五座被喻为“龙”、“凤”、“龟”、“麟”、“虎”的古堡,虽然规模大、建造年代不同,但户户相连,风格整体统一。
对外开放的红门堡和高家崖,组成主要建筑群落,东西分布一桥相连,一眼望去气势恢宏。
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
是本族姓氏
更是家族
的延续。
35座院落,342间房屋的高家崖,是王家鼎盛时期王汝聪、王汝成二兄弟建成。
遵循长兄在上的原则,哥哥的门第比弟弟高;又因受以官为尊思想的影响,高官位的弟弟家门比哥哥家宽。
一切规划谨遵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家训,一座院落、一条巷子、一扇门、一片瓦,皆有讲究与寓意。
这就是王家大院,留给大家大的、可见的、能触及的,建筑不再冰冷变成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汇江南河北之大成”的宝藏。
“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王家大院的气派与富贵在大之余还在于精。
当你步入院中,仿佛走进雕刻艺术馆,
以至于建筑的高大
规整,院落的珠联璧合被忽略。
砖雕、木雕、石雕布满整个大院,将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雕成各样花鸟鱼虫、山石水舟、人物画像。
在三雕之中,虽然会出现相同图案样式,但在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加持下,雕出层次分明、章法紧凑、风格不一的饰物。
从门前到院内立柱、墙壁,单是一个狮子、猴子就多种表现形式。
圆雕石狮形象鲜明,体魄雄伟,气势非凡,具有很强的建筑感、重量感。
从侧面看脊柱呈S线,狮子显得矫健而充满跃动之势,豪放飞动之时彰显威武不屈、看家护院的本领。
进院之后乐善堂前面的影壁上,是砖刻的高浮雕狮子滚绣球。
凹凹凸凸之间构造出介于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相结的形象,起伏变化间给人强烈的、铺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
民间俗语“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精美的装饰为家族消灾驱邪,召唤好事的降临。
而这仅是雕刻艺术的一部分,一不经意就忽略的石雕柱础,从上至下分为五层,每层花纹不一寓意不同。
最上层雕有鼓,指“天圆地方鼓在上”,意指天;
二层雕有锦缎,寓意“锦绣前程”;三层雕有蝙蝠和祥云,意为“福祥双至”;
四层雕有夔龙,为“镇宅避邪”之物;最下层雕有回纹,指“子孙不断”。
抱着仙桃、大猴
背小猴的石雕,则
在寄托家族代代封侯、升官发财。
每座房屋都
有斗拱木梁
、楹联匾额,是组成部件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上面的雕饰花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审美价值。
像大门之上门楣上的“喜鹊闹春”木雕,采用雕、刻、嵌、描等多种装饰技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枝叶花朵,工艺之精美令人叹服。
各类雕刻真正达到“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之妙。
在体现“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艺术性同时,也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
这些石雕、砖雕、木雕,共同谱写出中国意韵的风景画,也将王家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
这座富与贵共存,又充满烟火气的百年大宅背后,到底藏着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家族?
“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历经680多年,传至二十六世,终成如今面貌。
如此丰厚家业不是凭空而降,靠辛勤种地、卖豆腐积累而成。
积善人家,必有余庆。小本生意小门小户,慢慢将铜板变成银票,窑洞变成城堡。
安
身 立命的房子成为这份家业的最好见证,几代人一边做着修葺、完善,一边制定起自己的族规家训。
洪门堡的一处匾额上,题写“规圆矩方”四个大字,矩上多一点,不是笔误而是有意为之,意在王家做人做事都要“规矩多点再多点”,约束好自己。
高家崖大门上写着“寅宾”二字,则告诫人们要日出而作。
清晨三时至五时,寅时也;寅时之宾,日出也。寅宾者,恭恭敬敬,迎候日出。
这种教诲深入骨
髓,一联、一匾皆有寓意,可谓生活处处皆学问。
凭借打拼从农到商再到官的王家,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走向衰败,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二人有四子四孙皆因抽大烟家败人亡。
曾富甲一方的百年大家族,终究逃不过兴衰起落的时代规律。
但写满故事的王家大院已成为文化遗产,开放与维护同步进行,力图把晋商的进取与匠心精神传递给大众。
让今天的我们明白财富如过眼烟云,拼搏终会留下痕迹,一庭、一院、一室,榫卯、瓦片都是光辉岁月的见证者。
全部回复(1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可惜没有机会去看,现在还有没有原来的工艺,建造的匠人
回复 举报
晋的古建筑仔细看起来很精致,看来建造时非常用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