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水处理 \ 中国水周 | 守好地下“生命动脉”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水周 | 守好地下“生命动脉”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于:2022-03-31 16:25:31 来自:环保工程/水处理 [复制转发]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这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一些地方的地下水超采、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地下命脉”,地下水在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管理与治理。去年,我国出台首部《地下水管理条例》,从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等方面作出了系统安排,为加强地下水管理与防治提供了制度保障。守护好这一地下“生命动脉”,仍然任重道远。


地下水超采区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3月中旬,永定河2022年春季生态补水全面启动。今年永定河生态补水量将达7.92亿立方米,较去年增加2.7亿立方米,其中包含从山西忻州万家寨跨流域调来的黄河水。这是华北河湖生态补水、京津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开源”举措之一。
去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18个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华北河湖生态补水”位列其中。
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超载地区之一。近几十年,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大量占用水资源,海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超过100%,引发了地下水资源衰减、河湖萎缩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本世纪初,河北供水量中地下水占80%以上,北京、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这一比例达到50%至70%。到2016年,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湖泊、湿地水面面积减少50%以上,27条主要河流中有23条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或干涸,断流河长超过3600公里。
近年来,华北地区通过全面节水、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累计压减地下水年开采量40多亿立方米。河北、河南地下水供水比例有所减少,但仍超过40%。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会改变,地下水压采边际成本也越来越高。跨流域调水、向地下补水成为华北退无可退、势在必行的治理行动。
2018年9月起,国家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等河道实施补水。截至2021年7月,华北地区累计实施生态补水113.9亿立方米。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华北河湖生态补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显示,生态补水通过河床下渗进入地下,回补地下水,增加了地下水储量,抬高了水位。补水河道周边10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42米,80%的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呈回升或保持稳定。15条实施补水河流中,12条河流周边地下水水位呈回升态势,有效增加了地下水储量。总体来看,华北地区地下水持续下降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但放眼全国,地下水危机依然严峻。据水利部介绍,全国还有10个地下水超采比较严重的地区,包括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西辽河流域,中部的黄淮地区,西北的鄂尔多斯台地、河西走廊、吐哈盆地、天山南北麓,以及华南北部湾地区。
“全国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存在开采深层地下水问题。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28.7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在《地下水管理条例》政策吹风会上指出。
可以说,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科学系统的生态修复,已经迫在眉睫。但首先要做的,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的要求,做好调查监测,提高问题识别和诊断精度。
织好全国地下水调查监测“一张网”
加强地下水管理,调查与规划要先行。《地下水管理条例》不仅要求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价、水文地质勘查评价等,还规定水行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和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对地下水进行动态监测,支撑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生态修复。
2015年以来,由水利和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建设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共完成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20469个,实现了对全国大型平原、盆地和岩溶山区地下水动态监测。
当前,全国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还在继续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水资源调查计划首席科学家李文鹏介绍,在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动监测站点基础上,2021年利用机民井完成了5.6万点地下水位统测,地下水测点数增至约7.6万个,监测覆盖面积已拓展到740万平方千米。
站网填补了青藏高原、三江源等重要生态脆弱区,秦岭和祁连山等水源涵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极度干旱区的监测空白,基本实现了除高寒、高海拔、高起伏等地区外的可测陆域范围全覆盖。
基于近70年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全国地下水位统一测量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去年首次完成全国地下水储存量评价,查明全国地下水总储存量约为52.1万亿立方米。
“地下水储存量是水循环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储存资源,是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也是重要的国情数据。”李文鹏表示,地下水储存量空间分布和可更新能力,是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的重要基础。
查清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才能科学地对其进行管控。2017年出台的《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明确了各省(区、市)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到2020年,全国地下水年开采量从最高峰1134亿立方米回落至892亿立方米。
“光实施总量控制,可能并不准确。应通过水量水位的‘双控’,体现‘严’的要求。”魏山忠表示,《地下水管理条例》将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法定为地下水管理的基本制度。2023年前,要建立覆盖全国平原区和重点山丘区的地下水“双控”指标体系,需要加强监测计量,加密地下水监测站网,严密监控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的变化。
深化水平衡研究,支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
党中央要求,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做好地下水调查评价,才能更科学、更精准地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
当前,根据地下水调查评价成果,水利部正会同自然资源部组织划定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根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各省(区、市)将统筹地下水利用情况和管控需要,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尊重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按照“四水四定”的原则,对用水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李文鹏介绍,为支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依据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基础资料和地下水储存量评价成果,按照“存得入、蓄得住、储量大、水质好”的原则,基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区、西南岩溶地区等主要平原盆地区含水层特征,划定了38个国家级地下水战略储备区。这是国土空间规划水安全保障的重要指标。
“地下水调查评价对把握区域水平衡有着重要支撑。”李文鹏介绍。针对三江平原大量水稻种植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地下水储存量评价提出了“保障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健康地表水—地下水优化调度”的建议,以期通过增加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地表水引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逐步恢复地下水储存量,并提高“三江连通”水利工程效益。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还需要加强地下水监测能力。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人口密集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能源基地,地下水监测密度和自动化监控能力不足,制约了支撑服务能力。有关部委还需要继续协同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扩建地下水监测站网,尤其要加强青藏高原、三江源、祁连山、秦岭、高原湖泊等生态脆弱区和水源涵养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
就地下水工作支撑生态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表示,水平衡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当前,业界普遍认为,当务之急应基于水平衡关系及水循环要素演化规律,加强地下水数据监测应用,深入研究地下水与陆生植被生态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尺度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对生态格局的控制,以及人类活动条件下地下水水文过程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提供更精准、科学的依据。
  • yj蓝天
    yj蓝天 沙发

    生态补水通过河床下渗进入地下,回补地下水,增加了地下水储量,抬高了水位。补水河道周边10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0.42米,80%的监测井地下水水位呈回升或保持稳定。

    2022-04-06 08:06:06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处理

返回版块

42.3 万条内容 · 144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北控、碧水源、首创、兴源环境!四方竞夺百色一污水处理PPP项目

近日,中国水网从E20环境平台标讯采集系统E标通获悉,百色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系统治理—期工程PPP项目发布资格预审结果,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联合体),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久安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兴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青石建设有限公司、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体),共4家联合体通过资格预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