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的循环分为:
2、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3、含水层和隔水层:
岩石能含水的基本前提是岩石具有空隙。透水性能差对地下水渗透起着阻隔作用的岩层称为隔水层。
4、地下水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觉味、密度、导电性、放射性。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水的总矿化度、氢离子溶度、水硬度(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侵蚀性(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碳)。
5、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上层滞水
:指埋藏在离地表不深的饱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且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
6、按含水层性质分类:
1、矿坑充水水源分析:
地下水、地表水、采空区积水、(称为直接水源)大气降水(间接水源)。
2、矿坑充水通道分析:
岩石的孔隙(透水性能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情况)。岩石的裂隙(风化裂隙、成沿裂隙、构造裂隙等都能成为矿井充水的通路)。岩层的溶隙(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石被溶蚀而形成的空隙)。人工通道(勘探钻孔、采矿活动)
3、影响矿坑涌水量的因素:
覆盖层的透水性及煤层围岩的出露条件的影响、地形条件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影响。
4、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类:
按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含水空间特征分类。按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及补给条件划型。
1、 矿坑水防治一般分 为: 地表防水、井下防治水。
2、 地表防治水主要措施:
慎重选择井筒位置、河流改道、铺设不透水人工 河床、修筑排水沟、地表堵漏。
3、 井下防治水分为:
井下探放水、煤矿酸性水的防治、井下防水煤柱的留设、井下截水建筑物的设置、含水层水的疏排。
1、按起源不同, 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
凝结水
:水汽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称为凝结水。当地面的温度低于空气的温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要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
:既不是降水渗入,也不是水汽凝结形成的,而是由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冷凝形成,这种水是岩浆作用的结果,成为初生水。
埋藏水
: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成为埋藏水。
包气带水
: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气态水和暂时存在的重力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在的水称上层滞水。赋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 ,即非饱和带 ,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
2、按矿化程度不同, 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
3、按含水层性质分类, 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
: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于沉积物的特征影响很大,使其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及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孔隙水存在于岩土孔隙中的地下水,如松散的砂层、砾石层和砂岩层中的地下水。裂隙水是存在于坚硬岩石和某些粘土层裂隙中的水。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指存在于可溶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洞隙中的地下水。
裂隙水
: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和一定的方向性;含水层的形态多种多样;明显受地质构造的因素的控制;水动力条件比较复杂。
岩溶水
: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有具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具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
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4、按埋藏条件不同, 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上层滞水 :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一般分布不广,呈季节性变化,雨季出现,干旱季节消失,其动态变化与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
、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一般埋藏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孔隙及坚硬基岩风化壳的裂隙、溶洞内。
承压水
:埋藏并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承压水受静水压;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动态变化不显著;承压水不具有潜水那样的自由水面,所以它的运动方式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流动,而是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以水交替的形式进行运动。
来源:矿山界 、 地质论坛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