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孟凡浩-gad × line+
威星智能新总部大楼已经落成。尽管没有出跳的高度、夸张的造型、昂贵的表皮,但通过实用的建筑功能、非常规的肌理设计、精密的细节构造、高度一体的内外空间、严格把控的建筑品质,在相对常规的成本控制下,克服技术难题,营造独特的建筑气质,在周边区域内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标识性。
基地位于原杭州上城工业园区,始建立于1993年,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威星智能也是其中之一。地块占地面积8599㎡,建筑面积31914.01㎡(地上21497.49㎡,地下10416.52㎡)。容积率2.5,密度30%,限高50米,形状呈现为东西纵向长宽比约2:1的矩形,夹杂在工业厂房、办公、自然景观和城市生活的复杂环境中。
地块西侧和北侧受到高层建筑的压迫,空间局促逼仄;南侧与城市支路接壤,成为主要的人流方向;东侧面向运河支流,是唯一的开放界面。鲜明的场地特征催生出设计的出发点,我们尝试寻找恰当的设计策略,在回应场地的同时,将场地特征转化为建筑物自身的特质。
「分离交通核」是最终采用的空间布局策略,以最直接的方式来回应场地。对竖向交通、卫生间、设备房等辅助功能进行整体考虑,形成纯粹的服务体量布置于场地西侧,以内向的「黑盒子」来化解场地西侧的消极条件。而办公功能体量则以外向的「白盒子」面向东侧景观打开,最后在两大体量之间置入50米通高共享中庭,联系和间隔,并以通透的界面向城市敞开。
全景的视野和极高的空间灵活度,是东侧办公体量在剥离了辅助功能后最大的空间特征,建筑师将这两大特征最大化的映射在立面形象和空间体验中,并作为总部大楼最主要的展示面。
设计团队将矩形办公体量抬升至二层,并顺势在首层的南、东、北三面形成悬挑架空,在底层形成不受结构阻碍的完整界面和大尺度公共空间,强化底层空间的开放性。
在限高的控制下,体量的东立面比例几乎接近4:3,形象过于呆板,同时规整的矩形平面空间过于乏味,于是结合垂直与水平向发展,在东立面置入一条连续的锯齿状挑空平台贯穿4-10层,既作为立面的纵向尺度划分,也作为平面延伸的空中交流空间。
西侧辅助体量则在形式深化上加强其内向性,设计使之向南错动并高出东侧办公体量,在围合出底层入口广场的同时,体量间的不均衡创造出动势,并覆深色金属穿孔板包裹,营造出总部大楼抵抗西侧消极环境的姿态。
50米通高中庭引入垂直天光,在建立东西体量对话关系的同时,形成室内亦是室外的模糊边界。在各层置入具备会议、洽谈功能的玻璃盒子,为内部空间创造多维层次。
在中庭底部,一层入口处展厅与二层员工之家之间通过连续的台阶进行空间结构上的连接,并通过节奏的变化成为企业展示、员工交流的多变空间,而台阶下部则依势设置阶梯状的大型报告厅。
在为不同的空间体量赋予形式的过程中,一方面秉持实用主义,在形式操作的同时优化建筑功能;另一方面由于体量间形态区分变化体现出形式逻辑的清晰性,进一步强化建筑性格与企业气质的联系。
50米限高、首层6米的空间要求将标准层层高压缩至3.9米,小于通常办公楼的设计层高。在与结构、机电设计师的密切协作下,最终确定了最大结构梁高700毫米,将较大尺度的设备管线贴边布置,实现核心办公空间净高2.9米,走道等次要空间净高2.6米,达到了常规4.2米层高办公楼的净高尺度。
东侧体量双排柱的设计可以保证办公空间无阻隔的开放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同时在南北两端各设置一处筒体结构,在2-3层通过钢结构斜撑转换柱结构,以实现南北首层10米悬挑的形体需求。
设计首先秉持经济性的务实态度,摒弃装饰构件以及幕墙转折变化、横竖百叶等常规做法,删繁精简,以单元式玻璃幕墙形成干净平整的立面,以常规成本的细部构造设计形成非常规的视觉焦点和建筑形象。
白色渐变点釉玻璃幕墙,通过逻辑性地排列白色釉点而得到非常规的表皮形式,在周边城市中形成自身的标识性。釉点由玻璃上下端渐变分布至人视野的中间部位,既有效地降低能耗又不影响室内视野,而外部也会随着视线角度的变化呈现出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的多种状态。
西侧服务空间体量,采用深色穿孔板作为建筑表皮,以粗犷的重金属质感与东侧精致的玻璃体块形成重与轻、实与透之间的强烈对比。深色穿孔板体量的实体感要求建筑内外的完全一致性,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控制的优势在此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穿孔板的孔洞形状和尺寸间距要同时满足室内的通风采光以及室外的立面虚实效果,在经多次比选打样后,最终确定了12毫米圆孔孔径,8毫米间距,32.65%穿孔率这一组数据。
中庭的南北侧立面采用超白高透玻璃,以凸显中庭空间的公共属性,弱化室内外的边界。
为了有效降低中庭能耗,在玻璃顶面我们结合玻璃划分合理置入电动遮阳帘以提高夏季中庭空间的舒适度。大尺度玻璃中庭顶部的排水问题亦是需解决的重要一环,最终在建筑、结构、幕墙三方的通力合作下得以解决:将中庭玻璃顶标高降至48.9米,与东西建筑结构顶板标高一致,在中庭玻璃顶对应位置(女儿墙翻边底部)预留整垮的结构孔洞,同时将玻璃顶中间微微起拱,朝向东西两侧找坡,雨水即可穿过女儿墙上预留的结构孔洞流入东西两侧塔楼的屋面排水沟后有组织地排掉,这样的构造设计使得体量间的交接干净简洁,保障了形式逻辑在细节上的延续性。
企业总部设计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问题就是办公区域的反复调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前期就将辅助功能剥离至西侧体量后,室内设计通过建立清晰的功能区域策略来应对办公区划分的不确定性。报告厅、咖啡厅、展厅及健身房等公共设施被集中设置在1-2层,保证可达性并提高后期管理和运行效率。
除顶层的公司高管独立办公,中间的标准办公层均采用“大比例开敞办公+小比例独立办公”模式,由三面玻璃幕墙和中庭侧的超白玻提供充足采光。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办公分区调整所带来的对设计及工期的影响降至最低。
对应单元式幕墙,办公区域中大空间的金属拉伸网板以及小空间的划分均以此为基本模数,甚至延伸至入口广场的景观地铺设计,在对内外空间品质高度可控的同时,由内而外地表达精准和秩序的企业精神。
是室内亦是室外的通高中庭,不仅在材质上将内外立面做到了高度统一,均由幕墙单位统一深化落地,同时将具有户外感的体验也融入其中。我们希望激发在其中办公人员的交流互动,空中庭院、共享空间,在通透的玻璃映射下,景观自由渗透。
室内设计在氛围营造上也顺应东西体量特征,深色穿孔板体量内部是深色的会议室、报告厅和具有工业感的辅助性空间,基调冷静;玻璃体量是素白的办公区域,基调明亮。室内用材在对比中互相穿插,场景多变,但空间连续。
end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多层办公建筑设计:日本大阪·创新花园中心设计:Takenaka Corporation 项目是一个为人、自然和信息交换所打造的平台,建筑面积11897㎡。狭长的平面(120 米 x 30 米)通过楼梯和电动车的分开布置,让人得以在没有任何路径指引的情况下自由流动,交错和堆叠的横截面在合适的地方创造了室外空间,享受丰富的自然环境,同时注重自身隐私保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尽管没有出跳的高度、夸张的造型、昂贵的表皮,但通过实用的建筑功能、非常规的肌理设计、精密的细节构造、高度一体的内外空间、严格把控的建筑品质,在相对常规的成本控制下,克服技术难题,营造独特的建筑气质,在周边区域内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标识性。
回复 举报